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翡翠 | 原創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加龍的眼裡,雕刻高端翡翠的過程像極了「戴著腳鐐跳舞」,自由且束縛。今年,是加龍從事翡翠雕刻的第十四年,在過去的每一天中,他需要不間斷地研究每一塊翡翠原料,研究玉文化的傳承意義,思考材料美與工藝美的結合併為其注入靈感與靈魂。憑藉對翡翠的獨特感悟,他塑造了一塊又一塊充滿靈氣的翡翠雕刻作品,也讓大眾看到了青年玉雕師的崛起。
藏傳佛教
八月,是西藏最美的季節,也是最熱鬧的季節。遠處雪山依舊,峽谷、林原蔥蘢滲透著綠意;近處,經幡飛揚,藏民的笑容比太陽還燦爛。兩年前,加龍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了西藏尋找靈感。此後的時間裡,加龍潛心研究藏傳佛教將之與雕刻的融合,這也成了他近年來雕刻的特色之一。
事實上,最開始做藏傳佛教題材,是材料給加龍的選擇。在長期研究材料的過程中加龍發現:有一些材料雖好,但不適合做山水題材,也不適合做傳統的觀音、佛題材。如何在保料之餘儘可能展現這部分材料的設計雕刻之美,加龍經常坐在工作檯前,手拿材料仔細研究。
新的一批材料到了工作室,加龍再次看到其中有這樣的一塊。「結合料子本身的特點,我又查閱了大量書籍,最終決定把料子的雕刻題材定為藏傳佛教中的綠度母。綠度母法相頭戴五佛寶冠,身著天衣,全身裝飾瓔珞珠寶,坐於蓮花月輪之上......面容慈祥美麗,綠度母婀娜的身姿不僅非常貼合材料,並且雕刻時也能更好地處理一些材料本身的小瑕疵。」
第一件以藏傳佛教為靈感雕刻的「綠度母」雕刻完成後,加龍也沒有想到這尊佛像會廣受喜愛並被高價收藏。這讓加龍看到了其中的前景。一方面是傳統的觀音、佛題材難以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審美需求;一方面是對於材料的利用藏傳佛教題材雕刻是更利於材料美與工藝美的結合展示。
之後,加龍開始深入接觸並研究藏傳文化。2018年8月,更是親自去往西藏,實地感受、觸摸植根於西藏這片神秘遼闊土地的藏傳文化。在離開的時候,為了更好地研究藏傳佛教文化,更是請了多尊佛像回去與弟子們共同研究學習。對於藏傳佛像題材的設計、創作,加龍認為確實有大環境的影響,但更多的是自己在了解後「心中有佛」。「在了解佛文化的過程中,個人思想也因佛文化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這無形之中給我創作佛像的時候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嚴肅
一身素雅的袍子,說話語速不緩不急,雕刻時遊刃有餘,加龍常給人以溫文爾雅的感覺,這是作為「加龍」的加龍。換一種身份,加龍不僅僅是青年玉雕師,更是工作室學徒們的師傅。除去柔和的一面,作為玉雕師與師傅,面對雕刻、學徒,他有著嚴肅的另一面。
《千手觀音》
作為玉雕師,面對雕刻,加龍的嚴肅表現在對於創新的不盲目迷崇。加龍認為不僅在玉雕行業,事實上各行各業中,隨時代發展打破固有模式,實現創新都十分重要。但創新不是一種脫離傳統而獨立的新思想,不能偏離傳統與文化脈絡。尤其雕刻界,創新與傳統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兩個極端。在雕刻界,佛像、生肖等傳統題材一直都深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外形喜人,更多的是其中所傳承的吉祥寓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玉文化,雕刻才更有意義。「因為有了傳統,創新就變得格外重要,要從手法上去創新,從設計理念去創新。當然面對嚴謹的部分,不能改的,便是不能差之毫厘。」
《水月觀音》
「還沒有學會走,就要跑!」面對擅自下刀雕刻的徒弟,加龍絕對是嚴肅且嚴苛的。「大型都沒好,為什麼要擅自雕細節?」急聲呵斥後,加龍離開自己的工作檯,走到徒弟的工作檯開始與徒弟一起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是與「加龍」完全相反的「師傅的一面」。真正工作中的加龍,不再溫文爾雅,而是錙銖必較。誠然,這是在高端翡翠雕刻裡,師傅必須教給徒弟的雕刻流程及雕刻謹慎。高端翡翠原料作為稀缺的雕刻原料,在雕刻裡,一絲一毫都必須嚴肅且嚴苛。這不僅僅是對於材料的珍惜,也是對於客戶的負責。而這一切也是加龍於少年時跟隨師傅,在師傅身上所學習、繼承到的對於玉文化的理解。
《福壽雙全》
玉文化
17歲那年,加龍隨三伯張炳光開始學習雕刻,進入行業。作為玉石雕刻中最主要的傳承方式,師徒間的傳承,加龍從張炳光這裡學習到的不僅是技法、學識,同時也塑造著自己做人、品德的準則,更是以玉文化去嚴格要求自己。
加龍拜師學藝的這段經歷之中,他最大收穫便是從師傅身上學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作品上,都對加龍有著深深的影響。
《蓮生妙像》
「玉石是知己,它會和我對話。」當加龍把玉「人性化」,再來看今天的玉文化,顯然作為一位肩負傳承玉文化的玉雕師,這些對於他來說不夠,遠遠不夠。加龍明顯地感受到,當下玉文化雖然豐富多彩 ,但在佩戴上終究是缺失了一些味道。「你看古人為何佩玉,那是因為玉裡包含了仁義禮智信,都是做人的道理,佩玉,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什麼樣的人。」
「現在經常有人找我定製,我常常問他們為什麼買玉,他們的回答基本是都是:好看,戴一戴。」顯然,這樣的答案並非加龍希望聽到的。如何扭轉這樣的局面,在加龍看來,作為玉雕師一定要去做些什麼。在創作中將玉的文化功能和雕刻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在買玉的時候,能夠了解到真正的玉文化而不是單單因為好看。
「這其實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每一件作品都是挑戰,立足當下,我要做到手裡的作品永遠比上一件好。」
圖/加龍精典
加龍
本名張欽榮,青年玉雕名家,中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外聘教師,廣東省雕刻藝術研究會副會長。2006年師從高級工藝美術師張炳光,學習傳統工藝美術和高端翡翠設計及雕刻,2012年創辦個人翡翠雕刻藝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