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2021-01-20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基礎上組建了高能所!是我國從事進加速器物理與技術與高能物理研究、開發及應用的綜合性科研基地!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內的正負電子對撞雕塑,各位猜得沒錯,高能所的最早家當就是著名的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主導此項研究的謝家麟院士因此榮獲了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然這在國際上並不是什麼突出的成績,但這對於近乎空白的中國來說,這意義是相當重大的!不僅讓中國在高能粒子物理界入了門,而且還因此培養出大批基礎科學人才!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示意圖!

從2004年開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正負電子對撞機進行了重大升級改造,項目與2009年7月通過衍生,升級後的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以此為依託的同步輻射裝置也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

當然在2016年在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則是高能所濃墨重彩的一筆,領導此項研究的王貽芳院士也因這項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否能上諾貝爾獎並不是我們說了算,但這確實是一項突破性的重大發現!

除了這項大家都知道的成果以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τ輕子質量的精確測量、精確測量中微子混合參數θ13、發現宇宙線的各向異性分布以及在2-5GeV能區強子反應截面(R值)測量等多項科研項目上取得了突破,儘管距離世界一流高能粒子研究所尚有距離,但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這是肯定的!

各位應該對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比較了解,但咱要說的是對於楊振寧來說,他的境遇也許和愛因斯坦有些類似,因為陰差陽錯之下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而是他並非主要研究方向的光電現象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獎!楊振寧真正出成績的領域粒子物理!在宇稱不守恆以及楊米爾斯方程定義下的規範場理論,標準粒子模型,統一了弱、電基本作用力,在統一場理論中,楊振寧是走得最遠的,當然與牛頓、愛因斯塔、以及麥克斯韋等這些大神仍然具有相當的距離,但如果要尊崇他為活著的物理界第一人,他是名副其實的!當然即使在世界最偉大科學家排名中,仍然可以到前二十名以內!

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否定CERN,Fermi,KEK,IHEP這些高能粒子研究中心的努力,這些就是孵化場,沒有這些實驗室的努力,也不可能有那麼優秀的科學家走上前臺,所以即使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世界粒子物理界的成績可能並不如楊振寧那麼顯眼與突出,但決不能否定我們的努力,優秀的成績代表的是過去,未來的物理世界大門永遠都敞開,但它的門檻越來越高,現在已經到了堆積大型甚至超大型設備才能出成績的時代!

幾個大型加速器的比例對比,CEPC-SPPC的規模是最大的!CEPC建設與否的關鍵是粒子物理界到頭了嗎?誰能代表佛祖與上帝來給個準確的答案?也許不可否認盛宴已過,但Party遠未結束,歐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LHC的發現希格斯粒子尚未有一個準確描述,而這也許是留給CEPC的鑰匙,未來以此為基礎的研究將如火如荼的展開,標準模型的預言甚至宇宙早期的演化都將隱藏在希格斯粒子的研究中,請問這200億美元值嗎?

相關焦點

  •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建好也是為他國做嫁衣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中國現在不能建,不能便宜外國人2016年,我國針對是否建造粒子對撞機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贊成派與反對派旗幟分明。一方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為代表,認為建造粒子對撞機將對我國物力研究工作的展開帶來很大的好處。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
  • 考研進入中科院研究所是什麼水平?
    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中科院研究所是一個總稱,實際上中科院一共有12個分院,下面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同,中科院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但不同研究所的科研實力相差巨大,最好的和最差的比二本和清華之間的差距還要大。
  • "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引熱議 媒體:不應帶節奏
    男生讀研一,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來即將從事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研工作。4年前,針對CEPC該不該建,楊振寧與男生老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人,都指望這個項目上馬,不然他們在剩下的歲月中將無事可幹。前一陣子,任正非呼籲,要加強基礎教育,砸錢砸不出來科學家。
  • 高校推薦——盤點中科院的那些研究所「們」,性價比超高!
    在之前統計的一份數據中,對於廣大考生的報考意願調查顯示高校(尤其是34所自劃線高校和強勢211院校)是報考意願人數最多的,其次則是中科院下屬的各類研究所和中科院研究所與高校間的聯合培養,再者就是大型央企下屬的研究所(例如機械研究總院),最後就是私企的研究所了。那麼中科院各研究所對於研考的我們到底有多少好處與弊端呢?下面讓我們從報考難度、研究所工作與福利、就業升學情況三個方面討論。
  • 口述︱中科院研究員張良生:1978年第一屆研究生考試
    【編者按】60年前的高考有哪些科目?40年前的研究生考試是如何進行的?澎湃新聞採訪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良生先生,請他講述他人生中的兩次「大考」以及高能物理研究的經歷與軼事。張良生,1939年6月生,江蘇無錫人。
  • 北京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六屆研究生粒子天體物理學術...
    北京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六屆研究生粒子天體物理學術討論會召開 2020-11-03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三個研究所解散!數百人離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經歷了什麼?
    7月1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層幹部證實,近期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此次辭職的90餘名科研人員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在中科院系統內和社會均引起了廣泛關注。
  • 父親物理老師,她從小就對物理感興趣,如今她保研中科院讀博士!
    現任物理學院本科生第一黨支部書記、2016040203班班長,班級獲得校「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曾擔任物理學院學業導生,指導班級取得學院「優秀班集體」稱號;入選「中科院電子科技菁英班」、物理學院人才培養特區班;獲「2017-2018年度優秀團幹」稱號;作為項目負責人參加兩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課題,一項課題以優秀結題;曾前往青海藏區支教,所在團隊獲得大學生農村支教獎全國銅獎
  • 湘潭大學同一學院10人被保研至中科院化學研究所
    湘潭在線1月1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胡美玲 實習生 彭家暄)近日,湘潭大學公布消息,該校化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中有10人被保研至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被保研的10名學生中,5人來自化學專業,2人來自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2人來自材料化學專業,1人來自應用化學專業,共有6名女生、4名男生。
  • 迄今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瑜)12月26日,由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的世界上束流強度最高深地實驗設施——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束流強度達到2毫安。這是我國核天體物理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完全掌握強流高壓加速器製造技術,並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成為面向世界開放的國家級基礎研究平臺。
  • 高能環境固廢處理業務猛增營收佔比增至七成 籌劃40億投建產業園...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記者李順高能環境(603588.SH)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墊襯工程處脫胎而來,上市後公司通過投資及併購已形成環境修復和固廢處理處置協同發展格局。高能環境籌劃投資40億元用於貴州高能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項目,相當於目前公司淨資產的78.14%。公司已將固廢危廢資源綜合利用視為未來新的增長點。
  • 楊振寧翁帆:「有一種愛情,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
    愛情的樣子有千萬種,允許才華相遇,也慶祝靈魂契合。01楊振寧和翁帆的結合,成為了頗受人們爭議的話題。因為兩人的年齡相差54歲,按3歲一代溝算,兩人之間怕是一道鴻溝吧。年齡差,身高差,財富差,名利地位差等這些差距自古以來頗受外界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楊振寧和翁帆拋開名利地位,年齡差成為了兩人受關注的焦點。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附: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是《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編委會以「三個面向」為線索,組織中科院機關有關部門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中科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要科技成果的基礎上,經綜合凝練歸納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曹曉風 圖片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官網中科院官網介紹,曹曉鳳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其1997年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後工作,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4年助理研究員後,於2003年加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曹曉鳳於2015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2年,中科院院士陳彪在南京神秘消失,後來結果如何?
    通過自學,他掌握了中學數學,物理等知識。1945年冬,他進入了金陵大學深造。短短兩年功夫,他就學完了四年的教程。憑藉著優異成績,他得到了一眾老師們的讚許。 此時,他專注於天體物理,致力於研究太陽系行星的運動特徵。
  • 大連化物所等「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10月15日,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在甘肅省蘭州新區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蘭州新區石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