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嶽麓山,山高人為峰。嶽麓山下,名校聚集,人才薈萃。
日前,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本科生任鄭青從全國52萬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斬獲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總決賽冠軍。這是湖南省的學生在該項賽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名師出高徒。近年來,湖南師範大學優秀教師人才數據逆勢高漲,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獨到之處,引發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主流媒體爭相報導。在觀潮君看來,優秀的學校才能孕育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才能教出更多優秀的學生。如何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湖南師範大學無疑給出了一份優秀答卷。
固本培元育才 發揮榜樣力量
先看來自湖南師範大學的一份「成績單」:獲批湖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連年全省高校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年湖南省屬高校第一;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總數居全國省屬高校第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人才為本。該校這麼多個「第一」的背後,是人才的強力驅動。
▲湖南師範大學前身為國立師範學院,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師範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要實行「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2020年12月24日,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就人才引進和培育問題特別強調:「打造『三個高地』的關鍵在於人才,我們要通過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待遇留人,強化招才引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湖南師範大學,尊師重才是優良傳統。該校首任校長廖世承說過:「一個學校的最後成功,就靠教師」。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湖南師範大學在全國率先大批引進博士,《光明日報》以「何以引得鳳凰來」一文給予高度讚譽。
新時期,該校堅持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引領,以中青年教師培養為重點,不斷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2016年以來,該校劉少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紅榮、鄭賢章等4人入選「長江學者」,李育民等2人入選國家教學名師,廖潔橋、呂雙偉等多名青年人才先後入選國家級「四青」人才項目。
人才建設,精心育才方能固本培元,這幾個教授都是湖南師範大學內培起來的優秀人才代表。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現象普遍的背景下,該校通過實施「世承人才計劃」,激勵、穩定本土現有人才,讓有潛質的人才成長起來,一方面加強政治引領,做好高層次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堅持弘揚高尚師德,以榜樣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手捧著寶貝魚苗。(資料圖)
「我不僅僅是一個『科研漁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書育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少軍說,要把學校重視人才的這種精神傳遞下去,培養更多的人才。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鄭賢章坦言,學校把教師人才培養好,最終受益者永遠是學生。要讓學術的「冷板凳」變成學院的「熱炕頭」,既把人才「引進來」,也讓他們心甘情願「留下來」。
全球視野引才 機制靈活注重實效
在湖南師範大學,與「世承人才計劃」一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瀟湘學者計劃」。只不過,前者注重內培育才,後者聚焦向外引才。
▲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照片牆。劉清心 攝
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湖南師範大學注重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大力實行「瀟湘學者計劃」,主要面向海內外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拔尖青年優秀人才。
2016年以來,該校通過「瀟湘學者計劃」和國家、湖南省引才項目,以「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全職引進了海內外高端人才70餘名。他們中有首批國家教學名師蔡美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尹韻公、歐洲科學院院士吳漠汀、日本著名學者Atshrio Osuka等。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在人才引進方面堅持全職引進和柔性引智相結合,機制靈活,注重實效,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先後以「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歐洲科學院院士張隆溪、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著名作家韓少功、解放軍報總編輯譚健等高端人才50餘名,並設立了北美、歐洲海外人才工作聯絡站,強化國際高端人才引進,並一次性面向全球公開招聘4個專業學院院長。
在觀潮君看來,湖南不臨海,不靠邊,區位優勢並不明顯。在不少高校遭遇「本地培養、外地使用」困局背景下,湖南師範大學「人才逆流」現象令人矚目。
這得益於「瀟湘學者」「世承人才」兩個人才計劃的互相配合,統籌協調,既固本培元留住了人才,又千方百計引進人才;既盤活人才存量、激發活力,又做大人才增量、添加動力。可以說,兩個「人才計劃」構建了該校人才政策的競爭優勢,對學科及學術梯隊的建設發展起到了支撐引領作用。
說起選擇來湖南師範大學的原因,尹韻公說出了肺腑之言:「不提要求,不談條件,湖南師範大學的領導憑著胸襟和真誠打動了我。」
與尹韻公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外國語學院院長曾豔鈺。湖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時任校長蔣洪新跟她洽談時,有句話深深打動了她:「我們不愁吃不愁穿,但要為了理想而奮鬥。」她曾因為住房問題而猶豫,沒想到才出辦公室半個小時,她就接到了蔣洪新電話:「房子問題解決好了!就在師大附小旁邊。」
言出必踐留才 不拘一格用人
優秀人才引進來了,如何留下來?湖南師範大學也有獨特的用人之道。
「重視人才一直是學校的傳統,我們始終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人才戰略作為第一戰略。」湖南師範大學校長劉起軍說,書記、校長親自抓人才隊伍建設,親自給一線教師做服務,從談協議開始到來校工作,相關領導和部門都全程參與。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
2018年1月,尹韻公正式就任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當他提出建立縣級融媒體研究中心後,不到一個星期就批下來了。「學校言出必踐,『師大速度』讓我振奮。」
「最讓我心動的,就是學校領導說會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蔡美花教授來到湖南師範大學工作後,學校很快就成立了東北亞研究中心,不到3個月就開了一個級別很高的專家智庫會議。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讓蔡美花備受鼓舞。
「我們可能會是湖南師大第一批退休外籍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英國教授蘇文、蘇曼夫婦坦言,學校不僅給予他們充分的學術自由,還在科研經費、住房、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當他們的條件達到學校相關規定時,學院領導會主動約談加薪,人事處也在逐步落實退休待遇……
觀潮君梳理發現,近年來,湖南師範大學不拘一格用人才並且留才有道,率先在人才評價、激勵、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和探索,10餘名優秀青年教師直接從「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
在人才評價方面,按照「破五唯」精神,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3個不同系列,完善教師專業技術崗位設置與職務晉升通道。
在激勵機制方面,學校採取綜合激勵模式,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堅持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重實績、重貢獻的原則,薪酬待遇向關鍵崗位、高層次人才、業務骨幹和做出突出成績的人員傾斜,對特殊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多種分配辦法。
在保障制度方面,學校加強科研經費投入和保障,落實「放管服」改革,解決教學科研人員經費「審批難」「報銷難」問題;對人才來校後的子女入學、配偶安置、安家落戶、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湖南師範大學將在「三高四新」戰略指引下,發揚尊師重才優良傳統,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牢執奮進之筆逐夢而行,書寫學校發展新篇章。
來源:觀潮的螃蟹
作者:觀潮君
編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