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一直是個重要的武器,在歐洲戰場,這一點體現的則更為明顯一些。不管是以精緻著稱的德國坦克還是性價比超高的蘇聯坦克,都曾是當時戰場上最靚的仔,反觀西線戰場,應該就是美軍謝爾曼的主場了。這款體態圓潤的中型坦克,一度成為美軍的主力戰車,甚至到現在還能吸引一大批的粉絲為其歡呼。但這款通用率超高的坦克,真的算是一輛好坦克嗎?
美國在二戰前時期對坦克的研發思路
一戰時期,見識到了坦克的威力之後,美國也開始了坦克的研發與生產,和許多國家一樣,均是從拖拉機的改裝開始。當然這期間也誕生過比較另類的作品,比如整體為框架結構的「蜘蛛」坦克,妄圖以鏤空的體態來起到隱身和躲過炮彈的優勢。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在早期對坦克的研發一樣是一頭霧水,甚至就放飛自我的程度來看,還要遠高於歐洲的那幾位。兩戰期間,通過引進和不斷的嘗試,美國坦克逐漸跟上了時代的趨勢,但與同時期的英法坦克相比,美國坦克並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之初,美國能拿得出手的坦克僅有M2中型坦克。所說是中型坦克,但在裝甲和火力上,這輛坦克僅達到了輕型坦克的水準,而且設計理念也比較落後。眼看著戰爭已經變得迫在眉睫,擁有一輛新坦克成為了一件必要的事情。但憑藉自身原有的技術和設計理念,達成這一目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計劃準備將75mm坦克炮按在炮塔上面,但試來試去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炮塔。後來鑑於法國B1坦克的成功,美國人決定將75mm炮直接裝在車體上,頂部繼續採用炮塔結構,所誕生的就是M3中型坦克。
熟悉這輛坦克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它全重27噸,前裝甲最大厚度為51mm。主武器分別是75mm炮和37mm反坦克炮,外加兩挺白朗寧機槍。機動能力較差,最大時速只能達到每小時26公裡,當然這跟它最大的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繫。M3中型坦克的體型不算大,但最初的時候裡面卻足足塞進去了7個人,可謂「分工明確」。待它投入實戰的時候,已經到了1942年,雖然對義大利的小坦克造成了不小的威脅,但不可否認,它是一個落後的產品,而且是從誕生開始就落後了。
M4謝爾曼坦克的誕生和自身屬性
綜上所述,M3坦克算不上是輛好車,美國人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它充其量只是一個過渡的產品。幾乎是和M3在同一時間裡,M4中型坦克的研發就被提上了日程。同樣基於M2坦克的底盤,M4謝爾曼採用了一個全新的車體和炮塔,炮塔座圈的直徑足有1米5,以便於安裝75mm坦克炮。車體傾斜角度較大且比較圓潤,所以這輛坦克結構抗性還是很優秀的。同樣是在1942年,M4謝爾曼坦克首次在北非戰役中亮相,而後在短時間內就替代了M3坦克。順便一提,「謝爾曼」指的是「威廉·特庫賽·謝爾曼」,為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名將。
初始的謝爾曼全重30噸,前裝甲最大厚度為63mm,主武器是M3坦克炮。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配置並不是很能滿足激烈的歐洲戰場,就那門75mm的坦克炮而言,西線戰場開闢之後,它很難對同時期的德國造成威脅性。駕駛員方面縮減成了當時標準的5人組,因為車體沒有減小的同時內部空間還有所提升,所以謝爾曼坦克裡面留給車組乘員的活動空間非常大,也算是二戰時期內部環境最舒適的坦克之一。發動機以汽油版的佔了絕大一部分,最大行駛速度為每小時38公裡,後期的改進型號則達到了每小時48公裡。
關於謝爾曼的整套動力系統,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可能有不少人認為希爾曼坦克車身顯得很高,不僅隱蔽性較差而且在崎嶇地形還很容易發生側翻。至於這一項缺點,並不是美國人看不到,而是一種向技術條件有限這個事實的妥協。從外觀就能看出,謝爾曼的動力結構為後置前驅,發動機在後驅動在前,這就意味著它必須要有一根縱貫車體的傳動杆。希爾曼車體變高的原因就出在這裡,發動機的大小是一回事,但它與傳動杆的連接處卻很高,因此整個傳動系統的最高點就很高。在保證車內空間的前提下,希爾曼就被這套動力系統給無情的抬高了。反觀同樣喜歡後置前驅結構的英國和德國坦克,基本上完美避開了這個問題。
而希爾曼坦克的懸掛好似也不是很先進的樣子,二戰期間,履帶式戰車的懸掛主要分為三中,分別是板簧式、克裡斯蒂式和扭力杆式。而謝爾曼坦克使用的就屬於板簧式懸掛,其整個系列也沒有脫離過這種設計。所謂板簧式懸掛,就是彈力板和彈簧組合的方式來給車輛提供減震,負重輪一般也是兩個一組的小輪子,優點就是因全部外露方便修理,外加不佔用車內空間。但缺點也很明顯,因負重輪又小又多,越野能力並不是很強,而且面對雪地和泥地的時候,很容易被卡死。就算是像下餃子一樣出場的T34坦克,在懸掛上也採用了相對複雜不少的克裡斯蒂懸掛。所以在二戰結束之後,這種和拖拉機一樣的落後懸掛被果斷地放棄了。
謝爾曼的實戰能力和衍生型號
就謝爾曼的實戰能力而言,在太平洋戰場自然是沒得說,但在歐洲戰場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這其中跟美國對坦克的理解也有很大的關係。將M1A2 76mm炮(即有炮口制退的那一款)裝在謝爾曼上對美國來說並不是難事,但研發人員偏偏認為常規坦克不需要強勁的火炮,所以謝爾曼裝備最多的還是倍徑較短的75mm炮。到1944年的時候,M1A2炮才開始列裝謝爾曼坦克,最先下發的並不是美軍,而是通過租借法案運到了蘇聯。受到的評價並不怎麼好,尤其是在容易翻車這一點上。
北非戰役和西西里島戰役中,各式型號的謝爾曼坦克自然表現優秀,其中原因是因為對手主要是義大利的小坦克。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才加深了美國人認為謝爾曼完全可以應對未來戰場的錯誤印象,甚至一度放棄了對潘興坦克的研究。待西線戰場開闢之後,謝爾曼坦克不管是火力還是防禦遠不及豹式、虎式坦克,往往需要成倍的數量才能換掉一輛德國坦克,好在它面對這兩位的機會不是很多。期間自然也發生過一輛謝爾曼打好幾輛豹式的記錄,但這種撞大運的戰績說明不了什麼。
謝爾曼的改進型號基本上就是從M4A1到M4A6,其中M4A1使用的鑄造車身,炮塔座圈直徑為1.5米,無法裝備76mm口徑的火炮。從M4A2開始,其車體開始採用焊接的模式,原來圓潤的外形也開始變得有稜有角。M4A2E8型將炮塔座圈擴大到了1.75米,以便安裝倍徑較長的76mm炮。而後的改進型號變化並不是很大,多是內部細節或發動機的變化,還有的僅停留在原型車方面。其中M4A3E8更換了HVSS懸掛裝置,本質上沒什麼變化,就是縱向彈簧變成了橫向彈簧。
結語
儘管謝爾曼坦克在設計理念和自身實力上並不算完美,但其為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被忽視的。美國在二戰時期對待坦克的態度和蘇聯很是相像,就是用數量來彌補質量上的缺陷,而謝爾曼坦克正好也是一款可適應大量生產的坦克,這也算是它最大的優點了。戰爭結束之後,謝爾曼基本上迎來了全面的淘汰,速度遠超過T34坦克,只有少部分國家將其改裝後使用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換一個角度來看,它就是一款面對戰爭的應急產品。
參考文獻《Lend-Lease Shipments: World War II》、《美國二戰裝甲車輛》、《World War II Ballistics: Armor and Gunn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