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語出自曹操之口,可惜被其後人遺忘,導致亡國

2021-01-10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故事的主人公是魏武帝曹操。原文如下:

阿黨比周,先聖所疾也。聞冀州俗,父子異部,更相毀譽。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第五伯魚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王鳳擅權,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議,張匡謂之左道: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齊風俗,四者不除,吾以為羞。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結黨營私,相互勾結,這是以前歷代英明君王所痛恨的事情。聽說冀州的風俗,父子之間分屬不同的派別,就會互相攻擊。從前,直不疑本來沒有哥哥,當時卻有人污衊他與嫂子有私情。

第五伯先後三次娶的妻子都是無父的孤女,卻有人造謠說他毆打嶽父;王鳳獨斷專權,可是谷永卻把他吹捧為申伯這樣的賢人;王商效忠朝廷,議論公正,而張匡卻攻擊他走的是歪門邪道。這些都是顛倒黑白、欺騙上天、蒙蔽國君的行為。我現在要糾正這些惡劣的風氣,這四種現象不清除,我以之為恥。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曹操陛下的「阿黨比周」,意為結黨營私,相互勾結。

這個成語故事,源自曹操在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頒布的《整齊風俗令》,是他在擊敗袁紹、佔據冀州後所頒布,目的是為了整頓社會風氣、統一社會輿論。在該令中,曹操舉出了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毀譽事例,揭露了袁紹集團在冀州結黨營私、任人唯親的行為,並標明自己根除這些陋習的決心。

不過,曹操的這道法令並沒有引起其後人的足夠重視。數十年後,曹氏宗室曹爽便重蹈覆轍,他與李勝、畢軌、何晏、丁謐等人結為朋黨,專擅朝政,打擊和迫害眾多曹魏正直大臣。這也導致了高平陵之變的爆發,曹魏帝國淪為司馬氏的傀儡。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曹操的望梅止渴,其孫子創成語更為精妙!寓意更妙!
    該詞語出自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 該成語講述的是一段妻妾恩怨,唯一慚愧之人卻是曹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魏志·后妃傳》注引《魏略》,故事的發生時間不詳,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都是曹操的妻子,一個是丁氏,一個是卞氏。先來看看原文:初,丁夫人既為嫡,加有子修,丁視後母子不足。
  • 劉備用一成語指責曹操,透露了一樁往事,虛偽面目暴露無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先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當時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地區,事業達到頂峰。文武推薦劉備為漢中王。隨後,劉備上了一道奏章給遠在許昌的漢獻帝。
  • 曹操首創了一句成語,光顧著為自己臉上貼金,說的卻並非事實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武故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是曹操公開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出現的。先來看看原文: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
  • 曹操說了一成語,卻被此人批的啞口無言,最終還不敢得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劉表傳》注引《零陵先賢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至十三年(公元208年)之間,主要人物有兩個,曹操和劉先。原文如下:先字始宗,博學強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典故。
  • 此人首創一成語,深得曹操欣賞,卻死於曹丕之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曹彰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是曹操的兒子曹彰。原文如下: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徵伐,志意慷慨。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先來看看原文: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 中國最早的對聯,原來出自於亡國之君!
    根據懸掛張貼地點的不同,人們又將貼在住宅門框或對開的兩扇大門中間的稱為「門聯」;在門框上部的門楣上,為美觀其見,也要寫上內容,這樣就出現了「橫批」;如果對聯是高掛在宮殿寺廟等高大莊嚴建築的楹柱上的,我們可稱之為「楹聯」;如果是掛在城牆的城門兩側的,我們可稱之為「城門聯」,等等。我國最早的對聯,從文獻記載看,當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蜀主孟昶所作的那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些被後人曲解、誤讀的成語典故,太搞笑了
    我們的生活中或影視作品裡,經常看到一些成語或諺語,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沉澱下來無數的經典名句和成語典故,可是在流傳與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方言或理解的緣故,很多被曲解了最初的意思,每每看到別人曲解使用時,真是忍無可忍。開封有個包青天,威武……升堂……我要為那些被後人曲解受冤的成語典故們撥亂反正,為那些被我們曲解了千年的成語典故正本清源。
  • 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原文如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
  • 曹操該不該殺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的是誰?麻沸散為何失傳?
    「夫華佗之為歷史上真實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斷腸破腹,數日即差(通瘥,意為病癒),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當時恐難臻此。其有神話色彩,似無可疑。」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中,首次對名醫華佗提出質疑。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說不上誰對說錯,畢竟只有老子本人才知道真正的涵義,後人要看你的悟性如何。就像《易經》一樣,古今有多少人在研究,但能成為易經高手的畢竟是少數,沒有悟性研究的只是皮毛而已。對古老的經典著作,理解淺顯,運用出錯也是正常現象。學者說的話也不是絕對的。
  • 魯肅的優劣之處分別有哪些,這則成語故事說得一針見血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時間是在孫權建立東吳帝國之後,故事的主人公是魯肅。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權曾當著陸遜對周瑜、魯肅和呂蒙散熱做過一番評價。
  • 四大名著最霸氣的幾句狂言,曹操的一句自私,孫悟空的一句逆天
    第一句話,是出自三國之中的曹操之口。曹操留給後世的人的影響可以說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說他這一輩子成就了一番霸業。但是還有的人說他謀朝篡位,自私自利,是個奸臣小人。他曾經因為一些誤會錯誤的殺害呂伯奢一家人,但是成就霸業的人就不會注意這些小小的細節。他很霸氣的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寧願辜負這天下所有的人,也不願意讓辜負了我。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也成為了許多人的座右銘。
  • 曹操為何花重金贖回蔡文姬,貪戀美色純屬虛構,而是與一個人有關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後漢書列女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分別為蔡文姬和曹操。原文如下: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
  • 通許名勝:古蹟與成語典故
    圍魏救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卷·孫子吳起列傳》,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因其首都在大梁——今開封,亦稱梁惠王)派大將龐涓領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  趙王慌忙向齊國求救。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後人將其收錄在「三十六計」中,列為第二計。此計比喻避實就虛,借打擊此處而解救另一處的危機。  迫使敵人、對手退縮的戰術或計策。
  • 三國叱吒風雲的領袖後人如今在都在幹啥?劉備後人重操祖業
    具體有多少個疑似墳墓,已經無法真實估算了,有些是真的,有些則是後人為了引起關注而瞎編的。但是後來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卻打破了這個謎團,在裡面發現的屍骨確認就是曹操本人的,而對於社會上許多自稱曹操後代的人也有了鑑證的辦法。
  • 6句含蓄的罵人名言,都出自大神之口,才華越高,句子越精彩
    最含蓄也最厲害的罵人句子往往出自文學大神之口,才華越高句子越毒,無形之中將對方損到了地底,還不帶一個髒字,讓後人佩服萬分。今天就來介紹6句罵人示例,其展現出的語言魅力絕對能直衝人心!第一句: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在現代網絡文化中,形容對方臉皮厚往往會用到「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一句,但這樣的句子看多了也是會膩的,「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出自《詩經·小雅·巧言》,效果和網絡名言完全相同,都是形容一個人滿嘴皆無恥之言,臉皮厚到了一種境界,令人唾棄鄙視。第二句: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 40個成語歷史典故,讓孩子讀懂半部中國歷史!
    我們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就會接觸到很多成語,這些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快一起來學習這些成語吧!商鞅變法 商鞅(yāng),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11.
  • 從一個成語看一個國家的衰落滅亡,最早的意思還真不是罵人
    成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已經定型的詞,成語有很多,但幾乎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典故,有些甚至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盛衰亡,比如「莫須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成語所指的意思也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小部分意思則完全發生了變化,如「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