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奮進「十四五」江蘇開門紅——2021年「城門掛春聯」楹聯評審暨中國楹聯文化論壇在南京溧水區紅色李巷舉行,來自楹聯、書法及江蘇各地近百名嘉賓聚於一堂,回望已經辦了五年並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活動,並為2021年城門獲獎楹聯揭開神秘面紗。
活動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共南京市溧水區委、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南京市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主辦,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南京晨報、溧水區委宣傳部、溧水區文聯、南京溧水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承辦。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將、原南京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徐紅少將、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方標軍、南京市溧水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為真等八位嘉賓共同啟動中國楹聯論壇。
圖為:八位嘉賓共同啟動中國楹聯論壇
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李培雋到場發言,他充分肯定了「城門掛春聯」形式新穎,形成新民俗、新年俗的價值,並認為該活動是打造江蘇文化品牌、樹立城市形象的典型案例。
圖為: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處長曹方卿和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黃蔡華,共同按下啟動鍵
接著,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處長曹方卿和中國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黃蔡華,共同按下啟動鍵,翹首以盼的2021年「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的獲獎楹聯作品現出真容。其中南京地區一等獎作品兩副,分別為中華門楹聯「一百年歲月流金,大業有成,射鬥龍光騰古國;九萬裡河山聚寶,中華無恙,沖天牛氣數今朝」,另一副為解放門楹聯「解過舊題,又破新題,題題緊扣人民福;放開虎步,更登雲步,步步欣迎時代春」。
南京以外地區的兩副一等獎作品分別落於宿遷和蘇州,項王故裡楹聯為「燕剪梧桐巷,巷道綿延,勾留千古英雄氣;牛耕天地春,春光明媚,醉了一城楚漢風。」蘇州相門的楹聯是「一計在勤,躬身人學牛耕地;百工競巧,出手誰如燕剪春?」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會長週遊和副會長袁裕陵以「評委身份」解讀了佳作和獲評理由。
當天,書法大咖和楹聯專家為論壇捧上了具體、生動、有趣的楹聯書法知識盛宴,這也是「城門掛春聯」五年來,楹聯評審專家和書法家首次如此規模地面對面交流,中國詩詞大會總顧問,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中國韻文學會會長、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顧問鍾振振從「年年好事成雙」的角度,生動表述了「城門掛春聯」活動的文化意義。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偉林《楹聯之魅與書法之美》的演講獲得了滿堂彩。
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魏豔鳴,則從欣賞角度圖文並茂地分析了《從品賞城門春聯之「六美」看好聯之標準》。
值得一說的是,活動舉辦地紅色李巷有著「蘇南小延安」之稱,為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當天李巷特聘了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偉林等9位書法家,希望書法助力,文旅為筆,在紅色土地上書寫新的篇章。
南京十二城門春聯已經評定(具體內容如下)。如對該評定結果有意見,請及時向南京晨報反映。聯繫電話:84701110。公示期2020年12月28日至2020年12月30日,公示期三天。
城門春聯成為新的文化景點"打卡"地
中國楹聯學會會長 李培雋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李培雋在發言中致辭表示,「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影響很大,效果很好,「在全省乃至全國全球華人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可喜可賀。」
李培雋會長表示,城門掛春聯是一個形式新穎的新民俗、新年俗,是江蘇省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範例,是打造江蘇文化品牌、樹立城市形象的典型案例。
他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提升。城門掛春聯,得到了眾多楹聯家書法家的積極響應,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各地的城門春聯成為新的文化景點『打卡』地,不僅打造了靚麗的城市名片,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更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持久的延續性。同時,也充分表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具有無窮的創新力、無限的創造性。」
「春景呈祥開碧宇;城門誌喜寄紅聯。」李培雋會長以此聯祝賀「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紅紅火火。
城門掛春聯 更是一種開拓、創新和發展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中國韻文學會會長,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顧問 鍾振振
中國詩詞大會總顧問,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中國韻文學會會長,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顧問鍾振振現場做了《年年好事成雙——城門掛春聯活動的文化意義》的專題演講。
作為近幾屆「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評委會主席,鍾振振教授表示:「對於『城門掛春聯』這個活動背後的文化意義,我也有一些心得體會。」「門是家家戶戶密切相關的房屋主要通道。我們發現,從古代開始,中國的門和西方的門就不一樣。中國的門是兩扇,西方卻只有一扇,而楹聯的上聯、下聯,就正配合著這兩扇門。」除去與「門」對應,楹聯的上下聯的由來,也與中國特有的文化、語言有關。鍾振振教授表示:「漢語言是單音節,這樣就能構成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平仄對仗。由此,楹聯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鍾振振表示,楹聯界的共識,認為春聯起源於五代,而興盛於明朝開國。但對聯的起源卻十分古老,《尚書》中便記載了「滿招損,謙受益」這副對聯,而《尚書》記載的正是夏商周時期的事跡。
鍾振振認為,城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在城門上懸掛春聯,這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開拓、創新和發展,希望南京、江蘇乃至全國,可以遍開城門春聯,年年好事成雙!
什麼樣的楹聯能引致"英雄所見略同"?
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會長 週遊
今年南京地區城門的兩副一等獎作品,分別落定中華門楹聯「一百年歲月流金,大業有成,射鬥龍光騰古國;九萬裡河山聚寶,中華無恙,沖天牛氣數今朝」、解放門楹聯「解過舊題,又破新題,題題緊扣人民福;放開虎步,更登雲步,步步欣迎時代春」。「五湖四海、數千作品,為什麼最終脫穎而出的是這兩副?」論壇現場,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會長週遊直白開場,替「參賽選手」拋出問題,以「評委身份」解讀佳作。
週遊具體分析中華門一聯。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大戰大考的一年,「一百年」對「九萬裡」,前者是時間、後者是空間,體現過程之艱難;「大業有成」對「中華無恙」,對仗工整、氣勢宏大,歌頌民族之強大。而明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射鬥龍光」「沖天牛氣」讀來節奏感強,想來又鼓舞人心。
相較中華門一聯的厚重磅礴,解放門一聯則是因巧妙創意讓人眼前一亮。「前後蟬聯,十分有趣。遣詞用字比較平實,通俗易懂。」週遊說,從舊題、新題到題題,從虎步、雲步到步步,這一聯將頂真的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這是一個「嵌名聯」,將解放門的名字精巧地嵌入楹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是實至名歸的好聯。
有共性,有個性,城門春聯當如是
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駐會名譽副會長、南京楹聯家協會主席 袁裕陵
「燕剪梧桐巷,巷道綿延,勾留千古英雄氣;牛耕天地春,春光明媚,醉了一城楚漢風。」這是今年入選宿遷項王故裡的楹聯作品,也是評委一致公認的2021江蘇城門春聯(除南京外)的一等獎作品。
袁裕陵表示,「梧桐巷和項羽有著直接的關係,就在『項王故裡』景點大門對面,是項羽的出生地,相傳古槐樹就是項王幼年所植。可以說,這個開篇,就讓這副聯在眾多的對聯中脫穎而出。點出了春天,點出了項王故裡。」對於下聯的開端,袁裕陵同樣給予點讚,「楹聯講究信、雅、切,明年是牛年,因此以『牛耕』點出牛年,而中國是農耕社會,『牛耕天地春』寫出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
另外,該聯的「梧桐巷、巷道綿延/天地春、春光明媚」,還使用了頂針格的修辭手法。而「勾留千古英雄氣「與「醉了一城楚漢風」相對。袁裕陵表示:「司馬遷是把項羽寫在《史記·本紀》中,自然是個千古英雄;而宿遷也有江蘇『酒都』之稱,醉了一城,非常貼切。」「有個性,有共性,平仄、結構嚴謹,立意高,當之無愧為江蘇城門(除南京外)一等獎。」袁裕陵總結。
楹聯和書法聯墨結合,相得益彰
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王偉林
「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活動之所以備受關注,成為一件文化盛事,除去楹聯之美,更有書法之美。每一年,書法大家們都會用情潑墨,大幅的書法作品懸掛於城門兩側,引來無數市民、遊客駐足觀賞。
而書法與楹聯之間的相得益彰的關係,由來已久。
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偉林表示:「楹聯依書法而傳承,書法借楹聯而流芳,聯墨結合,相得益彰。」
王偉林談到:「領略明清時期名家楹聯作品,可見楹聯不僅是一種傳統書法的特殊表現形式,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和審美的傳達。雖然片言隻字,但它卻凝聚中華民族的情懷。」
那麼,如何領略楹聯書法之美?弘一法師曾經這樣說過:「我們寫對聯或中堂,就所寫的一幅字而論,是應該有章法的。普通的一幅中堂,論起優質來,有幾種要素需要注意的。現在估量其應得的分數如下:
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
而王偉林表示,當代書法創作中在書體選擇、筆墨表現、章法設計上變化豐富,既保留了傳統楹聯的基本樣式,又不斷嘗試新的技巧和表現形式,給人以豐富的審美愉悅。
一副好聯,當有"六美"
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副會長 魏豔鳴
聞一多先生曾提出詩歌「三美」論,即「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在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副會長魏豔鳴看來,城門春聯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除了上述「三美」,還要兼具個性美、意境美、立意美。
魏豔鳴說,與建築異曲同工,楹聯春聯的建築美同樣美在對稱,包括字句對等、結構對應、詞性對品、節律對拍;音樂美、繪畫美則體現在平仄及場景上,一副好的楹聯,不僅令人如聞其聲,更要讓人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每一座城門都有各自的風雨滄桑,一副好的城門春聯一定是為其量身定製的,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是魏豔鳴口中的個性美,她以集慶門一副嵌名聯為例,「集慶」嵌名的應用,醒目、妥帖又自然,加上「秦淮」「古都錦」等南京元素,「滑鼠」「聯網」等新潮詞彙,貼近地域、時代,有耳目一新之感。從外到內,由表及裡,意境美和立意美又該如何在城門春聯中彰顯?魏豔鳴認為,所謂意境美,是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境界,能給人以美的啟迪,美的享受。而立意美則要承擔起一座城門、一段城牆、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風骨和氣韻,要連接歷史、通向未來,要承載時代的特徵、寄託人民的願景,真正實現「小對聯、大文章」。
來源: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周敏、仲敏,新華全媒體記者 王心婷 童棹凡
圖源: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潔、南京晨報/愛南京見習記者 王稀仕
封圖: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邵丹
編輯: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