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馬祥龍,是威寧自治縣第三中學的一名老師,2017年9月,組織選派我到東風鎮末倮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來自大山,生長在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於我而言,駐村就像回到家一樣,鄉親們就像我的家人。
到崗後,我帶領駐村工作組,積極參與村裡各項事務,走訪貧困群眾,竭盡全力為群眾解決他們的煩心事,想方設法為群眾謀發展。看著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我覺得一切辛苦和努力都值得。
有一次去走訪貧困戶簡珠珠老人家,看見70多歲並且完全駝背的簡珠珠正在收拾雜物,我急忙幫助她收拾,清掃屋子。
去年冬季,我看著老人的床上用品較單薄,便拿出工資中的360元購買被子給這位老人送去;村裡的貧困戶吳永忠戶,危改後,家裡缺少生活物資,我墊資3000元幫助補齊短板;而貧困戶孔銀子家沒有電錶,我帶他到供電所申請,並聯繫工作人員到他家安裝……
身為教師的我,在駐村幫扶工作中也不忘時刻關注村裡的學生,支持本村教育發展。2018年9月我向威寧青年商會爭取到衣服400件、褲子200條、文具包70個、洗漱包50個及連衣裙100件發放給末倮小學學生,2020年5月,又向原單位申請捐贈課桌100套給末倮小學。
為有效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群眾居住環境,我從單位申請資金,為本村修建9個垃圾池,涉及8個村民小組。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作為一線幹部,就應該有吃苦耐勞的品格,無論颳風下雨、長途跋涉也要去,用真情真心感化群眾,做群眾的貼心人。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在家過年的我接到通知,返回村裡參與防控工作,我毅然離開了家,奔赴一線,夜以繼日,走村串戶,摸排重點疫區的返鄉人員,連戰27天才回家,無法照顧妻子和剛出生兩個多月的孩子。雖然愧對家人,但我深知疫情防控工作不容有絲毫懈怠,只有守住大家,我的小家才會好。
漫漫扶貧路,需用真情駐。時光如梭,轉眼我駐村已有三年了,這三年經歷的酸甜苦辣,讓我深切體會到基層工作的不易,但能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我就有一種成就感,渾身都是幹勁,這些經歷將是我人生的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人物小傳】
馬祥龍,威寧自治縣第三中學教師,2017年9月,組織選派到東風鎮末倮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
威寧自治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曉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