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沒有辦法一刀切,紅白喜事隨禮多少,要根據對方跟自己的親疏關係,感情深淺決定。自己家的侄子侄女和外甥結婚,作為至親的長輩,肯定要多拿一些。鄰居家有喜事或者是普通朋友同事,則要根據當地的習俗來往,總不能人家都隨二百,你隨五十吧,基本上都是鴨子過河隨大流。再者,貧困地區跟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情往來,應該也不一樣。
前些年的時候,農村經濟條件都比較貧困,如果誰家娶媳婦嫁閨女,親戚之間也就是隨禮幾十塊錢。朋友之間結婚互送禮物,也不過是暖瓶或者是床單之類。那個時候什麼東西都便宜,禮金少,吃飯喝酒也同樣花錢少。最近這些年,隨著農村經濟條件提高,農村紅白喜事的禮金也在逐漸的提高。只不過在農村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越是朋友之間隨的禮,好像比親戚之間還要多。
去年我有一個朋友的兒子結婚,婚禮現場設在鄉下舉行。當時我覺得有些奇怪,這個朋友家的經濟條件不錯,為什麼不到縣城的酒店裡舉辦婚禮,而是在村裡舉辦喜宴要招待大家。到了朋友家以後,堂屋的客人很多,來來往往的人很嘈雜,而他們兩口子又要忙著招待客人。為了清靜,我就一個人坐在他們家的廂房裡。無意間看到他們的禮金本子放在桌上,我看了一下,明白了為什麼他們家選擇在鄉下舉辦婚禮。
鄰居們的禮金大多也就一百塊錢,多的二百塊錢,我隨的六百塊錢應該算是多的了。在農村無論誰家辦喜事,只要是隨了禮金,一般情況下,都是全家大小都去吃飯喝酒。不算孩子一家最少也是兩個人,這要是去酒店辦酒席的話,目前酒店最低的婚宴標準,每人也是一百二三十塊錢,這樣喜主家就得賠慘了。不過在鄉下舉辦喜宴就會省很多,每戶隨禮一二百塊錢,在村裡吃酒各項花銷都能夠縮減,跟酒店相比,怎麼也不至於賠的太多。
再說一下白事,我記得前些年我們膠東老家這邊,不論是去親戚家或者是鄰居家參加葬禮,大家通常都是提一個燒紙,一打啤酒,你來我往大家都是一樣。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都覺得只提一打啤酒一個燒紙,去吃飯有些不好意思,大家就都掏100塊錢給事主。再後來這幾年參加葬禮,就由100塊錢漲到了200塊錢。直到現在,我們膠東當地白事禮金還是20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