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之馬革裹屍:原是出自馬援之口

2021-01-09 韶光共追遊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臥於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革裹屍形容參軍時的豪言壯語。

典故是講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新朝初立。人民還未從戰場上回過神,生活尚未富足之時。北方匈奴屢次侵犯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謂是漢人均殺之而後快。

邊境之地,無任何強兵駐紮,因此邊境農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當時,有這麼一位人物。馬援,此人能徵善戰,為劉秀打了很多勝仗,是當時著名的一個戰將。

劉秀在得知北方邊境被侵略,就派了馬援過去。馬援也不孚眾望,殺的北方匈奴丟盔棄甲,殺了很多人,讓匈奴沒有實力再次侵犯漢朝北方邊境。因此光武帝劉秀就封他為伏波將軍。

但是,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只適合放牧,不適合耕作。因此,對於漢朝當時的生活物品很是喜歡。過了幾十年,匈奴的人口再一次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向漢朝的邊境發起了入侵。

這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在劉秀得知匈奴再次入侵後,召集文武大臣商議,並沒有告知馬援。正在大家議論紛紛,商議何人可以為將之時。馬援來到了朝上,請求出戰。

光武帝劉秀知道馬援年紀已大,不適合再次出徵,就委婉地拒絕了馬援。

可馬援據理力爭,說道「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男子漢就應該上戰場殺敵,即是戰死,也是用馬革裹屍而還。今日有此機會,我怎麼可能退縮?」

劉秀不得已派馬援為帥,平復北方戰亂。但是不幸的是馬援在軍中病故。

相關焦點

  • 《馬革裹屍》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馬援是怎樣成為民族英雄的?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公元前14年,馬援出生在陝西扶風縣,是東漢十大將之一,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因趙奢功勳著著,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人以馬為姓,馬援是名將之後。《後漢書》記載,與馬援有關的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窮當彌堅、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等。漢武帝劉秀即位後,東漢邊境烏恆、匈奴先後叛亂,劉秀命馬援為大將,先後擊敗烏恆和匈奴,收復邊地,鞏固了東漢邊境。後來,隴西的羌人叛亂,馬援施巧計穩定羌人部落,最後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了羌人叛亂,受到漢武帝劉秀的封賞,被封伏波將軍。
  • 「馬革裹屍」出自於誰,他有過哪些經歷?
    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軍人,在「馬革裹屍」這句豪言壯語的激勵下捨身赴死、為國捐軀。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豪言壯語,也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出於誰之口呢?這句豪言壯語,其實是出自於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口,馬援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名將,在兩漢交替之際,他以自己傑出的將才,為這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伏波將軍馬援都有過哪些經歷吧!
  • 從放牛娃到伏波將軍,馬援屢創金句,他的人生就是一組勵志成語
    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從一名放牛娃做到伏波將軍的馬援。馬援能揚名後世,靠的不僅僅是卓越的軍功,還有其堅毅的人生信條。他說過的很多話現在都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一組催人上進的勵志成語。他在告誡兩個侄子(馬嚴、馬敦)不要議論他人是非的過程中,講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做人道理:向敦厚、謹慎的人學習,縱然不能完全做到,也無傷大雅,即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學習輕浮、淺薄之人,最後很有可能讓自己道德淪喪,即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釋義: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近義詞:以身殉國、決一死戰、馬革屍還反義詞:臨陣逃脫、臨陣脫逃人物介紹: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
  • 老當益壯,馬革裹屍,東漢名將馬援為何沒有位列「雲臺二十八將」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討伐西南得勝而歸,在朋友前來慶賀的時候,馬援跟他談起了自己的志向:"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便是典故"馬革裹屍"的由來。
  • 跟名師學成語《馬革裹屍》
    初,接①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於坐賀援。援謂之日:「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今我微勞,猥饗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日:「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裡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筠州家庭家風家教微課堂(二十三)50個成語典故的出處,50個名人故事...
    以下50個成語中包含著50個歷史典故,快教給孩子吧~1、一鼓作氣(曹劌 guì)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 不修邊幅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序致》:「肆欲輕言,不修邊幅。」近義詞有:不衫不履、不拘小節,反義詞有:衣冠楚楚,不修邊幅是中性成語,動賓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人不注意儀容、衣著。 成語出處: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序致》:「肆欲輕言,不修邊幅。」
  • 成語典故常識之宋朝
    【導讀】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公共基礎知識《成語典故常識之宋朝》,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直接亡於內亂的王朝。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講在這一時期考試中常出現的成語典故。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這個成語原來出自這個典故啊……
    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這些你們肯定見過,但不一定知道是出自這些歷史故事的成語。快點學起來吧。1、傾國傾城出自《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聞此曲後,遂納納其妹為妃,即史上所稱的「李夫人」。
  • 有寓意的成語典故起名,大氣風範十足!
    成語典故不僅富含文化和底蘊,而且還很有特色,其中的意境和內涵是很多現代的簡單詞彙所不能表述出來的,所以,用成語典故給男孩起名字,基本都有特別美好的寓意。同時。這樣起的名字,既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又很有意義。那接下來獵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成語典故中的好名。
  • 「百樹雲課堂」50個成語,50個歷史名人,你真不一定知道
    自古以來,四字成語因其朗朗上口又寓意簡練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文章中出鏡的次數更是不少。但是你知道嗎,歷史上很多成語都出自名人之口,或是從他們的名句中摘錄,或是他們的事跡總結。今天,為大家分享50個成語,分別對應著50個歷史名人,你不一定都知道哦!01 一鼓作氣(曹劌)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
  • 你知道「畫虎不成反類狗」這個成語的故事嗎?
    東漢初年有一位傑出的開國功臣,名叫馬援,字文淵,是扶風茂陵(今陝西鹹陽)人。他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的名將「馬服君」趙奢,趙奢的後代便用「馬服」為氏,後又簡稱「馬」。馬援的曾祖父在漢武帝時因軍功曾被封為「重合侯」,但後來受「巫蠱之禍」的牽連而被殺,馬家因此沉寂了兩代。
  • 該成語出自曹操之口,可惜被其後人遺忘,導致亡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故事的主人公是魏武帝曹操。原文如下:阿黨比周,先聖所疾也。聞冀州俗,父子異部,更相毀譽。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第五伯魚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王鳳擅權,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議,張匡謂之左道: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齊風俗,四者不除,吾以為羞。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結黨營私,相互勾結,這是以前歷代英明君王所痛恨的事情。聽說冀州的風俗,父子之間分屬不同的派別,就會互相攻擊。從前,直不疑本來沒有哥哥,當時卻有人污衊他與嫂子有私情。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成語典故常識之漢朝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成語典故常識之漢朝 2020-03-18 21:38:46| 來源:中公教育 2020山東事業單位3月22日統考筆試時間將延後舉行,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成語典故常識之漢朝
  • 【蛋定人生】關於雞蛋的成語典故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衝,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衝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仿佛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 口出大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口出大言,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近義詞有:口出狂言,口出大言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講大話。口出大言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口出大言(kǒu chū dā yán)成語釋義: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犬馬之勞,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出處:《晉書·段灼傳》:「願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馬之勞;思帷蓋之報;發仁惠之詔;廣開養老之制。」典故: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趙普年事已高,調任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太宗作詩為他辭行,趙普手捧詩稿潸然淚下,對太宗說:「陛下賜給臣的詩,應鐫刻在石碑上,和我的老骨頭一起埋到黃泉之下。」太宗為之動情。
  • 口出狂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得大醉,口出狂言。」近義詞有:大言不慚,口出狂言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說話。口出狂言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口出狂言(kǒu chū kuáng yán)成語釋義:嘴裡說出狂妄自大的話。指說話狂妄、放肆。也指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