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和龐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龐涓要如此對待孫臏?
孫臏出生不詳,名叫孫伯靈,只因當時被處以臏刑,所以被叫做孫臏。
孫臏和龐涓都是在一個老師門下學習兵法,可以說是長久的同窗好友了,至於他們的老師是不是鬼谷子,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知道的小夥伴可以評論區告訴我一下。
但是龐涓這個人心胸很是狹隘,而且也十分了解孫臏的能耐,自己肯定是不如他的。
所以如果孫臏出山為官,自己肯定地位不如他,如果在敵國為謀士,自己也肯定鬥不過他。
所以,孫臏在下山為官之後便開始想方設法廢掉孫臏。
於是孫臏在魏國當時魏惠王之後,就請人上山,以同朝為官為理由請孫臏來魏國一同為官。
孫臏當時也不知道龐涓葫蘆裡在賣什麼藥,於是也就迷迷糊糊來到魏國,當上了魏國的官員。
於是後來,龐涓便捏造出了眾多罪狀,把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在孫臏臉上刺字,並且挖去了他的膝蓋骨,導致孫臏終生殘疾。
由於被行刑之人是無法為官的,所以龐涓這一做法也算是斷送了孫臏的官路。
孫臏後來裝瘋賣傻讓龐涓以為自己已經失去了當時的鋒芒,龐涓這才放過了孫臏,孫臏成功逃到齊國。
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孫臏就算身體殘廢,但學識仍然在腦海裡,來到齊國他成為田忌的門客之後,也經常會與田忌一同出行參加一些活動。
這讓當時在場的齊威王尤為驚訝,於是田忌以此機會舉薦了孫臏,孫臏也成功成為了齊威王帳下的軍師。
隨後,在齊國的一次次戰役之中給了龐涓一次次次的打擊!
桂陵之戰,龐涓後悔放虎歸山
在公元前354年,趙國被魏國及其他小國團團圍住,經過長久的戰鬥之後,趙國實在頂不住了,就向當時的齊國呼救,於是孫臏作為那一次救趙的謀士,也是一戰成名。
公元前354年,趙國為擴張領土盯上了當時的衛國,在進攻之後,順利奪取了漆和富丘。
作為當時衛國的同盟,魏國和宋國決定聯手反擊趙國,給趙國來一個下馬威。
於是由三個國家組成的聯合部隊直衝趙國。
趙國勢單力薄,無法與這些聯合軍一戰,於是便閉門不出,嚴防死守。
終於在抵不住他們連續的進攻之後,選擇了找齊國救援。
在請求救援的消息到達齊國之後,齊威王覺得這是一個削弱魏國實力的好機會,雖然他可以出兵增援趙國,但是如果兩國相殘,最後自己撿個漁翁之利,那才是最好的 。
於是他開始在朝廷之上商量如何救趙,孫臏認為,應該趁著現在魏國都把戰力放在進攻趙國之上,此時應該進攻魏國首都,魏國屆時必定為了救援首都,會班師回朝。
這時我們再在魏國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這樣既可以重創魏國,也可以救援趙國,豈不一舉兩得。
這也就是歷史上頗為著名的「圍魏救趙」。
最後果不其然,率領齊軍回國救援的龐涓經過桂陵的時候,被埋伏此地已久的孫臏擊敗,並且生擒了作為主帥的龐涓。
但孫臏念在當年同門之誼,並沒有殺了龐涓,而是把他放走,並對他說,下次再遇見,必不再客氣。
回去之後,龐涓也會後悔不已,後悔自己之前沒有一不做二不休幹掉孫臏,而是放虎歸山,這才釀成了今日的敗局。
馬陵一戰,龐俊悔恨自刎
在公元前341年,魏國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議,在城門之外大擺宴席,邀請眾國參加,搞的好像自己稱王了一樣。
然而當時有兩個國家沒有赴約,那就是韓國和齊國,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魏國公很是生氣,但是由於齊國兵力還算強大,欺負不了他,於是就選擇發兵當時最為弱小的韓國。
韓國這就頭疼了,於是立馬求助於齊國,齊王當時看兩國消耗的都差不多了,於是便答應了韓國的求救,以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帶兵出徵,救援韓國。
孫臏還是和之前一樣,選擇直奔魏國首都,強迫他班師回朝。
魏國差一點就成功拿下韓國,這時齊國又出來搗亂這讓魏國很是生氣。
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與齊國來一個生死對決,便派遣公子申和龐涓帶10萬士兵與齊國一戰。
等到龐涓回國之後,孫臏早已帶人深入並做好了埋伏。
但是魏國士兵人數眾多,依舊佔有優勢,於是孫臏便使用計策一步步削弱軍隊的人數,最後在黑夜之中,在馬陵被孫臏的軍隊包圍,大軍也在萬箭之中潰敗。
龐涓自知已無力回天,便在悔恨之中拔劍自刎。
至此孫臏的大仇得報,魏國也從此失去了霸主之位。
所謂禍福相依可能就是孫臏吧,他雖然因為遇到龐涓而終身殘疾無法從官,但也從這次危機之中得到齊國的重用,最後變成了一介謀士,為後人所記住,這大概就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就算你身體殘廢,樣貌被毀,也無法擋住你骨子裡的學識以及謀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