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科院院士陳彪在南京神秘消失,後來結果如何?

2021-01-13 騰訊網

1946年,陳彪從南京金陵大學畢業了。作為物理系的高材生,他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重視。之後,他去往了臺灣大學從事研究。半年後,他又轉回金陵大學任教。年輕的陳彪勤勉地從事學術。他一絲不苟,頗為踏實。在倒是劉德旺眼中,他肯吃苦,能耐得住寂寞。學術前景必定一帆風順。

執著的高材生

陳彪來自福建廈門,祖父曾經中過舉人。從小生活在文化氛圍中,他天生渴求知識。1937年抗戰爆發,他依舊堅持讀書。通過自學,他掌握了中學數學,物理等知識。1945年冬,他進入了金陵大學深造。短短兩年功夫,他就學完了四年的教程。憑藉著優異成績,他得到了一眾老師們的讚許。

1948年,陳彪去往了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在學術道路上,他對天體物理有著深厚感情。幼年之時,他就盤腿坐在祖母懷裡。聽著夸父逐日的故事,望著九天銀河,在心裡邊暢遊無垠宇宙。為了實現理想,他一直刻苦讀書。學習微積分的時候,他遭遇了一些困難。當時,國內大學條件一般。高深的知識大多都是英語撰寫的。

陳彪立下志向。自己一定要儘早掌握英語。實際上,他的國語都說得不夠流利。在課堂上,他的閩南方言還引起過笑話。在講究聽說讀寫的英語學習中,他遭遇了不少困難。陳彪一點也不害怕。他日以繼夜地泡在圖書館中,每每到了晚上十點,他依舊不願離去。有時候,他組鑽到桌子底下。

等管理員鎖門做了,他立刻點起煤油燈,小心翼翼地看書。他沉浸在知識之中,暢遊著學術海洋。一個個單詞,一句句語法。一個個英文故事。靠著堅強的毅力,他硬是達到了專業英語學者的水平。1948年9月,作為青年學者,他受邀參加了美國人舉辦的會議。他大膽發言,暢所欲談。

流利的口語給人美國同行留了了深刻印象。這個小夥子也被大家默默關注著。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陳彪去往了雲南。百廢待興,各地都需要人才。陳彪踴躍響應號召。在雲南,他依舊從事天文學研究。在自己的領域,他深耕細作,很快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此時,他專注於天體物理,致力於研究太陽系行星的運動特徵。

傑出青年科學家

在軌道模型的建立和時間狀態量的表徵方面,陳彪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儘管使用著簡陋的一期,他還是勇敢地追尋著學術夢想。1953年,因為觀測儀器出現了問題。陳彪認為自己的測量數據不夠準確。原本發表的十幾篇論文,他都停止了發表。一位編輯痛心疾首的說道,這可是普通研究員十年的辛苦勞動啊。

陳彪做事仔細,容不得半點馬虎。他態度堅決,硬是放棄了這些可能的成果。1954年,他正式轉入太陽物理學領域。彼時,這還是一個新興的領域。許多老教授都不敢涉足,可陳彪卻踏上了徵程。是的,"夸父追日"的理想又一次在他胸中燃燒起來。只有敢為人先,才能夠做出一番成績。

對於太陽,中國人從未有過深入發掘。在陳彪眼裡,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早在數千年前就有了美好願景。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落後西方。在上級的幫助下,陳彪得到了一些資助。儘管杯水車薪,他還是日夜鑽研。1956年,他奉命去往蘇聯訪學。在莫斯科大學,他向蘇聯人展示了研究成果。

看著陳彪的研究作品,他們都傻眼了。沒有人相信,身處一窮二白的中國,一個年輕科學家居然能夠有這麼棒的成果。後來,蘇聯科學家百般挽留,他們希望陳彪加入自己的天文研究所。可陳彪只停留了一年。在學習到了先進方法後,他毅然回到了國內。"我的祖國更需要我"。這是他的臨別話語。

院士神秘失蹤

1957年,法國同行贈送了陳彪一臺天文望遠鏡。彼時,歐美國家封鎖了我們。通過幾番轉手,這臺望遠鏡才從香港運到了南京。能夠得到同行的認可,這足以說明他的實力。隨後二十年,陳彪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運用獨特的測量方式,他獲取到了我國的太陽研究資源。在國際期刊上,他的成績成果引人注目。

包括太陽黑子,太陽風暴等先進課題在內,他開創了我國的太陽研究派系,成為了天文學領域的重要奠基人。1980年,陳彪被評選為了中科院學部院士。在人才寥寥的那個年代,他無疑是國寶級的專家人物。1985年,他又兼任了雲南天文臺臺長。陳彪培養了一眾青年,學生們都成長為了物理學領域的知名人物。

1993年,面向全國專家,南京大學召開了一場物理學會議。一時之間,人才濟濟,專家如雲。可主席臺上,人們一直把位子留給陳彪。上午九點,陳彪就離開了家。他家居住在南京鬧市區,只需步行十五分鐘,陳彪就能抵達會場。可是,人們遲遲未能等到他。於是,南京大學向陳彪的家人反映了情況。

大批學子和群眾都被發動了,大家滿大街地尋找陳彪院士。可茫茫人世,他如同蒸發了一般。沒有人能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後來,南京警方介入。在地方領導的指示下,武警部隊也展開了地毯式尋找。可是,最終都沒有任何結果。陳彪院士的失蹤謎團至今未能被揭開。他到底去哪了,是否安然無恙?我們根本都不知道。

結語

時間荏苒,一晃27年過去了。陳彪院士很可能不在人世了。不過,這起失蹤案件一直被定為南京市重點任務。

當地警察也不斷摸查。有人認為,陳彪可能被國家徵召,他在從事著秘密研究。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當年鄧稼先去往西北,他也和單位領導,親朋好友打好了招呼。這件事情發生後,許多學術大家得到了保護。他們都是國寶,不容有任何耽擱啊。

相關焦點

  • 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不是那麼幸運的李愛珍成就這麼一個強大的中科院,最關鍵的就是無數中科院院士,很多科學家也已加入到中國科學院為榮,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參與到那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當中,從而推動祖國的加速發展。可是這位幫助我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一生申請了4次中科院院士,一生也被拒絕了5次,到了下一次的時候已經成為美國的外籍院士,國民一時間只能感慨:國不留人,奈何人一心許之。
  • 中科院院士閔乃本去世 有小行星以其命名
    9 月16 日下午,著名晶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閔乃本於南京逝世,享年83 歲。目前,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已經變成黑白,悼念閔院士。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4-28 10:3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公布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 平均年齡55.7歲
    光明網11月22日訊(記者 戰釗)今天,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公布新當選的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南京大學三年引進頂尖人才25位,發力扭轉「人才流失」印象
    不久前的11月9日,南京大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舉行儀式,聘任她為南大蘇州校區特聘教授。也是在這次儀式上,南京大學宣布了徐祖信院士加盟南大的消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走訪發現,近年來,在「人才流失」的議論聲中,南京大學默默地「大手筆」延攬了數量可觀的頂級學者。除了徐祖信院士之外,加盟南大的還有中科院院士沈樹忠、楊經綏。
  • 2019年中科院新增64名院士 平均年齡55.7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和要求,中國科學院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特別推薦評審暫行辦法》,對從事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工作的涉密候選人進行特別推薦和評審,並增加了5個特別名額予以支持,今年共有5位候選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當選。
  •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將實現24小時監控網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  如何打造獨一無二的觀測能力  海南衛星星座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獨一無二的觀測能力將如何體現?在「海南一號」發射項目的啟動儀式上,原科學技術部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應用學專家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遙感專家郭華東等相關遙感領域的專家都非常認同海南衛星的建設,並和我們一起探索海南衛星星座的設計秘密。
  •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新聞—科學網
    探討宇宙的命運 就是研究人類的命運
  •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2020海峽兩岸(南京)新型顯示高峰論壇——兩位專家院士,8大面板廠...
    2020海峽兩岸(南京)新型顯示高峰論壇——兩位專家院士,8大面板廠,27家材料設備廠,37份報告…… 新型顯示高峰論壇
  • 新聞背景:院士制度源於歐洲 1948年產生首批院士
    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第一批院士產生,共81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1954年,中國科學院開始籌備建立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其中自然科學方面共推選出172名科學家為學部委員。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在京召開,正式宣布成立學部。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1978年美國曾贈送中國1克月壤
    據央視軍事官微消息,1978年,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接觸月球樣品,該樣品是由美國贈送,重1克。▲歐陽自遠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回憶:「當年把樣品取回來後看到,這是一塊裝在有機玻璃裡面的小石頭,美國人在上面做了一個放大鏡,用放大鏡看像大拇指一樣大,但實際只有黃豆一般大小。」歐陽自遠說:「這1克樣品,最多給我們用0.5克,還有0.5克必須保存起來。
  • 江蘇學霸小姐姐,以專業第一斬獲國獎,後來直博中科院
    她曾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榮膺國家獎學金,還在2019年參與獲得實用新型授權專利一項,如今已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錄取為直博生。她叫李瑋,是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2016級本科生。李瑋,曾獲國家獎學金、三好學生標兵、三好學生、優秀團幹部、優秀團員等多項榮譽越努力越幸運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實踐探索。
  • 8旬院士申請退休被校方婉拒:你是學校的旗幟
    12月19日,2013年兩院院士增選塵埃落定,104位新院士名單公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現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革才能讓院士真正回歸榮譽稱號?
  •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建好也是為他國做嫁衣
    為何楊振寧和中科院院士怒爭對撞機?直言:中國現在不能建,不能便宜外國人2016年,我國針對是否建造粒子對撞機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贊成派與反對派旗幟分明。一方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為代表,認為建造粒子對撞機將對我國物力研究工作的展開帶來很大的好處。
  • 大曝光:被除名的院士原來是他倆
    一個是中國科大原副校長方勵之,一個是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陳敏恆  新快報訊12月10日,上海某報刊出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兩名院士因嚴重違背科學道德被除名。昨天有媒體報導,兩院士是中國科技大學原副校長方勵之和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陳敏恆。  據了解,中科院歷史上還從未有過院士除名的記錄。消息傳出來後,《南方周末》記者對此進行了追蹤調查。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基礎上組建了高能所!
  • 李佩稱「中科院精神的根在這」
    1952年,在蜂蝶飛舞的菜地、蛙聲鼓譟的稻田和墳冢隱沒的荒野中,一座混凝土大樓破土而出,而且沒有對外掛牌,統稱「918信箱」,顯得尤其神秘。這,就是後來人稱共和國科學第一樓的「原子能樓」。以此樓為標誌,當時的「科學城」,現在的「中國矽谷」開始崛起。截至1966年,中國科學院直屬機構118個,其中有22個集中在中關村。
  • 比樓蘭還神秘的古城,1957年僅出現一次就離奇消失,至今下落不明
    隨著《盜墓筆記》《鬼吹燈》一系列盜墓小說的出版,羅布泊再一次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而羅布泊西部的樓蘭古國,更是成為了歷史上一大未解之謎。魏晉南北朝時期樓蘭又先後歸屬曹魏、西晉、北涼……但在南北朝之後,關於樓蘭的記載突然就消失了。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路過此地,他在《佛國記》當中說此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誌耳。樓蘭再一次面世,已經只剩下遺蹟了,樓蘭消失也成了一大未解之謎,但樓蘭終究還是找到了,有一座古城僅僅出現了一次,就消失了。
  • 南京大校場機場死亡108人的大空難:1992年7月31日2755號班機墜毀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92年7月31日:由南京飛往廈門的民航客機中國通用航空2755號班機,在南京大校場機場起飛時滑出跑道,撞毀防護堤,機上107人或108人遇難。1992年7月31日下午3時05分,載著116名乘客和10名機組人員的中國通用航空GP7552在跑道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