100年前最激蕩人心的詩句: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2021-01-09 老張侃詩詞

共 680 個字,4 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 2 分鐘

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缺乏熱血男兒。雖然發展到今天,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尚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埋沒,但是中華民族那種豪邁的精氣神兒,被一直延續下來。

每當中華民族有難的時候,熱血男兒都會挺身而出,為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為實現本國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奮鬥。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產生了很多志氣豪邁的熱血詩歌。

我們看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還有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兩句古詩距離今天只有100年的時間,產生於清朝末期,作者也是在歷史上有鼎鼎大名的人物。我們先看一下這首詩的全部: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出塞》,作者乃是徐錫麟。這首古詩產生於1906年,當時的徐錫麟從日本回到中國,途經中國東北,內心十分感慨,就寫下了這首古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這兩句很有氣勢,當時的清朝腐朽統治已經到了最後時刻,從內到外已經全部朽壞,腐朽的統治階級沒有辦法適應新時代的競爭,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這個王朝的覆滅已經是在所難免。

所以徐錫麟的這兩句古詩,也是表達的這個意思。清政府就是從關外來到中原地區的,所以詩中寫到「出玉關」,就是表達出了推翻清政府的強烈意願。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兩句很有氣魄,作者引用了馬革裹屍的歷史典故,表達出了自己一心愛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1907年,徐錫麟慷慨就義,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踐行了「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諾言。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無川不成軍: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我們整個中國都要說日語了,川軍要為民族,為國家盡忠。劉湘在這件事情上並非口頭上說說而已。而四川也不是在開玩笑。劉湘(1888-1938)全省動員,捐錢捐糧在立下誓言堅決抗日之後,四川開始了全省總動員。193年九月初,劉湘在成都發表了動員演講。在演講中他喊道:我們四川人是一直是吃苦耐勞的,而我們也有反侵略的傳統。
  • 紅海行動:直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勇者無懼,強者無敵
    世界並不和平,而我們卻在和平下生活,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軍人為我們擋下了狂風驟雨。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應當是自豪的。當中國人在外落難時,他們等來的不是絕望和無助,因為他們知道中國軍人正在為他們奔赴而來。我不知道國內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說中國不好的,外國月亮未必就比中國的圓,比中國的亮。在國內安全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安分守己,各司其職嗎?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近義詞:以身殉國、決一死戰、馬革屍還反義詞:臨陣逃脫、臨陣脫逃人物介紹: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
  • 「馬革裹屍」出自於誰,他有過哪些經歷?
    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軍人,在「馬革裹屍」這句豪言壯語的激勵下捨身赴死、為國捐軀。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豪言壯語,也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出於誰之口呢?這句豪言壯語,其實是出自於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口,馬援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名將,在兩漢交替之際,他以自己傑出的將才,為這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伏波將軍馬援都有過哪些經歷吧!
  • 被冤枉的名將:馬革裹屍——孫傳庭
    說起明末的抗清,鎮壓農民起義的名將,總是繞不過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人,但真正馬革裹屍而還的,不過盧象升,孫傳庭等人,而在《明史》中,對於孫傳庭卻是十分推崇,直言:「傳庭死而明亡矣。」那麼,孫傳庭對於明朝的重要性真的如此之大嗎?
  • 《馬革裹屍》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馬援是怎樣成為民族英雄的?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公元前14年,馬援出生在陝西扶風縣,是東漢十大將之一,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因趙奢功勳著著,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人以馬為姓,馬援是名將之後。《後漢書》記載,與馬援有關的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窮當彌堅、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等。漢武帝劉秀即位後,東漢邊境烏恆、匈奴先後叛亂,劉秀命馬援為大將,先後擊敗烏恆和匈奴,收復邊地,鞏固了東漢邊境。後來,隴西的羌人叛亂,馬援施巧計穩定羌人部落,最後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了羌人叛亂,受到漢武帝劉秀的封賞,被封伏波將軍。
  • 讚揚老師的詩句 描寫老師的詩詞
    雖然在1985年真正確定了9月10日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但是在古代也有很多詩句可以用來讚美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  有哪些讚美老師的詩句?  1、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幹。
  • 美國是否還記得,67年前的今天
    67年前的今天,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停戰談判從來就不是一項孤立的外交鬥爭,而是軍事鬥爭、政治鬥爭緊密交織的國力與智慧的較量。能戰方能止戰,戰場上的勝利,最終結束談判桌上的較量。如今,硝煙早已散去,但砥礪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會磨滅,中國人民將始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美雜誌選出最激勵人心女性 個個都是勵志超女
    超模華裡斯·迪裡致力於拯救索馬利亞女童脫離割禮的苦海漂亮的丹妮卡·帕翠克是一名職業賽車手  她們之中有女強人、有大慈善家、有名模、有女健兒……她們各有各的故事,但全都激蕩人心近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參考讀者在社交網站的意見,選出30位全球最激勵人心的女性。看她們的故事,無不是憑藉勇氣、智慧和魅力超越界限,淋漓盡致地寫下精彩人生。  嚮往超越地域  索馬利亞苦命女成國際超模  童年時被強行割掉部分陰蒂, 十多歲被半賣半送嫁人生子終此一生,是許多索馬利亞女孩的命運。
  • 成語典故之馬革裹屍:原是出自馬援之口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臥於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馬革裹屍形容參軍時的豪言壯語。典故是講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新朝初立。人民還未從戰場上回過神,生活尚未富足之時。
  • 跟名師學成語《馬革裹屍》
    初,接①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於坐賀援。援謂之日:「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日:「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裡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古人分手絕情詩句 看似多情卻無情
    下面就來看看古人分手絕情詩句吧,感受下詩人們若是想要分手到底會有多無情。1、寫情【唐代】李益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2、《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清】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明代才女一首小詩:「何須問短長、尺寸自思量」,盡顯愛情的甜蜜
    一曲《鳳求凰》,令卓文君放棄榮華富貴,與司馬相如當瀘沽酒,「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他們愛情的樣子。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期盼,杜牧有「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恍然,崔護有「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惆悵…。這些蘊含愛情的詩句,就像花苞一樣,散在後世無數少男少女的心中,待東風微雨拂過,愛情之花,悄然生長。
  • 何須馬革裹屍還,上甘嶺5勇士堅守敵後,犧牲前寫「中國人在此」
    01 最猛烈的炮火與最頑強的防守1952 年 10 月 14 日凌晨 3 時 30 分,「聯合國軍」發起了「攤牌行動」出動了16 個炮兵營,近 300 門火炮,向上甘嶺發動了全面進攻。敵人炮火非常猛烈,平均每秒6發炮彈。整個山頭都在劇烈地震動。志願軍戰士雖然隱蔽在坑道裡,但轟炸產生的衝擊波蔓延至地下坑道。許多戰士的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耳鼻被震得流血。
  • 那些日本捐贈物資上的詩句
    整理 | 韓鳳蘭蔣敏玉 甘笠男 吳敏霞編輯 | 沈小山近日,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些物資的外包裝上引經據典,除了有取自日本國長屋王偈子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諸如《詩經》等取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蘊深厚情感豐沛的詩句,這些詩句,表達的不僅是日本對中國抗擊疫情的支持,還有中日源遠流長的友情。
  • 民國議會會場、100年前祭孔大典等照片現身(圖)
    民國議會會場、100年前祭孔大典等照片現身(圖) 2014-10-15 09:29:51來源:北京晨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經考證,該照片為絕版之作。  民國議會正在開會的場景、被焚燒前的闡福寺大佛、整整100年前的祭孔大典、身著體面講究的「小綹」……120餘幅拍攝於1919年前的京城老照片近日被發現,今天起在西城區文化中心免費展出。  這批照片來自日本攝影家佐藤三郎的攝影集《北京大觀》,該攝影集1919年出版。
  • 戴安瀾:馬革裹屍的抗戰將軍
    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鬥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裡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