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6):畜生業盡為人為仙,再生六天不出欲界

2021-01-08 網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63)

  經文:「複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返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佷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仙種。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循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正文】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

  【譯文】 再說:阿難!這些畜生,酬還從前的債務,假若這些被酬還的人,過分多取所酬還的財物和形命,那麼這些眾生,就會重來作人,反徵其應酬之外,剩餘部分,一一索還。

  【正文】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值。

  【譯文】 假若被索取者是比較有力和有福德的人,就依然在人中償還他多酬還的財力,若是無福德的,縱然天年未盡,也要重為畜生,償還他過用所值之數。

  【正文】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譯文】 阿難!若用錢物,或是役使他為你效力,償還夠了就停下來。若是在償債當中,殺了他的身命,或是食了他的肉,就這樣以肉還肉,以命還命,縱然經過微塵劫,遞相報復,相殺相誅,互為高下,永無休止。除了得了奢摩他禪定,和佛出世而外〈注〉,不得停息。

  【注】 佛出世名為照世燈,無結不解,有怨皆釋。

  【正文】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譯文】 你現在要知道,這些梟類畜生酬足了舊債,脫離了橫生,恢復了豎形,生在人道中,而頑囂之性猶在,故參合於頑類之中〈注〉。

  【注】 愚而兼惡,無一毫之善可化。

  【正文】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

  【譯文】 在畜道中,作徵兆災禍的,酬還了宿債後,恢復人形,生於人道中,然尚帶餘習,參合於愚類,性情乖戾,幸災樂禍之輩。

  【正文】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譯文】 狐倫之屬,專於媚人,酬足宿債後,生於人道中,宿習庸鄙,無超拔之度,多諉靡之行。碌碌庸才,不足為道。

  【正文】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

  【譯文】 毒蟲螫人之輩,酬還宿債以後,轉生在人道中,因為有過去生中的餘習存在,就參合在很類中。很類即是剛愎自用,不受人諫之類。

  【正文】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譯文】 那些蛔倫之流,酬還宿債以後,重新恢復人形,生於人道中,參合在卑微下賤,倒街臥巷之類中。

  【正文】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譯文】 那些食倫之類。酬還宿欠之後,轉生於人道中,因有多生貪傲餘習,又常在飢餓之中,故參合於軟弱無能,任人揉磋之類中。

  【正文】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譯文】 服倫夜出求食,常在勞累中,所以在酬還宿欠以後,復形為人時,生於人道中仍然留存餘習,東奔西馳,競夜不休,勞累終身。

  【正文】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譯文】 應倫是知時知節,來往有序,故酬畢宿債以後,恢復人形,生於人道中,猶帶餘習,通文合禮,應接不失其序,流入文思之人。

  【正文】 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譯文】 休徵是現瑞象兆聖明之類,酬足復形之後,生於人道中,其性更靈,世智辯聰之流,即是此類。

  【正文】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譯文】 循倫之類,聽呼喚,馴順隨人,通喜怒,識趣避,故復形為人之後,猶存餘習,即屬於諳練世故,通達人情之輩,所以參合於達類中。

  【正文】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譯文】 阿難!這些人都是在酬完宿債之後,重新恢復人道。其實都是從無始以來,妄計徵償,不知解脫,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為相生,我負汝命,汝還我債,彼此相殺,業計和塵勞,惟佛法能解脫,故不遇如來,不聞正法,就永為塵勞所纏縛,必然永遠流轉於生死中。這些人實在應當名為可憐憫的人。

  【正文】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譯文】 阿難!另外有一些人,從人道中,不依佛說而修三摩地,另外修別的妄想,撥弄精魂,存想固形長生,遊於山林中人蹤不到之處,一共有十種仙。

  【解】 前文所說:一情九想為飛仙,又華嚴經說「十寶山中有神仙山,」古德說神仙所居,又楞嚴正脈說「仙道起於厭懼無常,想身長生,妄設多途,無非志於長生不死。」

  【正文】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譯文】 阿難!有些眾生堅固服餌〈注一〉而不休息〈注二〉,最後食道圓成〈注三〉,名為地行仙。

  【注一】 服食餌藥,可以延年益壽。

  【注二】 存想固形,久不間斷,期於必效。

  【注三】 服食既久,道理相應,不惟百體康壯,壽年延永,而且身輕行疾,方為圓滿成就。

  【正文】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譯文】 堅固草木〈注一〉服食,而不休息〈注二〉,最後藥道圓成〈注三〉,名為飛行仙。

  【注一】 草如參根蘇苗之類,木如松枝,柏葉之類,灌頂大師說「百卉五草根莖枝葉,皆名為藥,執此養身。」

  【注二】 立志堅固食之,也屬存想固形長生之類。

  【注三】 這和前所說有些不同,前所說為練制熟食,這裡所說為生服不用煙火,久食有功,行步如飛,升高越壑,身輕勝前,名為藥道圓成。

  【正文】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譯文】 堅固金石如烹煎鉛汞,煉養丹砂,成九轉大還丹〈注一〉。最後化道〈注二〉圓成,名為遊行仙〈注三〉。

  【注一】 按灌項大師說「煉銀丹者,一,硫黃砂硃砂,二,栽砂七日,三,養砂七日,亦名養火,四,陰煉七日,五,陽煉七日,蓋為陰,開為陽,六,上明爐過關七日,七,洗母七日,八,煉母七日,九,交母七日。此用黑輭鉛水銀白砒煉也。鍊金丹者,謂黃阿鉛,瞻礬羹,雌黃,石綠,石青,大罐煉一晝夜,點銀成金。」

  【注二】 化有二義:一變化,就是服之長生,變凡身為仙骨。二點化,點白石為黃金,用以濟世,各獲其效,名為化道圓成。

  【注三】 化道圓成之後,因超脫而遊世外,因利濟而遊世間,故名遊行仙。

  【正文】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譯文】 堅固動止〈注一〉而不休息〈注二〉,最後氣精兩化,圓滿成就〈注三〉,名為空行仙〈注四〉。

  【注一】 動以運氣調身,止以養精安神,身調可以永年,神安可以長生。

  【注二】 執此為真,堅固而運養之。

  【注三】 運養不息,氣精兩化,久而形神俱妙,是為氣精圓成。

  【注四】 莊子逍遙遊篇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以遊乎四海之外。」這就是空行仙。

  【正文】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譯文】 津液即是口中水,漱出為津,咽下為液,(這就是神仙宗所說鼓天池,咽玉液),執此能令水升火降,而成造化之功,故堅固而漱咽之。漱咽不息,內外通融,舉身輕清,與物無累,是為潤德圓成。乘正氣以遊於無窮,故名為天行仙〈注〉。

  【注】 莊子逍遙遊篇所說「夫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侍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於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已。」這就是天行仙的境界。

  【正文】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譯文】 堅固精色〈注一〉而不休息〈注二〉,吸粹圓成〈注三〉,名為通行仙〈注四〉。

  【注一】 吸日月之精色,餐雲霞之彩色。

  【注二】 日月非實有精華可吸,雲霞非實有彩色可餐,但憑妄想,以求妄理相應。

  【注三】 這都屬於別修妄念,執此可以得通,久久行之,而不休息,故妄理相應,形與氣化,就名為吸粹圓成。

  【注四】 形與氣化,神與物通,可以穿金石,蹈水火,任運無礙,故名為通行仙。

  【解】 漠武內傳說「東方朔於海上遇黃眉公曰:吾卻食服精氣,三千年一轉,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轉,剝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觀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猶旦暮也,」可知其為通行仙。

  【正文】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譯文】 堅固咒禁〈注一〉而不休息,最後術法圓成〈注二〉,就名為道行仙〈注三〉。

  【注一】 咒可以延年益壽,護國佑民,禁則制嗜戒欲,降妖祛邪。執此可以長生,可以濟世,故堅固而行持之。

  【注一】 行持咒禁,唯憑心念,故此亦屬於別修妄念,持久不息,咒靈禁驗,這就名為術法圓成。因為咒即是術,禁即是法。

  【注三】 用此道以養身,推此道以濟世,故名為道行仙。

  【正文】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譯文】 堅固思念〈注一〉而不休息〈注二〉,最後思憶圓成〈注三〉,就名為照行仙〈注四〉。

  【注一】 存想頂門而出神,繫心丹田而鍊氣,執此可以屍解,可以駐年,故堅固其心修習之。

  【注二】 存想之功無間,繫心之學不停,故不休息。

  【注三】 神則出入自在,氣則上下交通,故為思憶圓成。

  【注四】 對境立照,故名為照行仙。

  【正文】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譯文】 堅固交遘〈注一〉而不休息〈注二〉,最後感應〈注三〉圓成〈注四〉,名為精行仙。

  【注一】 易經上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萬物化生,」灌頂大師說「此以腎水為坎男,心火為離女,取坎填離,降火提水,令其交合,以成仙胎。」

  【注二】 執此可以成丹,故堅固其心而取填之,降火提水,內功無間,故為不休息。

  【注三】 感應即交遘之意。

  【注四】 坎男離女,遘精成行,藥成而為仙體,丹成而上九天,即是感應圓成。

  【解】 彭祖容成,後漢之左元放,都是依此而修仙道。

  【正文】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譯文】 變化即是變此為彼,化此為彼,如印度迦毗羅仙等諸大幻師之流,故堅固其心而推求其術。深窮物理,精研化性,久久體驗,希其有成,故不休息。最後物理既通,化性已達,隨意變現,自在無礙,即是覺悟圓成,以此修仙,為仙道中之絕品,故名為絕行仙。

  【解】 列子上說「昔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尹文曰:有生之氣,有形之壯,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終,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謂之幻,謂之化,知生死之不異幻化,斯可與言幻矣,吾與汝皆幻也,又何學焉!老成子歸,用尹文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翻校四時,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終身不著其術,故世莫傳。」這就是堅固變化而不休息,成為仙道之絕品的人。

  【正文】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譯文】 阿難!以上所說的這十種仙,都是在人中從事煉心,不知修習正覺〈注〉的人,從別的途徑得到長生的道理,壽命活到千萬歲。住居在深山中,或是大海島上,遠隔人所常住的環境。這也是在輪迴妄想的流轉中,如不修三昧,業報完結以後,最後仍然散入各趣中。

  【注】 不知自心本具不生滅性,不知依此而修三昧。

  【解】 世人每以仙道與天道混為一談,其實不同之處有二:一,仙道最怕捨身受生,故樂處長生。而天道必待捨身之後,另受天身。二,仙道常居深山海島中,仍在人間境內,而天道雖四王天忉利天,亦不居人境,故天道為此界最尊勝之流,仙道與諸鬼神,俱不能與之相比。

  【正文】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譯文】 阿難!一般世間的人,不求獲得常住的妙果,不能捨棄妻妾的恩愛,雖然在邪淫中,而心不流逸〈注一〉,澄瑩生明〈注二〉,命終之後,光明鄰於日月,這樣一類人,名為四天王天。

  【注一】 心不流動,故心常澄清,常不縱逸,故心常瑩淨。

  【注二】 澄清瑩淨,故心光遍照,鄰於日月。

  【正文】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譯文】 於自己妻室,淫愛心很微薄,平時淨心不純,時有念起,禪思不得全味,這樣的人,命終之後,超於日月光明,居住在人間之頂〈注一〉,這樣一類人,就名為忉利天〈注二〉人。

  【注一】 忉利天在須彌山頂,以上即是空居。

  【注二】 忉利為印度語,意為三十三,因此天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加上當中一天共為三十三,中央為善見城,是帝釋天王所居之處。

  【解】 按大智度論所記「昔有婆羅門,姓喬屍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喬屍迦為天主,三十二人皆為輔臣。」有維摩詰經疏說「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報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報為輔臣。」兩處說法不同,因為都在輪迴中,不無更易。

  【正文】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譯文】 逢欲暫交,事前全無慾念,事後也不復追想,於人間世,得禪思全味。動時少,靜時多,所以感得命終之後於虛空中,安然居住〈注一〉,日月光明,上照不到〈注二〉,這些人身上自有光明,這樣一類人,名為須焰摩天。

  【注一】 宮殿停在空中,也不墜落,如想下時,也會隨念墜下,因為萬法本空,虛實都隨心造故。

  【注二】 因此天人,依正二報都有光明,不需日月光照耀。又此天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

  【正文】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譯文】 此天逢欲亦無交心,故一切時常在靜中,如有相應之觸來相逼迫,也不能拒絕,因此命終之後,上升精微〈注一〉,不與下界諸人天境相接〈注二〉,甚至於世界毀壞時三災〈注三〉也不能相波及,這樣一類,就名為兜率陀天。

  【注一】 兜率陀天分為內外二院,外院對下雜染說來就是精,內院對外說來就是微。

  【注二】 這是就外院而言,夜摩天雖然居住在虛空中,但仍與下面人天境界相接,然而到了此天就完全脫離了人天境界,甚至於世界毀滅時的三災也不能波及於他。

  【注三】 世界毀壞時,有水火風三種災禍,此時欲界六天全部被毀。甚而至於三禪天以下都不能免三災之苦。

  【解】 兜率陀天一翻知足,言此天於五欲境,知止足故。又翻喜足,言此天得少意欲為喜,更不求餘為足,又佛地論說「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行故。」因此天內院,為菩薩寄居之處。

  【正文】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譯文】 我並無欲心,只是為了應付你而行欲事〈注一〉,於橫陳時〈注二〉,味和嚼臘一般,在命終之後,實時升在化樂〈注三〉之地,如此一類,就名為樂變化天。

  【注一】 兜率陀天有相應之觸來,猶不能違拒,可見其猶覺有味。此天則覺味同嚼臘,已完全無味。

  【注二】 司馬相如賦上說「花容自獻,玉體橫陳。」橫陳就是橫放陳列於旁。

  【注三】 就是說:樂其自變化之五欲境。

  【正文】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譯文】 厭棄世間淫慾,只是暫行男女婚配之事〈注一〉,於男女相交,瞭然超越〈注二〉,所以在命終時,出超化無化之境,遍能出故〈注三〉,如此一類,就名為他化自在天。

  【注一】 統前五因而論,初則有交而正,次則有交而微,三則有交而暫,四則行事有味,五則行事無味。

  【注二】 雖隨順世間,有男女婚配,而於行欲之事,相交之情,一併決絕,故說瞭然超越。

  【注三】 前五天,四天無化,後一天有化,此天偏能超越。

  【解】 臺宗別行疏說「欲界頂天,即魔王天。」阿含經樓炭經,大智度論等也同此說,瑜伽師地論說「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所攝,」可知魔天別是一類,只能說是為他化自在天所攝,而不能說即他化自在天。

  【正文】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譯文】 阿難!如此六天,形雖然出動,然而心跡還在相交〈注一〉,從此以上〈注二〉,名為欲界〈注三〉。

  【注一】 如此六天,初則離於邪動,次則正動而微,三則動少靜多,四則出動,(以一切時靜故。)形雖出動,未免心交,(從他應觸來時,不能違拒,即是有味。即可見其心尚交。)至第五味同嚼臘,第六瞭然超出,才心交都無,還未能無跡,故第五猶有欲境,到第六權同世間行事,宛然有欲跡,故猶有相交之跡存在。

  【注二】 從此六天以來,仙道及人道,甚而至於地獄,統名為欲界,因為都沒有離欲境之故。

  【注三】 依天台宗的說法「六天果報,十善為本,兼護法,生四王天,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惱眾生,善巧純熟,生夜摩。兼修禪定,粗細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樂。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後三天各兼禪定。今以功行禪定為緣,通修十善為因,但十善之中,斷欲為要,若不斷欲,十善何成?如來為人從要,故惟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

  【解】 楞嚴正脈引偈說「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盍相抱執手,俱屬形動,而分輕重之異。至於兜率之笑,雖形出乎動,而未能無心,若後二天,但惟目視,雖無交心,而猶似有跡,故合云:「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足知此上絕無女人,心跡俱離,無所交接,兼無食睡。三欲俱忘,稍涉飢倦,即入禪定,出定則飽滿精明,是但以禪悅為食,為息,已離粗重身心矣。

  2.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初大開修證之門

  3.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2):一示三觀之體

  4.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3):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觀門

  5.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4):二示三觀之相之總示迷悟之根

  6.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5):二示三觀之相之正示一心三觀之相

  7.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6):二示三觀之相之略示解結之方

  8.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7):二示三觀之相之廣示最初方便
9.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8):三示三觀之用 10.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9):四結三觀之名 11.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10):次曲示迷悟差別 12.憨山大師與《楞嚴》 13.歷代高僧贊《楞嚴》 14.紫柏尊者釋《楞嚴經》十八則 1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1):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註解行印緣起(代序) 1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前言 1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釋經名

  18.

  4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0):並空、見、識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4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1):大眾聞法身心蕩然,獲本妙心說偈贊佛

  5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6):發覺初心一決定義,依圓湛性永斷無明

  5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7):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應當審觀煩惱根本

  53.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9):羅睺擊鐘為聞為聲?阿難顛倒惑聲為聞

  5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0):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5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1):綰巾成結佛示解脫,六解一亡得無生忍

  5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2):佛問大眾入道圓通,六塵方便入三摩地

  5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3):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

  59.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5):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七大方便入三摩地

  6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6):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三十二應觀音現相

  6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7):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令獲十四無畏功德

  62.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8):耳根圓通入流亡所,得三摩提號觀世音

  63.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9):此方教體從聞中入,一根返源六根解脫

  6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0):修三摩地先斷心淫,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6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1):修三摩地次斷殺生,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6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2):修三摩地後斷偷盜,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6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3):修三摩地復斷妄語,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68.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4):佛示阿難末世修學,結界建立道場規範

  69.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5):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坐寶蓮華宣說神咒

  7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6):佛頂神咒出生諸佛,救護行人遠諸魔難

  7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7):無量會眾佛前發願,隨咒護持修菩提者

  72.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8):欲修真三摩地,當識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73.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9):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三增進修初成幹慧

  7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0):佛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淨四十一心

  7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1):四加行入菩薩十地,等覺妙覺成無上道

  7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2):生死相續分有內外,情想均等生於人間

  7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3):淫貪慢嗔詐誑怨見,枉訟感召地獄十因

  78.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4):見聞嗅味觸思造業,從六根出地獄六報

  禪林網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相關焦點

  • 楞嚴經|三界之: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空天
    佛家有三界之說,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雖然佛家有三界之說,卻也還有「三界若空華」之說。三界的本質是心識中的分別糾纏。經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妄識、根、塵,三三纏結,則成欲界之堅牢,依根塵六結,故而有欲界六天。欲界六天分別為: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經云:「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根、塵、妄識,已解未淨,暫得區明,則有色界之絆,故而有色界十八天。
  • 《楞嚴經》釋疑:楞嚴經怎麼背誦
    其實楞嚴經的背誦方法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背誦楞嚴經的經驗分享一下,到時候諸位師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方法修行。下面就是末學的背誦楞嚴經的方法和經驗:1、基礎之一(楞嚴咒先背熟;楞嚴咒熟背後可增強背經信心,同時亦可得咒力加持)儘量每天堅持拜佛 拜懺 以消業積福 祛除我慢2、儘量一心不亂,嚴持淨戒,恭讀全經100部以上(以達到經文熟練,消除文字障) 經文熟練後,法師警示我們一定要避免讀三句經(如是我聞,一片妄想,信受奉行),若伏滅妄想,心定在經文上,功德不可思議。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故欲界特性,即依淫慾。淫慾亦是意欲之一,為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眾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對於欲界人類意欲的發展或制止,中外聖傑賢豪,主張不同。一、縱慾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於意欲,縱任其流行,不加阻止。儘量的發展意欲,滿足意欲。所以徵服自然,創造出物質文明。二、節慾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慾者。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歷代高僧對《楞嚴經》之評價
    《首楞嚴》之為經也,無法不具,無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妙明,不從人得,謂之華嚴圓頓可也……可謂明心見性之妙門,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明·蓮池大師:(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極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 虛雲禪師:三界輪迴以淫為本 六道往返以愛為基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努力修行出離輪迴。(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凡在三界之內,都要六道輪迴,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惡道。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三惡道。 欲界諸天有淫慾,四天王天與人間同,忉利天淫事與人間略異,只過風不流穢,夜摩天則執手成淫,兜率天但對笑為淫,化樂天以相視為淫,他化天以暫視為淫。《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色界已無淫慾,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 天道殊勝,遠勝人間,欲界天生活是怎樣的呢?
    人道的十善業並不圓滿。在人道十善業的基礎上,繼續增上十善業,就可以升到欲界天。在《佛說業報差別經》中講:「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和人道相比,欲界天的天道生活更為殊勝。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裡只說欲望天。一、欲界六重天是什麼樣子的?
  •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然而許多人只是知曉」三十三天「,可對於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無所知,其實二十八天乃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共同組成,今天便為大家一一介紹:02欲界六天從大地水輪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為這裡的眾生還有情慾。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
  • 倓虛大師:一居士苦讀楞嚴經8年 遇神奇難解感應
    以後營口西邊,有一個西大廟,裡邊有一位老和尚,我們都到那裡去請問,他說: 「經還能講嗎?我只聽說有念經的,沒聽說有講經的。」 原來這位老和尚,也是糊裡糊塗的,和我們程度差不多,聽他說這話,真像一個笑話! 從他那裡請問了之後,他不明白,我們依然還是不明白。
  • 《楞嚴咒》有很大功德,你得到了多少
    在佛教中也有很多經咒,如果給經咒排名的話,《楞嚴咒》亦是咒中最長的。相信讀過《楞嚴經》的居士都了解,持誦或者佩戴《楞嚴咒》有很大功德,想想自己得到了多少。《楞嚴經》云:十方所有的佛就是持著楞嚴咒而成佛,讀誦學之能除一切苦。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由於自身的種種妄想、執著、分別、生起各種煩惱。
  • 楞嚴經·卷七|楞嚴咒的出世間功德(05)
    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隨順此咒心,能於十方敬事善知識,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一切的供養皆能令其如意。恆河沙數的如來會中,被推舉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隨順此咒心,圓融一切,在無作妙力中顯示出高超的處世智慧,能於十方世界真正做到敬事一切善知識。
  • 千裡迢迢只為來誦咒?誦楞嚴咒好處多,看看《楞嚴經》裡怎麼說?
    在《楞嚴經》中佛告訴弟子們,末法時期想有禪定,不誦楞嚴咒無有是處。可見楞嚴咒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法師也常說:誦楞嚴咒,下下根基增長,上上根基成就,我們業障如猛風吹沙一樣,日漸消損!好像開水澆冰,慢慢就化了,不知不覺中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知不覺你業障消了,不知不覺你有智慧了,不知不覺你做到了,不知不覺你莊嚴了。
  • 何為彌勒?彌勒佛心咒的功德
    何為彌勒?彌勒,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意譯慈氏,為姓,一說名阿夷多。彌勒菩薩為佛弟子,先佛滅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宮,在那裡講經說法,由於釋迦牟尼佛預記他在兜率天壽命終盡時將下生人間,繼之為佛,因此他又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即下一輩子即可替補成佛的菩薩。由於他將來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稱為彌勒佛。
  • 楞嚴經·卷九|三界總回顧,滅掉諸想悟無生,修行就這點事(10)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說起阿修羅道,《鬥羅大陸》的修真世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四海八荒,都是人類想像中的阿修羅道,也許作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就循著自己的業力,發明出了此一類的小說。這裡的四海八荒大概是畜生道阿修羅的世界,其掌權者皆是龍族、鳳凰、狐狸之類的。如果作者想識中沒有這一類東西,他是寫不出這些內容的。
  • 楞嚴咒的秘密之:楞嚴咒為什麼要安排在楞嚴經的第七卷
    熟悉佛家文化的人,大概都會對楞嚴咒有所了解。楞嚴咒是一條長達2600多字的長咒語,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因為出自楞嚴經,所以大家習慣於稱之為楞嚴咒,在楞嚴經中對這條咒語給出的名稱為: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又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 楞嚴經解釋:楞嚴咒功德利益讀誦
    諸位師兄都知道誦持楞嚴咒語會得到無上的功德和福報,那是因為和楞嚴咒在佛學中的地位有很大的關係,楞嚴咒被奉為萬咒之王,同時也是佛學中最重要,最長的一個咒語,很多人都是喜歡將楞嚴咒做成護身符一樣的存在,他們將楞嚴咒製作成可佩戴的視頻,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有時候它們的家裡也會懸掛上楞嚴咒,以此來達到退避諸邪和保一家安寧的目的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1、《楞嚴經》:「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早在唐朝房融把《楞嚴經》獻於武則天,但又被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未有流通。後來,是國師神秀禪師發現了此經,才將它流通出來。《楞嚴經》在宋朝非常受到士大夫的歡迎。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咒背誦方法
    楞嚴咒出自《楞嚴經》,全稱「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藍無上神咒」。《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長者(2622字),佛經上說這個咒關係整個佛教的興衰,加持力量無比強大。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誦楞嚴咒,就是正法存在。在寺廟中,《楞嚴咒》是早課的必誦之咒。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不過呢,我以前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接觸過一部非常了不得的經典,這部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所以不論是否經過灌頂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沒有佛學基礎,我個人還是不建議學習的,這部經典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者《首楞嚴經》。
  • 《楞嚴經》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佛說:如是所說楞嚴大乘法門,先於過去世恆河沙那麼多的劫數中,有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都是因得楞嚴法門而心開意解,開悟自性,終得無上大道的。一切修行人,要想求證菩提,都必須要破五陰,只有徹底降伏了五陰中的五十種陰魔,才能得無上道。五陰中以識陰為重中之重,識陰破盡後,頓斷一切見思無明,滅了界內生死煩惱,現前即得六根互用,即現:1、眼通:能看見三界內十二類眾生生死輪迴等種種相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