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然而許多人只是知曉」三十三天「,可對於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無所知,其實二十八天乃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共同組成,今天便為大家一一介紹:02欲界六天從大地水輪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為這裡的眾生還有情慾。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
-
楞嚴經·卷九|三界總回顧,滅掉諸想悟無生,修行就這點事(10)
行者了解三界眾生的生活狀況,有利於打開心量、開闊視野,不至於如井底之蛙,唯人道而獨尊。究竟來講,眾生皆是佛,地獄眾生是佛,阿修羅眾生亦是佛,一切都是「如是心如是相」的顯現。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當最後滅掉「九想一情」的「一情」時,憑此上品十善的純欲想,就能升到六欲天。(一)欲界六欲天六欲天在欲界的頂端。此天從下到上是一個慾念從深到淺、從有到無的過程。第一層四天王天慾念最深,但欲想澄明,不會向外流逸,沒有雜染妄情。第二層忉利天,慾念更加微薄,但沒有完全滅掉欲的動想。
-
三界九地之圖: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天人合一圖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 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所謂「九地」, 為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靜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
-
虛雲禪師:三界輪迴以淫為本 六道往返以愛為基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努力修行出離輪迴。(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凡在三界之內,都要六道輪迴,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惡道。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三惡道。 欲界諸天有淫慾,四天王天與人間同,忉利天淫事與人間略異,只過風不流穢,夜摩天則執手成淫,兜率天但對笑為淫,化樂天以相視為淫,他化天以暫視為淫。《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色界已無淫慾,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
道教修到哪個層次,才能跳出三界、超脫輪迴?
其實道教三界也有多種分法。有如上所述,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為三界。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出自於《三官經》,這是繼承上古觀念以天、地、水三元作為三界的劃分。也有以欲界、色界、無色界作三界的說法,出自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
三界九地之圖詳解(視頻)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 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九地」, 為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靜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三界」在道教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天、地、人三界;天、地、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下面就對這三種說法做一下簡單的介紹。道教的道祖老子在《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句也是道教思想的精華所在,更是揭示了道教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之道。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三界九地之圖》—— 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 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所謂「九地」, 為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靜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
-
《三界九地之圖》—— 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天人合一圖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 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所謂「九地」, 為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靜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
-
道教中的三界是哪三界?
俗話說:「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為什麼要跳出三界呢?人們都是在三界之內生存的,有的人就像現實世界一樣,經歷生死輪迴,有的人注重修行,得道成仙,長生不老,但依舊存在於三界之內,只要存在三界之內,就要遵守三界的規矩 ,不是自由的。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資料圖)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出三界呢?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三界,哪五行?從佛家來簡析
三界二十八天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共六天):欲界天是人畜所居的四大洲,包括無間地獄,此界有飲食之欲、男女之欲、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我們就在這個世界裡,包括地獄,畜生、餓鬼等,如想解脫出來,必須斷掉這些慾念,才能脫離欲界天。色界:(十八天):色界十八天共分四禪,即: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
-
道教中所說三界,並不是指天、地、人三界
孫悟空在大鬧地府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初看沒有什麼感覺,三界不就是「天、地、人」嘛,誰不知道,可是在道教中,三界乃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不是我們常說的天、地、人三界。
-
在佛教中何謂「三界」?
《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三界又稱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為有。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
-
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圖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所謂「九地」, 為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靜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
科普:佛教中的「三界」指的都是什麼?可以在生滅變化中流轉!
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
-
微視:《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之圖》
此圖系依據唐玄奘所翻譯的重要佛教經典著作,《阿毗達摩俱舍論》(簡稱《俱舍論》) 所繪製。《俱舍論》是公元4 至5 世紀時印度佛教哲學家世親菩薩的著作, 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過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圖》是玄奘弟子宣傳俱舍學說時所用的一種圖解講義稿,是一份極其珍貴的佛教思想史圖像資料。
-
道家常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三界」分別指啥?
今天我們便來了解一番佛家中何為三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三界皆苦,在電視劇中,我們也會稱西遊記中孫悟空是超脫三界。但是,很少有人會去用心去了解,究竟何為三界。其實,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有三界的說法,並且和五行一致一般,佛道兩家的三界也同樣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只不過,這只是佛教三界的解釋之一。具體三界的區分兩者也是大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