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誠醫藥IPO:2017年兩大客戶離奇消失 大客戶存三大迷局八大疑問

2021-01-09 大眾證券報

主業為藥物研發服務及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的杭州百誠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誠醫藥」),正在衝擊A股創業板,近日披露了招股書,擬募資6.51億元,投向百誠醫藥總部及研發中心等項目。

然而,《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注意到,這家曾經掛牌新三板的擬IPO企業,可能存在諸多與大客戶相關的待解迷局——掛牌新三板時中報中大客戶海南海力、特一藥業以金額計算完全可以成為2017年前五大客戶,但卻消失在招股書同年大客戶名單中;報告期內最重要客戶以及今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戶,除了與百誠醫藥創始人、實控人都來自浙江東陽,甚至有同為花園村人情形,或潛藏著更多關係——由此八問百誠醫藥。

大客戶海南海力、特一藥業

消失之迷局

百誠醫藥成立於2011年6月28日,2016年5月5日掛牌新三板,後於2017年12月28日摘牌。

掛牌新三板期間,百誠醫藥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當期前五大客戶包括花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力製藥有限公司等。其中,百誠醫藥來自海南海力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海力」)的當期營收為234.60萬元,系第二大客戶,同期營收佔比19.28%;來自特一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一藥業」)的當期營收為99.84萬元,系第四大客戶,同期營收佔比8.21%(見圖一)。

圖一:百誠醫藥掛牌新三板時2017年中報截圖

企查查顯示,海南海力為特一藥業持股100%的全資子公司,按照同一控制下合併計算的話,特一藥業2017年上半年向百誠醫藥採購金額合計為334.44萬元。海南海力目前依然存續,特一藥業系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另據企查查顯示,2015年6月,特一藥業的前身受讓了海南海力100%的股權。

但是,百誠醫藥此次發布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前五大客戶包括花園集團有限公司(包括同一控制人下的花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園集團」)等5家,單個客戶銷售收入區間為132.99萬元-366.88萬元(見圖二)。

圖二:百誠醫藥招股書中2017年前五大客戶截圖

也就是說,以百誠醫藥2017年上半年財報來看,海南海力向公司的採購金額可以排到百誠醫藥2017年全年的第三大客戶;倘若按照同一控制下的客戶特一藥業計算,更是僅次於花園集團,能躋身第二大客戶。

奇怪的是,百誠醫藥招股書顯示的2017年前五大客戶中,並無海南海力或者特一藥業。

這意味著,百誠醫藥掛牌新三板期間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和此次招股書,在2017年前五大客戶上出現矛盾之處。即便考慮到2017年中報未經審計,但以金額計算如此重要的客戶從招股書同期前五大客戶中消失,並非尋常。

而且,《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注意到,百誠醫藥招股書中,特一藥業及海南海力2018年、2019年都未進入百誠醫藥前五大客戶,到了2020年上半年則又出現在前五大客戶中,特一藥業(含海南海力)當期系百誠醫藥第五大客戶,銷售金額530.75萬元,其中海南海力僅0.75萬元。

由此,三問百誠醫藥:

一、掛牌新三板期間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財報中,重要客戶海南海力、特一藥業按照銷售金額,完全可以進入百誠醫藥2017年前五大客戶,為何在招股書同期前五大客戶中卻無這兩家企業身影?

二、就大客戶海南海力和特一藥業的突然消失,此次招股書和掛牌期間發布的財報,哪一個是真實和準確的?

三、信披真實性、完整性,是創業板註冊制下監管層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也是重點強調、要求的方面,基於招股書和曾經的財報中對於2017年期間前五大客戶出現的不同,百誠醫藥對自身此次IPO招股書真實性如何看待?是否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甚至虛假之處?

最重要客戶花園集團

與公司關係之迷局

前述提及的花園集團並非泛泛之輩,對百誠醫藥而言舉足輕重。

百誠醫藥招股書顯示,花園集團應是百誠醫藥報告期內最重要客戶:2017-2020年上半年均是公司前五大客戶,尤其是2017-2019年連續三年為公司第一大客戶,銷售金額最高的2019年達到2355.57萬元,佔百誠醫藥同期營收比例達15.06%(見圖三)。

圖三:百誠醫藥招股書前五大客戶中花園集團截圖

實際上,翻閱百誠醫藥掛牌新三板公開轉讓書和之後發布的財報可以發現,2013-2016年,花園集團旗下的花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百誠醫藥第一大客戶。

此外,百誠醫藥向花園集團銷售金額中,還包含浙江福瑞喜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瑞喜」)。值得注意的是,百誠醫藥曾經參股福瑞喜,福瑞喜也由此是公司曾經的關聯方,招股書顯示:「自報告期初至2018年1月,發行人持有浙江福瑞喜藥業有限公司30%的股權,後在2018年將其所持福瑞喜股權全部對外轉讓。」

百誠醫藥在招股書中稱,2018年1月,將所持福瑞喜10%股權(對應500萬元出資額)轉讓給杭州佳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研醫藥」),因該部分尚未出資,因此協商轉讓價格為0元;2018年12月,將其所持福瑞喜20%股權(對應1000萬元出資額,公司已實繳1000萬元)以1200萬元轉讓給立歐醫藥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歐醫藥諮詢」)。

此外,百誠醫藥招股書中稱,福瑞喜最初由百誠醫藥、立歐醫藥諮詢、佳研醫藥共同出資設立。

而根據百誠醫藥掛牌新三板時的公開轉讓說明書,百誠醫藥與佳研醫藥、立歐醫藥諮詢,在2015年11月25日正式申請貨幣出資成立福瑞喜。福瑞喜於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註冊資本金為5000萬元,百誠醫藥認繳出資額為1500萬元,佔認繳出資比例的30.00%;佳研醫藥認繳出資額為2250萬元,佔認繳出資比例的45.00%;立歐醫藥諮詢認繳出資額為1250萬元,佔認繳出資比例的25.00%。當年公開轉讓說明書中,將福瑞喜列為百誠醫藥參股子公司。

企查查顯示,福瑞喜目前持股55%的大股東佳研醫藥,為花園集團持股96%的絕對控股子公司(見圖四)。即,在客戶關係之外,百誠醫藥和花園集團還存在過合作關係。

圖四:福瑞喜股權穿透截圖

這意味著,百誠醫藥將曾經參股的福瑞喜股權轉讓給了自身最重要的大客戶,即花園集團的旗下企業。但在招股書中,百誠醫藥並未說明,將曾經的關聯方福瑞喜股權對外轉讓時,受讓方佳研醫藥與自身最重要客戶花園集團之間的關係。

公開資料顯示,花園集團掌門人邵欽祥,為浙江東陽花園村領頭人,花園集團還是A股醫藥行業公司花園生物的間接控股股東。企查查顯示,花園集團股東共三人,分別為邵欽祥(大股東)、邵劍芳、邵燕芳。 根據公開報導和招股書,百誠醫藥實控人、董事長樓金芳,系浙江東陽花園村人,其丈夫邵春能同為百誠醫藥實控人,樓金芳與邵春能為高中同學,邵春能妹妹為邵春芳。

也就是說,報告期內,旗下企業受讓百誠醫藥曾經參股企業福瑞喜的最重要客戶——花園集團的掌門人,與百誠醫藥實控人同為花園村人。

因此,四問百誠醫藥:

一、百誠醫藥實控人與多年最重要的花園集團股東,除同為花園村人外,還有無其它關聯?

二、百誠醫藥、花園集團兩家企業實控人同為花園村人,對花園集團成為百誠醫藥報告期內最重要的大客戶起到怎樣的作用或者有無關聯?

三、百誠醫藥將曾經的參股子公司、關聯方福瑞喜的股權,轉讓給最重要大客戶花園集團旗下企業,但在招股書中卻並未具體說明受讓方與花園集團的關係,這是為什麼?

四、轉讓福瑞喜股權前,佳研醫藥就持有其45%股份,而花園集團是佳研醫藥絕對控股股東,這種合作關係,對於花園集團成為百誠醫藥大客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花園集團如何選擇百誠醫藥作為業務方,選擇公司是否更多依賴於公司業務能力之外的關係?

樓金芳與去年上半年第一大

客戶及樓金生關係之迷局

百誠醫藥與大客戶迷局待解之處不止於此。

百誠醫藥招股書顯示,公司還有一家重要客戶——浙江北生藥業漢生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北生」),2020年上半年為公司第一大客戶。企查查顯示,浙江北生的註冊地、企業地址均在浙江東陽,監事為樓金生(見圖五)。

圖五:浙江北生工商信息截圖

通過企查查進一步查詢發現,樓金生曾任職A股公司浙江廣廈(600052)。浙江廣廈公告顯示,2011年12月29日至2014年12月28日,樓金生任浙江廣廈監事會主席;此前,樓金生還分別擔任過浙江廣廈董事、監事等職務。

浙江廣廈2012年年報中,披露了樓金生履歷:「歷任東陽市三建公司動力科科長,廣廈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管理審計總部經理,浙江廣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監事、審計部經理,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審計監察部經理、副總裁、董事局考核委員會主任。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任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審計法務總監;2011年2月起,兼任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審計法務管理總部總經理;現任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審計師,審計監察部總經理。」

而浙江廣廈創始人為樓忠福,其曾出任東陽三建總經理。有公開報導顯示,在2001年,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企查查顯示樓忠福為絕對控股股東)和共青團浙江省委合作組建浙江青年信息傳播有限公司。企查查進一步顯示,浙江青年信息傳播有限公司現名浙江青年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樓金生仍擔任監事,企查查顯示該企業股權穿透後最終控制人為樓忠福(見圖六、圖七)。

圖六:浙江青年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截圖

圖七:浙江青年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股權穿透截圖

此外,通過企查查的股權穿透顯示,浙江北生實控人為王強(見圖八),而王強諸多關聯企業中,有浙江東陽市華僑賓館有限公司,其為法定代表人並擔任總經理、執行董事。還有,企查查顯示王強為浙江廣廈東金投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並擔任執行董事、經理,該企業股權穿透後,系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間接控制100%股權,最終控制人為樓忠福,而廣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另一個股東為王益芳,系樓忠福配偶(見圖九)。

圖八:浙江北生股權穿透截圖

圖九:浙江廣廈東金投資有限公司股權穿透截圖

根據公開資料,百誠醫藥實控人、董事長樓金芳系浙江東陽人。

對此,一問百誠醫藥:作為東陽人的樓金芳,與樓金生是否存在關聯?這對浙江北生成為百誠醫藥大客戶,有無影響?

此前,《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就上述問題致電百誠醫藥並通過電郵發去新聞採訪函,公司並未回復。 記者 爾東

相關焦點

  • IPO動態 凱龍高科:對賭協議「名亡實存」,大客戶生死未卜
    雖已是「二進宮」,凱龍高科此次上市背後同樣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其目前仍然存在著十多項「名亡實存」的對賭協議,一旦此次上市出現波折,所有對賭協議將全部恢復效力。另外凱龍高科的大客戶穩定性也難以預料,其大客戶東風朝柴目前已經破產重整,還拖欠凱龍高科超過6000萬元的貨款未支付。另一大客戶上汽紅巖也似乎在另請高明,2019年其對凱龍高科的採購規模呈肉眼可見的斷崖下降。
  • 本立科技能否和客戶雙雙IPO成功
    創業板2021年的首次審議會將於1月6日召開,浙江本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本立科技」)便是受審企業之一。「巧合」的是,本立科技第一大客戶兼第一大供應商的國邦醫藥將緊隨其後,於次日(1月7日)上會。與第一大客戶相互依存據了解,本立科技主營業務為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新材料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 柔宇科技IPO真相:多家大客戶交易蹊蹺 線下渠道幾乎全部砍斷
    此次IPO說明書,雖然一定程度上掀開了柔宇科技客戶的神秘面紗,但也留下了諸多未解之謎。 比如,清流工作室梳理發現,壹梁實業(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壹梁實業」),是柔宇科技的「老朋友」。這家公司在2020年1-6月、2019年、2017年分別位列柔宇科技第二、第四、第四大客戶,採購金額分別為1944.15萬元、1034.48萬元、374.33萬元。
  • 間接大客戶嚴重違規、科創屬性不足、第一大客戶近年從微利到虧損...
    間接大客戶嚴重違規、科創屬性不足、第一大客戶近年從微利到虧損、武漢興圖科創板IPO 2019-10-24 09:15:30 來源
  • 2017醫藥中報:兩票制上半年影響有限 下半年衝擊更甚
    雲南白藥在中報中表示,2017下半年,兩票制、醫保支付價格等政策將密集落地,傳統醫藥健康產業將面臨更大挑戰。  營銷模式調整  截至8月31日午間,261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58家披露了2017年中報,化學製藥、中藥和化學製品類披露182家,醫藥商業類披露25家,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類披露51家。
  • 2分鐘讀財報|益客食品IPO:買鴨毛的大客戶緣何緊急變更信息?
    但除此之外,益客食品與前五大客戶中的一家千絲萬縷的關係、為合作養殖戶提供擔保等問題,也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益客食品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5.21億元、99.05億元、155.54億元、64.57億元,淨利潤則分別為0.79億元、1.59億元、3.76億元、0.78億元。
  • 三啟IPO的拓新藥業:客戶與供應商重疊,前五大供應商不省心
    客戶與供應商重疊,前五大供應商不省心江蘇欣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欣隆藥業)作為拓新藥業的前五大供應商之一,委託其加工胞苷酸,2017年-2020年1-6月加工費分別為864.58萬元、973.2萬元、1160.57萬元和949.48萬元;同時江蘇欣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拓新藥業的客戶,2017年-2020年1-6月交易金額分別為422.44萬元、1051.72萬元、1991.53
  • 沃福百瑞IPO:國內經銷商蹊蹺多 關聯交易或有失公允
    2017-2019年,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75.21%、82.38%和 85.11%,其中對第一大客戶第一大客戶美國 Young Living 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 43.15%、49.01%和 43.24%,皆在4成以上;公司向第二大客戶美國ABB&德國 ABI 的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18.19%、26.19%和 36.25%,逐年上升。
  • 東莞銀行IPO迷局:可疑類貸款驟升 千萬元訴訟十餘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注意到,東莞銀行IPO可謂一波三折,IPO排隊長達12年,即便如此,也未能讓這家銀行拿出完美的上市數據,可疑類貸款驟升,千萬元訴訟十餘起,似乎這次IPO要再陷迷局。  雖然本網就相關質疑向東莞銀行發送了求證函,但至今尚未得到回覆。東莞銀行一味的迴避和沉默,能消除市場的質疑嗎?
  • 國邦醫藥IPO過會:2020上半年歸母淨利潤超2019全年 毛利率低於同行
    2020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超2019全年2017年至2020年1-6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國邦醫藥營業收入分別為29.05億元、32.79億元、38.02億元和21.32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91億元、4.83億元、4.94億元和4.46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78億元、2.11億元、3.15億元和4.46億元,2020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超2019全年。
  • 關曉彤代言的學習機要IPO了,年入7億,老闆是諾亞舟創始人
    據 IDC 數據顯示,2017-2019 年我國教育平板電腦出貨量為 370 萬臺、390 萬臺及 410 萬臺,據此數據估算,公司教育平板電腦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12.18%、14.09%和 13.72%。競爭格局方面,優學派僅次於步步高、讀書郎兩大品牌。根據2020Q2數據,步步高以41.8%的市場份額獨佔鰲頭。
  • 騰遠鈷業首發被否 鋰電池企業IPO接連折戟
    業內公司人士表示,在大客戶相對穩定的交易環境下,想要拓展新的銷售和採購渠道並非易事。  硬傷頗多  騰遠鈷業的IPO本被當地政府寄予厚望。騰遠鈷業2017年4月在證監會官網提交招股說明書,公司擬在深交所發行不超過2533.34萬股,募集資金4.9億元,其中1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3.9億元用於投向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製備和金屬鈷生產項目。
  • IPO如何把握「對客戶存在重大依賴」? 看準「50%」的紅線來判斷
    註:2013年IPO暫停,2014年被否原因的樣本較少(僅6家),因此,未列入統計範圍。  自2010年至2017年6月份,IPO審核被否的公司共計368家,其中,涉及持續盈利能力因素的接近四成(35.60%),雖然在2014年前後曾經出現一輪關於「去持續盈利能力審核」的討論,相關比率也出現了下降,但截至目前,持續盈利能力仍然是IPO審核中最為引人關注的焦點。
  • 中金醫療健康2021年展望:加大醫藥行業配置,關注三大方向投資機會
    醫藥細分板塊依然會高度分化,成長性為核心因素,我們提出的三大方向是:創新驅動成長,品質驅動消費,本土走向國際。摘要創新驅動成長:創新是醫藥的核心主題,隨著藥審制度逐步與全球接軌,國內創新藥產業鏈得到了蓬勃發展,全球研發產業鏈開始往中國轉移。
  • 醫藥「賣水人」的中國生意:A股四大CRO企業曬成績,行業黃金期...
    政策黃金期的「賣水人」醫藥外包行業,被稱為醫藥研發及生產過程中的「賣水人」,目前已經發展到貫穿到藥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其中CRO、CMO、CSO分別服務於醫藥行業的研發、生產、銷售三大環節。CRO又稱「醫藥研發外包企業」,涵蓋藥物發現、臨床前及臨床階段的多項科技功能。20世紀70年代出現於美國,中國CRO行業從2000年開始逐步興起。
  • 為何漕河涇開發區能夠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的「最強大腦」?
    近日,由上海漕河涇開發區自主培育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亙喜生物宣布首次公開發行美國存託股份並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科技服務助力自主創新漕河涇開發區依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等國內頂尖醫藥院校的科研資源,搭建具備高質量科研基礎、高通暢轉化渠道、高效率孵化載體的生物醫藥創新協同網絡,圍繞生物技術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兩大領域,建設生物醫藥孵化轉化基地、醫工結合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專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
  • 六看柔宇科技IPO:商業化遲遲不落地,是「PPT公司」還是創新先鋒?
    比如,2015年的採訪中,劉自鴻曾表示「從上遊材料工藝、電子器件到下遊產品設計都需要自己做」。但公司一直未披露其傳輸層、發光層材料供應商等其產業鏈合作夥伴。 柔宇科技主要有兩大類業務:消費級業務和企業級業務。在消費級業務領域,公司的主打產品是摺疊屏手機和彩色柔性顯示屏,主要應用於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文娛傳媒等行業。
  • 小熊電器IPO 京東貢獻約1/4營收
    存貨周轉率低於多家同行業公司;第二大客戶曾因不正當價格行為被處罰靠酸奶機起家的小熊電器正在衝刺IPO。2018年5月25日,小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在證監會官網上被掛出。從招股書看,小熊電器客戶集中度較高,近三年,前五名客戶銷售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依次為56.97%、56.74%、53.45%。
  • 新宇藥業三衝IPO,上市道路命途多舛
    從2017年提交IPO申請未通過到2019年6月再次申請IPO,又因保薦機構之一的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財務被爆出造假事件而被迫中止,如今第三次啟航。通過招股說明書《今日財富》雜誌發現,新宇藥業目前仍存在業績下滑、產品單一、客戶與供應商集中和人事變動頻繁等問題。《今日財富》雜誌就相關問題向新宇藥業發函求證,但遺憾的是,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對方回復。
  • 2021年醫藥行業年度投資策略
    到 2022 年,中國外周動脈介入手術量將達到 170,798 臺,2017 年到 2022 年的年複合增長 率為 11.4%。隨著手術量不斷增加,我國外周動脈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場不斷擴大。短期來看, 線上審方監管、醫保屬地化管理是電商B2C及網際網路醫院網售處方藥的兩大障礙。我們更看好由傳統藥店轉型引領的 O2O 模式。 處方藥是藥店新零售主戰場,核心邏輯在於打造「開方——審方——支付」閉環。我們更看好由線下藥店主導的 O2O 模式。疫情期間醫藥 O2O 啟動次數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