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

2021-01-18 坤鵬論

人類用語言追求真理,而語言天然的欺騙性卻在偽造著真理。——坤鵬論

伯克整個修辭思想的出發點是對人的一個基本設定——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初看平淡無奇,細思內涵深遠。

伯克正是由它展開並譜寫出了其宏偉的修辭哲學思想體系。

而且,他從這個命題中又引申出了兩個相關命題:

人是發明象徵的動物;

人是濫用象徵的動物。

一、什麼是象徵?

坤鵬論認為,理解伯克這個基本設定的關鍵在於明白什麼是象徵。

他所說的象徵的英文是symbol,有符號、象徵、代號、記號的意思。

因此,也有不少人將其直接翻譯為符號。

不過,坤鵬論認為,譯成象徵才更為貼切。

因為:

首先,伯克的學術研究實踐始於文學評論,他本人也是從文學起步,而symbol這個概念恰恰源於西方文學理論,專指象徵,而非符號。

在文學傳統中,象徵是最古老的一種文藝表現手法,即用某種具體的事物去充當另一較為抽象的事物(比如:抽象 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感性符號。

其次,英文的symbol源於希臘語,其本意就是象徵。

它原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主客雙方各執其一,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以示友愛的信物。

幾經演變,象徵才具有了現在的含義。

再次,symbol從古典修辭學開始就是修辭的一個專門術語,比如:亞里斯多德認為隱喻就是象徵修辭格。

而符號這個釋義相對更年輕、更現代,因此,譯為象徵也更符合歷史。

伯克極大地擴展了象徵的外延,使其涵蓋了以語言為代表的一切標記和符號,既包括語言的也包括非語言的內容,比如:表情、手勢、體態等副語言特徵以及建築、雕塑、服飾等各種文化形式。

他指出,人類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的動物,還是一種使用象徵的動物。

由此,他將象徵定義為:

人類生存的基本保證;

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絕非僅僅是一種工具。

簡單講,這個思想的基本理念是: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象徵化了的現實中。

二、語言是最典型、最基本的象徵行為

伯克認為,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象徵行為。

語言將人類的經驗條理化和概念化,相當於人類用語言來詮釋客觀世界,這就是知識。

因此,人類知識的積累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就是一種語言的活動。

與此同時,我們還將語言結構加諸於這個世界,因為不管是經驗還是概念,本質都是為了行動,為了改變。

而我們的生活基本由經驗和概念構成,我們學習經驗和概念,然後又用經驗和概念去工作和生活。

換言之,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語言導致了人們的行動;語言建構了人們生活的現實。

伯克詳細地闡述、論證了這個觀點。

首先,他指出,語言導致人們的行動。

坤鵬論以前講到過,在這個概率世界中,除了死亡沒有概率,選擇同樣也沒有概率,我們必須時刻對現實做出有利和不利的判斷,並權衡自己該如何選擇、如何行動。

伯克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運用語言對各種功能和關係命名,以便我們對其採取相應的態度和行為。

同樣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對世界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性格,這些相應的語言標記浸潤著人們的態度,並暗示了人們的行動。

所以,我們的一切感知,包括解釋、態度、判斷、選擇以及隨之而來的行動,都是通過我們創造、運用並誤用主要是語言等象徵來完成的。

甚至,我們很多時候是在被象徵所運用。

這怎麼講呢?

伯克指出,話語是有強烈寓意的,物體的指稱包含了情感的暗示。

語言是一種人們選擇具有道德偏好和含蓄的隱喻來描述這個世界的行為。

因此,語言從來不是公正的。

作為意識必須的載體,語言會產生強而有力的影響。

還記得2500年前高爾吉亞提出的修辭學的兩個原則嗎?

第一,說服,是一種欺騙的形式;

第二,話語的力量,主要依賴於它的詩性特質。

說服,就是修辭的本質。

而伯克直接繼承了這兩個原則,認為詩化和修辭化互相融合併創造了行為。

「這些情感和道德的成分自發地存在於語言之中以增強行為本身,因此使得相同的話語更富交際性和主動性。」

其實這個觀點尼採早已闡述過。

尼採還認為,所有語言都是隱喻,就像隱喻這個詞本身所闡明的那樣(其英文為metaphor,在希臘語中meta表示轉移,phora表示運送),即一種調動和遷移。

隱喻是標示語言是思想和事物的工具。

同時,他指出了語言的局限和潛力。

尼採認為,在語言產物中本身存在的隱喻的多層性,語言作為雙重隱喻,將事物重塑並改良得更宏偉。

他指出,語言具有流動性,是指向正確表示的、是追求真理的。

他在《真理與謊言》中將真理界定為:「隱喻,換喻,神人同一論的機動大軍」,總之是「人類關係的總和,這些關係通過詩歌,修辭被加強了,得以變化了,被裝飾了,經過在一個民族中長時間使用被固定了,規約化了,並具有約束力了。」

尼採還揭露,語言作為一個虛偽的、強大的工具,偽裝成真理,繼而生成了整個道德體系。

對尼採而言,隱喻和修辭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影響。

他認為隱喻同時帶來限制和生成的可能性。

這些都與伯克的隱喻觀不謀而合。

另外,伯克認為,由象徵的特定組合形成的意識形態系統對我們的影響尤其重大。

我們常常提到洗腦這個詞,它的意思是用外部壓力將某一意識形態灌輸給他人。

但是,洗腦者本身其實也經歷了相似的被洗腦的過程。

追根溯源,真正的洗腦者其實是相關的意識形態,也是話語本身。

伯克由此發問道:「究竟是我們單純地在使用言辭呢,還是言辭同時也在使用我們?」

「它使我們覺察到意識形態如何像一尊『降臨凡間的神祗』或者一個『附著在人體上的精靈』那樣,驅使著人們以某種方式行事。」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高爾吉亞對此就曾有過精闢的斷言:「言說是一位大權在握的王公」。

更為重要的是,伯克認為,語言不僅導致我們的行動,創造能力,獲得所需,還建構了我們的現實。

我們所建構的象徵世界成為我們生存的第一現實,它比物理世界更直接地作用於我們人類本身。

伯克特別指出,雖然人們拒絕承認,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現實」實際只不過是「有關過去的各種象徵和我們主要通過地圖、雜誌、報紙等獲悉的那個『現狀』混雜在一起」而形成的感知。

要不是因為有了「語言」或「一般意義上的象徵」,連我們的自我意識甚至都「幾乎將蕩然無存」。

請靜靜地、真實地捫心自問,我們自認為是自己的思想、感受、認知,到底有多少真是自己第一手獲得的!

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其實是父母給我們的、是學校教給我們的、是媒體告訴我們的、是別人講給我們的……

一道一道過篩子後,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少得可憐!

伯克認為,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語言是象徵行為,語言就是修辭。

因此,人一旦運用語言,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修辭環境。

修辭行為普遍存在於人的生存環境之中。

此觀點與尼採很相似,尼採也認為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語言等同於修辭,語言的重要性不是因為其在認識論上的作用,而在於其存在的修辭性質:

「構造語言的人,並不感知事物或事件,而是體察飄忽而至的欲願:他不溝通感覺,卻僅僅是端呈感覺的摹本,與人共享……事物的絕對本質不可體知。我們的感知和經驗將事物的諸多側面、從某個角度講頗為可觀的知識提供給我們,在此之前,我們的言辭絕對沒有懸擱著;一旦感知了衝動,言辭即可脫口而出。感覺佔據的不是事物,而僅僅是某個符號。此為首要的方面;語言是修辭,因為它欲要傳達的僅為意見,而不是系統知識。」

「就其意義而論,一切詞語本身從來就都是比喻。」

總而言之,人是語言的動物,更是修辭的動物。

三、為什麼語言是象徵行為?

坤鵬論在前面提到,當我們進行反思時,會發現經驗和概念基本覆蓋了我們的全部生活,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中。

但是,基本和主要都不等於所有,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像生長、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等生理過程。

伯克專門提出了行為(action)和運動(motion)的區分。

行為,代表著象徵性,指與行為相關聯的人的精神方面的特徵,它使我們超越動物性而成為人,象徵性動機包括人們會努力去實現的目標,比如:教育、政治制度、道德規範、宗教、商業、金融等。

運動,代表著動物性,指人的生物方面的特徵,上面提到的生理過程,而與之相對應的如吃飯、居住、休息等,都是動物性特徵作為動機源引發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

伯克認為:

——行為的產生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某個行為不是自由的,那它就不能稱其為行為」。

——選擇隱藏於行為之中,「如果你不能做出選擇,你就不是在採取行動,而是物理性的、被動的移動,就像一枚被球桿所操縱的撞球一樣,只是機械性地去迎合它所遇到的阻力而行動。」

——行為的產生隱藏著目的或意願,一個人必須願意做出某種選擇,才能稱得上是行為。

伯克由此得出結論:

首先,語言是象徵行為;

其次,語言作為象徵行為意味著,語言符號的使用具有選擇性和目的性。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動物圖騰:水母象徵(心靈的光芒)
    突然間這張圖片的畫面就浮現了感恩這份神奇的流動今天的分享我整理的水母象徵這是共時性的禮物也是那位留言的朋友我們共同的喜悅 水母生活在溫暖的海洋和海洋中水母不能自己移動但它們會被水流所引導>這意味著水母受大自然母親的指導他們天生知道如何生存如果水母是你的精神動物它會教你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你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並遵守大自然的規則水母是愛的象徵所以如果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那就意味著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心
  • 論《履》卦的象徵意義
    從思維方式看,《周易》的象徵主要體現在象數思維、整體思維、類比思維和主體思維等方面,這是基於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而產生的中國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獨特表達。  從當代學界的研究類別來看,《周易》研究主要包括文史易、哲學易、科學易、邏輯易、語言易、兵法易、醫學易、藝術易、民俗易和管理易等。
  • 成為國家象徵的動物:獨角獸顏值高 老鷹是人氣王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導,現在,選擇象徵國家的動物已經成為一場全民狂歡。人們喜歡把動物身上某些優良品質拿來作為一種自我激勵,如澳大利亞人把袋鼠作為國家象徵,是看中袋鼠那種永遠向前跳躍、從不後退的開拓精神。  在網絡上流傳的動漫短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最近比較火,影片中,中國的形象被擬化成一隻萌兔——和平、人畜無害且聰敏機智。
  • 在唐代,「驢」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為什麼驢又能夠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呢?唐朝是如何管理和使用驢的呢?在下文之中我將一一解決這些問題。而且驢還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唐朝,無論是對外徵戰,還是普通百姓出行,都看得到驢的身影。正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才使得驢如此珍貴: 1、稀缺性 在唐代如此重視驢,是因為驢的稀缺性。因為驢並不是中原本土的牲畜。它是一種來自於西域的動物。在秦朝之前,中原根本就沒有驢這種東西。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動物和神話動物
    一般風馬居於中央,四角有「四個超自然動物」。風馬的馬鞍上通常都馱著轉輪王的如意寶,象徵著無論它走到何方都會帶去和平、繁榮和和諧。藏族史詩英雄格薩爾也被畫在風馬旗的中央,他身騎白色神馬穿過翻湧的積雲。藏醫和星相學體系都認為保持人的精力或協調需要四大要素:命、身體、自在、運氣。風馬本身象徵著四大要素的統一,精進可以消除疾病、災禍、邪惡和星際影響引發的一切「障」。
  • 牌匾語言的特性及翻譯原則
    牌匾主要多用於商業領域,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播商業信息的廣告形式,它通過巧取文學作品、憑藉商聯文採、援引成語典故、附麗神話傳說、名人題字,利用趨吉心理、採摘宗教詞語、表達報恩情感、顯示店家誠信等方式。負載著厚重的民族商業思想,折射出傳統的文化色彩。
  • 手勢這種語言符號,在基督教藝術中有著怎樣的表達?
    手勢作為生活中一門常用的表達方式,在中世紀的造型藝術中手勢的作用更多的是傳播基督教義。手勢的發出者是上帝或者聖徒的時候,手勢就賦予著神聖的意味;當信徒做出手勢的時候,更多的象徵著對於上帝的信奉。此外,手勢在基督教之中還有著祈禱、賜福以及指示的教育功能。
  • 被視為神聖幸運象徵的白色動物
    古往今來,白色的動物經常會在人類社會中佔據特殊的地位。在許多文明的神話故事中,這些非同尋常的白色動物具有重要的意義。許多人相信白色動物的誕生是一件神聖或喜慶的事情。白虎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
  • 塔羅動物密碼--鳥的象徵意義~
    塔羅牌中出現的植物、動物、甚至是一個小小的符號,我們都可以將它們視作是象徵符號,我認為它們不可能憑空出現在某一張牌上,因此,每一個符號都會有相對應的意義。 鳥,象徵著真理、藝能、以及預言。比如在北歐神話中,有兩隻渡鴉是大神奧丁的使者,他們的名字分別是【記憶】和【思想】。
  • 崇武動物石雕熱線
    石雕貔貅有的地方也叫做皮休或者皮丘崇武動物石雕熱線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從古至今關於動物的故事和體驗,不同動物在人們的心裡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   比如獅子,人們一想到獅子先想到的是猛獸、兇狠,所以獅子雕塑在公園園林等公眾場所中使用比較少,及時有使用,也是表現獅子的溫順、可愛的一面。這就是石雕動物在環境應用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動物本身給人的心理效應。
  • 大力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語言文字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推廣的全國通用的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並由國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體字、簡化字和未經整理簡化的傳承字。 二、為什麼要推廣普通話、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不懂不會使用網絡語言?你真的老了!
    10、油膩「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是基於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採用「以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為主,以人工後期微調為輔」的方式提取獲得的。監測語料庫提取了代表性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網絡新聞等不同媒體形式的海量年度語言資源,語料庫規模近60億字,代表了中國網際網路的語言生活方式。
  • 從靈井鳥雕看「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靈井鳥雕」所釋放出來的文化信息,有助於我們揭示這一時期「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細石器文化的高度濃縮 細石器文化,也稱獵人文化,一般是指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使用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 人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除了魚類外,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我們平常吃的肉類要麼是食草動物,要麼是雜食動物,很少直接以食肉動物為食,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人類之所以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其實有3個主要原因:獵食食肉動物比較危險能量傳遞是有上限的重金屬的富集效應獵食食肉動物的危險性任何動物在捕食獵物的時候,都會優先選擇安全係數比較高的獵物,比如:老虎之所以不捕食狼,而是捕食牛、羊等食草動物,是因為狼具有攻擊力,老虎如果以狼為食,那麼即使付出再多力氣,也無法滿足自己每日的能量需求。
  • 野性未知塔羅牌中的動物象徵意義 #2 | 烏鴉/渡鴉、大雁、烏龜
    而烏龜行動很緩慢,所以它體力消耗少,新陳代謝也慢,所以生命的機能較為健康,而烏龜是象徵接地的動物,烏龜的殼可以視為它的家,它把家背在背上,因此意味著無論在哪裡都會感到自在。因此烏龜圖騰教導我們緩慢生活、適當休息一下、腳踏實地,保持意志堅定,堅持不懈也一樣可以走到終點,烏龜教導個人堅持的重要性,以獲得一個長期的結果或在長期努力裡取得成功,因此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慮。
  • 論面相學之中的「法令線」
  • 論顧城的詩歌
    現在我們按年代順序來仔細閱讀他的作品,就會發現他詩歌中的語言經過幾次顯著的變化。或許已有很多讀者也發現了這個變化和顧城的詩歌論,尤其是他的「自我」論有密切的關係。他說:「這時候我開始要對人說話了,我遇到了困難。鳥說話是自然的鳴叫,而人說話是有規則的,所謂語言的法則。」從山東農村回到北京,就是說從大自然回到城市,抱有自己的語言規則的顧城發現自己不能跟周圍的人說話。但他「必須說話,並且生活」,所以為了跟人交流開始讀書,也開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語言
    香港文匯報今日刊發周雲先生的文章,稱「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文章摘錄如下:   廣東人喜歡看粵劇,首先就要知道粵劇的特點,就是以廣東話作為聲腔進行演出的。粵劇的源頭在於外江戲,這不是廣東本來自己土生土長的戲劇。更重要的是,廣東話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來的語言,而是原來黃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語言。
  • 語言生活中的詞語嬗變
    ,就反映出語言在不同時代的明顯差異。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演變與社會和交際息息相關,這也決定了它的變化只能是漸變的,而且各個組成部分的變化速度是不平衡的。詞彙因其與社會和交際的聯繫最直接,進而對社會發展和交際需求的反映最靈敏。本期《語言文字》聚焦詞彙的變化,以啟迪我們更好地觀察和了解社會語言生活。
  • 夢見動物的意義
    一般來說,不同的動物在夢裡,包括意象中都象徵的是每個人內心不同的子人格(隱藏性格)。如果我們能注意到自己心理上的迫切需求,那麼夢裡就會出現象徵這些需求的動物。鹿是個膽小、溫順的動物,夢見鹿往往提示夢者處於一種良好的環境之中,沒有危險,象徵著人際關係方面的誠實、純潔,涉及愛情的美滿、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