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了坦克的時候,日本陸軍也算是鳥槍換炮,從原來的只能執行步兵進攻和騎兵進攻,一下子躍升到可以進行步坦協同。這對於曾經只能靠步兵的血肉之軀進攻陣地的日軍來說,可以說是質的飛躍。然而隨著坦克的發展,日本原有的八九式乙型中戰車逐漸落後於時代,日本也必須進行坦克的更新換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坦克升級工作,以期製造新的主力中型坦克。
一、九七式中戰車
在1936年,日本將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搬上了日程。畢竟此時「八九式」中戰車的已經略顯過時,不開發新的是不行的。對於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日本有頗多的期望,考慮了焊接工藝的運用,傾斜裝甲以加強防禦,以及讓坦克擁有更快的速度。不過在考慮了當時的路面環境,其作戰範圍內的橋梁堅固度等問題,所以新的中型坦克在裝甲厚度和坦克時速之間,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最終日本陸軍決定,製造兩輛不同的樣車進行比較,以決定最後的研發方向。
三菱重工的一號樣車側重防禦,重量為15噸,擁有雙人炮塔。而陸軍兵工廠的二號樣車則偏重速度,重量為10噸,炮塔與過去無異。在測試中,兩輛樣車均有良好表現,不過明顯一號樣車要更為優勢。一號樣車雖然超重五噸,但是時速上並沒有多少降低。這是因為其配備了一臺十二缸風冷發動機,能夠提供125千瓦的動力。在這臺強勁的發動機的帶動下,這臺戰鬥全重15噸的坦克可以跑出每小時38公裡的時速。這一點上,重量更輕的二號樣車雖然也能達到這個速度,卻未免要在其它方面差了一截。
所謂差了一截,自然是差在了裝甲防護上。相比於10噸重的二號樣車,15噸重的一號樣車則顯得防禦力驚人。其採用的裝甲板是更為成熟的表面滲碳裝甲,堅固度要比傳統的鋼製裝甲更為堅固。車體正面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以及側面裝甲厚度均為25毫米厚,其餘部分皆為20毫米厚。這樣的防護水平,放在1936年的日本絕對算得上是中型坦克。
事實上,就算是同時期德國開發的Ⅲ號中型坦克,在A型至C型的三個型號裡,其裝甲也就是15毫米。因此三菱重工的一號樣車確實已經算得上是當時合格的中型坦克,只不過在工藝上使用的多是鉚接而非Ⅲ號中型坦克的焊接罷了。
當然了,在火力這一方面,一號樣車的表現並不好。其裝備火炮是日本的九七式五釐七戰車炮,口徑為57毫米,倍徑為18.4,在發射九二式穿甲彈時初速可達到每秒349米,能夠在350米外擊穿25毫米厚的裝甲板。當然了,它的主要業務還是掩護步兵,所以它的57毫米火炮主要發射的還是榴彈,配備的九零式榴彈內有250克炸藥,在攻擊步兵上頗有效果。在經過測試後,一號樣車的綜合性能戰勝了二號樣車,日本陸軍表示驗收合格後,三菱重工的一號樣車就被日本陸軍正式入役,也就是後來的「九七式」中戰車。
二、九七式改中戰車
儘管說「九七式」中戰車的表現讓日本陸軍頗為滿意,但當時的整體環境卻並不是日本陸軍想的那麼樂觀。此時已經瀕臨歐戰爆發,各國坦克設計均開始迅猛發展。比如說德國的Ⅲ號中型坦克在1938年推出的Ⅲ號D型,其裝甲厚度已經增加到了30毫米。而相較之下,「九七式」中戰車雖然有25毫米的厚度,但卻是一個鉚接結構,這就不免讓其性能大打折扣。不過在生產之初,日本人卻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因為在中國戰場上,日本的「九七式」中型坦克雖然也被中國軍隊用37毫米反坦克炮擊毀過一些,可是這些37毫米反坦克炮數量太少,難以對其造成根本上的威脅。
然而諾門罕戰役卻完全不同,日本陸軍的安崗坦克支隊遭遇蘇聯的裝甲部隊,並且爆發了戰鬥。雖然說就戰果來說,在雙方的幾次衝突裡,安崗坦克支隊取得了優勢,可是對於整體戰局而言於事無補。而且當時日軍配備的「八九式乙型」中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在與蘇軍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中型坦克的交鋒裡並沒有佔據優勢,在500米距離上,雙方都是處在互相擊毀的狀態,就算是「九七式」中戰車也不例外。而如果遭遇了蘇軍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話,那麼在一千米距離內,「九七式」中戰車也會被摧毀。
而在對從泰國弄來的美制M3中型坦克的測試裡,日軍則遇到了更為尷尬的局面。在面對M3中型坦克時,「九七式」中戰車即便是在近距離也不能打穿M3中型坦克的側面裝甲,這不免讓「九七式」中戰車在戰鬥裡陷入了不利局面。迫於無奈,只能使用榴彈進行曲射,攻擊M3中型坦剋薄弱的頂部裝甲才有可能將其擊毀。這個情況讓日本倍感不利,因為日本是計劃採取南進方案,向東南亞和太平洋方向發動進攻,這就勢必會和美國開戰。然而現在面對美國的M3中型坦克如此吃力,這就不免讓日本倍感挫折與失望。
為了挽回機房的裝甲劣勢,日本方面開始了對「九七式」中戰車的升級。原本計劃是打算製造一款長倍徑的56毫米火炮,在不削弱對步兵的支援能力的前提下,對「九七式」中戰車的反坦克能力做一個提升。不過這一方案最終被駁回,轉而採用了日本新研發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當然了,「九七式」中戰車的炮塔難以容納完整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因此裝備在「九七式改」中戰車上轉而採用的是將倍徑略微縮短的一式47毫米戰車炮。這種反坦克炮大體和德國的50毫米L60倍徑反坦克炮相當,在中口徑反坦克炮裡也算是精品,暫時算是解了日本的燃眉之急。
三、一式中戰車
在1941年,預訂展開南進方案,向英美進攻的日本開始研發新的中型坦克,其目的是為了取代已經略顯落後的「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依照日本對武器的命名習慣,該戰車以神武紀年法2601年而被稱為「一式」中戰車。1941年8月,全尺寸木製模型完成,9月份,第一輛原型車完成。不過,此後日本在進攻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時勝利頻頻,這就讓日本陸軍有些飄飄然。受此影響,一式中戰車的研發工作也就被暫緩了下來。
然而,到了1943年,日本的優勢變為了劣勢,日本陸軍也面臨了巨大的失敗。日本陸軍發現他們在戰場上的對手已經不是M3中型坦克,而是越來越多的M4中型坦克。在M4中型坦克和M3中型坦克組成的洪流面前,日本陸軍的「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毫無優勢,幾乎淪為了廢鐵。面對這種危局,日本陸軍急忙下令加快「一式」中戰車的研發,並在1943年6月完成了「一式」中戰車的測試和改進工作。
如果單單從外觀來看,「一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的外型區別很小。然而就實際情況而言,兩者的區別非常大。首先來說,坦克工藝上就有很大區別,「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大部分使用了鉚接結構,而「一式」中戰車則多採用了焊接結構,這讓整車結構強度大幅度提升。另外車體正面和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有顯著提升,「一式」中戰車從25毫米提升到了50毫米,整車的戰鬥全重也上升到了17.2噸。
動力方面,新設計的百式12缸柴油發動機可以提供240馬力,這讓「一式」中戰車的時速可以提升到每小時44公裡。另外炮塔也做了改進,從過去的雙人炮塔變為了三人炮塔,設置了專門的裝填手,以減輕車長負擔。然而在關鍵的火力配置上,「一式」中戰車仍舊採用了「九七式改」中戰車配置的一式47毫米戰車炮。雖然說該一式47毫米戰車炮在中口徑戰車炮裡有較大優勢,初速為每秒810米。但是在1943年這種中型坦克的主炮口徑普遍為75毫米以上口徑的年代,「一式」中戰車的反坦克能力不免已經落後。
結語
饒是如此,沒有選擇的日本陸軍還是生產了170輛一式中戰車。如果和「九七式改」中戰車相比,「一式」中戰車有較大的改進。然而其落後的火力,卻讓其仍舊是一個落後於時代差的產物。面對越來越多的M4中型坦克,這些「一式」中戰車的命運不比它的前輩「九七式」中戰車和「九七式改」中戰車好多少。「一式」中戰車在戰場上僅能在近距離交戰,或是通過設伏攻擊M4中型坦克側面的方式,才能夠擊毀M4中型坦克。面對「一式」中戰車的不堪大用,落後於時代的情況,日本陸軍不得不考慮開展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而這就是另一個悲催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