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丨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他們都是什麼學歷?

2020-11-25 湖南在線

原標題:《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主要成員學歷趣談》

文丨劉明鋼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鄧小平第一次提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一概念。他回憶黨的戰鬥歷程,指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劉周朱和任弼時同志,弼時同志去世後,又加了陳雲同志。到了黨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劉周朱陳鄧六個人組成的常委會,……這個領導集體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頁)。在這裡,鄧小平論述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的簡要過程,而且列舉了其主要成員,即: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陳雲、鄧小平。

在革命戰爭時期,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人們普遍不重視學歷,也很少談論學歷。如今,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重視教育,越來越看重學歷。在新的情況下,梳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主要成員的學歷,一定會引起人們的興趣與關注。

毛澤東的學歷: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生,原字詠芝,後改潤之,湖南湘潭人。8歲開始讀孔子的聖賢書,16歲前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所以,毛澤東後來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1910年秋,毛澤東到湘鄉縣東山小學讀書。次年春,到長沙順利考入湘鄉駐省中學。不久,武昌起義爆發,興奮的毛澤東投筆從戎,參加長沙革命軍,再一次中斷了學業。1912年,毛澤東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取了湖南省第一高中,並成為這所學校的高材生。但讀了半年之後,毛覺得這所學校的課程太淺,且內容陳舊,已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主動退學,到湖南省立圖書館自學,第三次中斷學業。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制的公立湖南第四師範學校,第二年春,四師併入第一師範,毛澤東隨即轉入一師上學。四師是春季開學,一師是秋季開學,因此,他重讀了半年預科。

2006年,芷江侗族自治縣檔案館發現了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的「原始學籍檔案」《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員學生一覽表》。這份檔案的日期為「民國四年八月」即1915年8月。在學生名單「二級三班」上赫然寫著:「毛澤東、潤之、二一、湘潭、清寧鎮韶山、百九十裡、湘潭銀田市長慶和號」。 這是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時基本情況的原始記載。檔案顯示:1915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二年級三班讀書,時年21歲。

2011年,芷江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在清理民國檔案時,又發現了毛澤東在湖南一師畢業時的部分「原始畢業檔案」《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本科第一部第六、七、八、九、十班學生畢業名單》,該名單原載中華民國教育部編輯的中華民國七年(1918年)十月二十日出版的《教育公報》第五年第十三期上,其中在第八班畢業名單裡有毛澤東的名字。這兩份檔案,相互聯接、相互印證,大致勾勒出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的真實情況。

在第一師範度過的青春歲月是令毛澤東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全國解放後,毛對其同學周士釗說:我沒有正式進過大學,也沒有到外國留過學,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的基礎,一師是所好學校。

毛澤東最後就讀的學校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因此,有學者指出:毛澤東是小學畢業後入了師專,畢業以後又去當小學教員。那個時候的師專,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專,即初高中水平。

不過,筆者則認為,毛澤東的學歷應該更高一些,理由如下:

一、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被譽為「湖南亞高學府」。該校創辦於1903年,最初稱湖南師範館,1912年始改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辦學頗有名氣,以「湖南亞高學府」而馳名全國。

二、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制5年。從1913年到1918年,毛澤東在一師(包括合併前的四師)就讀了五年半。

三、《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本科第一部第六、七、八、九、十班學生畢業名單》是經民國政府教育部批覆並公布的文件。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檔案資料,尤其是「本科」兩個字值得特別重視。這份檔案表明,民國政府教育部不但批准這批學生畢業,而且批准他們的「本科」學歷。

因此,筆者認為,毛澤東的最高學歷起碼是大專,甚至應該更高一些。

劉少奇的學歷:

劉少奇,湖南寧鄉人,原名劉渭璜,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時期,劉少奇在家鄉上過私塾和小學;15歲時考入寧鄉縣立玉潭高小,1916年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湖南邵陽中學,隨後又考進了長沙一中,再後考進了寧鄉駐省中學讀書。 劉少奇目睹軍閥混戰不止,認為只有靠武力才能扭轉局面,於是棄文就武考進了湖南講武堂。 1918年夏,皖系軍閥做了湖南督軍,解散了講武堂,致使他未能完成軍事學業。

1919年6月,劉少奇來到北京。這時,北京的五四運動已接近尾聲。但劉少奇仍然積極參加了北京、天津等地的學生運動。當時,到西方國家去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革命的理論,是五四運動前後先進知識分子認定的救國道路。國內許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股留法熱潮。湖南省的留法勤工儉學活動,在當時搞得比較紅火,這使劉少奇產生了留法的念頭,經人推薦進入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第三班學習。

在保定育德中學,劉少奇學到了一套較好的手工藝技術;同時,也讀到了《新青年》、《每周評論》、《東方》和育德中學自辦的一些進步刊物,學習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進一步了解了國內外形勢和俄國十月革命及布爾什維克黨的情況,這使他原定留學法國的想法開始轉變,轉而對紅色蘇俄十分嚮往。

1920年,劉少奇在長沙加入了社會主義共青團,並被組織推薦入上海外國語學社預備班學習。1921年初,由上海共產黨小組介紹去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莫斯科東方大學全稱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是上世紀20年代初由聯共(布)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革命幹部的政治大學。其主要任務是為蘇聯東部地區培養民族幹部和為東方各國培養革命幹部。

根據俄羅斯解密檔案的記錄,劉少奇等首批26名中國留蘇學員於1921年8月1日在莫斯科東方大學登記註冊,並領取了學生證。當時,他們學習的課程有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俄語等,除此之外,還學習一些馬列主義名著,如《共產黨宣言》、列寧所著的《青年團的任務》、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等。由於教員均為俄國人,學校專門聘請了翻譯,當時北京《晨報》駐莫斯科特派記者瞿秋白和李宗武都曾在東方大學中國班擔任過翻譯。

東方大學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考驗著東方大學的每一位同學。劉少奇始終表現得很堅定,從不叫苦。他只感到時間不夠用,總希望在莫斯科學習期間,儘量多學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和俄國革命的新經驗。

1921年冬天,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延伸到東方大學,開始在中國班發展成員。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等人都已經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便首先轉為中共黨員。之後,劉少奇等幾個黨員一起組織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的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旅莫支部,劉少奇擔任支部委員和第一任幹事長(即支部書記)。

1922年春,劉少奇因國內工人運動發展的需要提前回國,在東方大學學時為8個月。

綜上所述,劉少奇的最高學歷應該是莫斯科東方大學肄業。

周恩來的學歷: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字翔宇。1910年春,隨伯父離開淮安,先後在奉天省銀州(今遼寧鐵嶺市)銀崗書院和奉天(今瀋陽市)東關模範學校讀書。1913年8月至1917年6月,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1917年9月,赴日本留學。由於叔父逝世,經濟上困難,國內反段祺瑞賣國運動興起等原因,周恩來在日本沒有考上大學,又回到天津,報考了南開學校大學部。1919年11月25日,南開學校大學部改名南開大學,周恩來成為南開大學第一期學生。

近年來,國內個別報刊曾刊登文章說「周恩來沒有上過大學」;而且網上關於周恩來生平也幾乎沒有在南開大學讀書的記載。這是不負責任的謬論與疏忽。

1998年,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由中共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南開大學周恩來研究室合編了《周恩來與天津》一書(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了兩件影印的文物:

一、1919年9月,周恩來入南開大學時的註冊登記表。登記表上面填寫:「姓名:周恩來,民國八年九月入校,註冊號:62」。

二、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開學紀念全體師生合影。周恩來為最後一排左起第一人。

這兩件文物現收藏在南開大學檔案館。它足以說明周恩來是「南開大學第一期的學生」。

關於在南開大學讀書的經歷,後來周恩來在接見中外記者時也多次談到。

1937年2月,周恩來在延安接見了天津英文報刊《華北明星報》記者。他說:「我在天津南開讀中學、大學,這個學校教學嚴格,課外活潑,我以後參加革命是有南開教育影響的。請你回到天津後,在南開大學張伯苓校長前代我問候。」

1946年9月,周恩來在接見美國記者李普曼時說:「15歲(1913年)我入南開中學……1917年中學畢業後我去日本念書……1919年五四運動時回國,又進南開大學,參加五四運動,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後該報被封,我被捕,坐牢半年。」

周恩來上南開大學之時,五四運動影響日益深遠。他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積極投身到反帝愛國運動之中,未能專心學習。對此,解放初期他在一次給高等學校教師講話時也曾說過:「我中學畢業後名義上進了大學一年級,但是正趕上五四運動,沒有好好讀書。」他還謙虛地說:「所以,我是一個中等知識分子。今天在你們這些大知識分子、大學同學面前講話,還有一點恐慌呢。」

從1920年11月到1924年7月,周恩來在歐洲度過了四年。他先後到過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所謂留過學,但是從來沒有進過這些國家的大學之門」(周恩來語)。他也準備過報考大學,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迫使他投入到火熱的革命鬥爭之中。他把「研究主義」放在第一位,深入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所以,他在歐洲四年,雖然沒有弄到一紙文憑,但卻已成長為一個對馬克思主義有相當研究的共產黨人,一個走向成熟的職業革命家。

因此,周恩來的學歷應該算大學肄業。

朱德的學歷:

朱德,字玉階,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佃農家庭。少年的朱德在家鄉馬鞍場讀私塾l2年,在順慶府學堂(今南充二中)讀書一年半,1907年考入四川省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1909年初,朱德到昆明考進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1915年12月參加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戰爭。1917年7月任滇軍旅長,在四川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1921年春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雲南省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職。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朱德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2年8月為尋求革命真理赴德國,在柏林結識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德國期間,朱德曾在哥廷根市一所大學裡讀書。1925年返回柏林,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駐德支部執行委員,因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兩次被德國政府逮捕,並被驅逐出境。1925年7月,中共旅歐支部選派朱德等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次年3月,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抽調朱德、彭幹臣等有作戰經驗的學員,舉辦了一個軍事訓練班,朱德任班長。1926年夏,包括朱德在內的這批共產黨人秘密回國,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軍隊中進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朱德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培訓革命軍事幹部。

綜上所述,朱德在國內受到很好的學校教育,僅在四川就求學14年半。如今朱德故居紀念館還珍藏著當年朱德在體育學堂讀書時留下的成績單,足以證明他的學歷是大學本科。朱德還在雲南講武堂讀過書,並有在德國與蘇聯留學的經歷,精通英、俄、法三國外語,知識非常淵博。

任弼時的學歷:

任弼時,1904年4月30日出生於湖南湘陰縣一個貧苦教員之家。5歲就隨父親去長沙讀書,7歲入明德小學,11歲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高小。此時,毛澤東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毛澤東比任弼時長11歲。1918年秋任弼時高小畢業,考入長沙私立明德中學,1919年春轉入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即長郡聯立中學)。在校內受五四運動的影響,積極參加遊行宣傳等愛國活動。

1920年,他因家境困難無法繼續學業,聯繫旅法勤工儉學未成,便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準備去蘇俄勤工儉學。經研究會介紹,他到上海參加俄語學習班,在那裡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1年5月,經上海共產黨小組介紹,任弼時與劉少奇等一同赴蘇俄。1921年8月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此時,蘇俄局勢艱難,糧食短缺。一天只能領到200克黑麵包,忍飢挨餓,但他卻刻苦地學習,並積極參加政治活動。

1922年12月,中共旅莫支部會議同意任弼時轉為中共黨員,不久,接替瞿秋白擔任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西方革命運動史課堂俄語翻譯。1923年4月出席中共旅莫支部委員會成立大會。 1924年1月25日參加為列寧守靈等葬禮活動。 1924年7月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正式代表之一,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

1924年7月,任弼時啟程回國, 來到上海,在共青團中央工作,因張太雷長期離職,兩年間由他代理中央書記。

任弼時與劉少奇一起入莫斯科東方大學,但劉少奇讀了不到一年,而任弼時卻完成了學業,因此,任弼時的最高學歷應該是莫斯科東方大學畢業。

陳雲的學歷:

陳雲,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蘇青浦縣的練塘鎮。6歲那年,舅舅送他到私塾接受啟蒙教育,1914年,到練塘貽善初等小學讀書。1916年,他進入青浦縣乙種商業學校讀書,不久,因家裡生活拮据,便輟學在家,在舅舅的小飯館做雜工。

天無絕人之路。在舅舅開的飯館的顧客之中,有一位叫杜衡伯的常客,是當地有名望的進步教育家,練塘公立顏安國民小學的校長。杜衡伯見陳雲聰明伶俐,手腳勤快,覺得這孩子失學太可惜,就答應讓他免費入學。這樣,陳雲又重新走進了學校。陳雲十分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

1919年暑期,14歲的陳雲高小畢業,經人介紹,離開了故土與親人,登上東去上海的小船,來到商務印書館做工。

1935年初遵義會議召開之後,中共中央派陳雲去蘇聯向共產國際匯報,隨即陳雲從長徵隊伍中消失了。1935年9月,他與陳潭秋、曾山等一起抵達莫斯科,進入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

莫斯科列寧學院是共產國際的高級學校,建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為共產國際培養了大批領導幹部,在國際共運史上立下了偉大的功績。其學員由各國共產黨選送而來,因為各國語言文字不同,故按語言分班。

在莫斯科列寧學院,陳雲主要學習政治經濟學,列寧主義問題、西方革命史、中國革命問題和中共黨史,他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知識同這段時間的學習是分不開的。除此之外,陳雲在以前英文的基礎上又重新學習了英文。幾個月後,陳雲「就能看莫斯科的英文版每日新聞,會話也能說這些『洋涇浜』了」。翌年5月,陳雲獲得了列寧學院學習「突擊手」的稱號。在此期間,他還曾在莫斯科東方大學擔任教學工作,講授黨建和工會建設課程。1937年4月,陳雲回國。

黨的十二大前夕,有關部門向陳雲建議,把原來填寫的高小畢業學歷改為大專。陳雲說,不要改,簡歷中的文化程度是指接受正規教育的程度,不是指實際水平,我只上過小學,只能填高小畢業。他還說,我永遠是小學生。

在陳雲看來,「文化程度」是指所接受的正規教育,而莫斯科列寧學院不屬於「正規教育」,所以他只填「高小畢業」。但是,按照現在的觀點,在國外留學,即使是在職進修培訓也應在「學歷」的範疇。因此,筆者認為,陳雲最高學歷不應是小學,而應是莫斯科列寧學院。

鄧小平的學歷: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原名鄧先聖。1909年進私塾讀書,學名鄧希賢。而後在協興鄉初級小學與廣安縣高等小學學習。1918年,14歲的鄧希賢高小畢業,順利地考入廣安縣立中學。但不久就退學了。因其父在重慶聽到將要舉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消息,捎話到家裡,讓兒子去重慶,進預備學校讀書。

1918年下半年,鄧希賢到了重慶,從此中斷了學業。

1919年9月,鄧希賢考上了留法預備學校。那一年,他剛好15歲。

學習一年, 經過學校畢業考試、法國駐重慶領事館的口試及體檢,合格的有80多人。鄧希賢即是其中的一名,而且是年齡最小的一名。

1920年10月19日,歷時39天,行程三萬餘裡,16歲的鄧希賢和他的同學終於來到了法國。鄧希賢滿懷熱忱來到法蘭西,不料,冷酷的現實令夢想很快就破滅了。他沒有經濟力量維持學業,在法國五年的時光裡實際上只在學校讀了五個月的書。其餘時間都在做工,而且是沒有多少技藝的苦力。幸運的是,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鄧希賢遇見了志存高遠、才華橫溢的周恩來。這種歷史的偶然相遇改變了鄧希賢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後來中國的歷史。在周恩來等人的引領下,1922年2月,鄧希賢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3年夏,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那一年,他剛好二十歲。

1926年年初,根據中共旅歐支部的指示,鄧希賢等在法國受到巴黎警察當局迫害的17名黨、團員轉道來到莫斯科,先進入東方大學,不久轉入中山大學。

莫斯科中山大學全稱「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是聯共(布)中央在孫中山去世後為紀念他而開辦的,目的是為中國培養革命人才,學制兩年。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史上,對中國革命影響最大的「洋學府」恐怕要數莫斯科中山大學了。從這所異國學校走出的驕子,陸續成為國共兩大政黨的風雲人物,其中最著名的無疑當屬鄧小平與蔣經國。

鄧希賢被分到了七班(學校一共分十三個班,每班25-40人)。七班是個很特殊的班級,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被認為最有前途的學生都在這個班。其中共產黨方面有鄧希賢、傅鍾等,國民黨方面則有谷正綱、谷正鼎、鄧文儀,還有汪精衛的侄兒和秘書、于右任的女婿屈武等等。後來這個班私下裡被稱為「理論家小組」,而鄧希賢則很快被選為七班的黨小組組長。

鄧希賢沒有完成學業。根據黨的指示,1926年底就回國了。1927年7月, 鄧希賢到了武漢,任中共中央秘書,更名鄧小平。

這樣看來,鄧小平的最高學歷是莫斯科中山大學肄業。

來源:《黨史博採》

相關焦點

  • 劉少奇:大饑荒七分是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導讀]1961年的大饑荒劉少奇提出,三分自然災害七分人禍,對上下都是很震動。大會上,劉少奇做了3個小時的口頭報告,代表中央帶頭承認錯誤。毛澤東也做了檢討。這是建國後毛澤東的第一次公開檢討。當少數同志對這樣判斷形勢有不同看法時,劉少奇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不是嚴重問題,為什麼會減產,為什麼要後退,難道都是老天爺的關係,說到責任,中央負主要責任,我們大家負責。」他在會議上還為老百姓大聲疾呼:「我看是時候了,再不能繼續這樣搞下去了。」毛澤東在會議上認真聽了劉少奇發表的意見和介紹的調查情況,有根有據,令人信服。
  • 劉少奇提出大饑荒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導讀]1961年的大饑荒劉少奇提出,三分自然災害七分人禍,對上下都是很震動。大會上,劉少奇做了3個小時的口頭報告,代表中央帶頭承認錯誤。毛澤東也做了檢討。這是建國後毛澤東的第一次公開檢討。當少數同志對這樣判斷形勢有不同看法時,劉少奇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不是嚴重問題,為什麼會減產,為什麼要後退,難道都是老天爺的關係,說到責任,中央負主要責任,我們大家負責。」他在會議上還為老百姓大聲疾呼:「我看是時候了,再不能繼續這樣搞下去了。」毛澤東在會議上認真聽了劉少奇發表的意見和介紹的調查情況,有根有據,令人信服。
  • 任弼時:一個無私忘我的「駱駝」
    不僅如此,任弼時還將理論聯繫實際變成自己的工作作風。他重視調查研究,敢于堅持實事求是。在陝北,他利用打獵的機會,跑到農民的山莊問農民收的糧食夠不夠吃,幫助他們研究生產門路。在北京,他利用警衛人員到街上買東西的機會,調查商人的生意好不好,對政府有什麼意見,如何才能繁榮市場。1948年,任弼時發表了一個著名的講話——《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
  • 任弼時46歲英年早逝,去世前為什麼沒有參加開國大典
    次年春天,任弼時和劉少奇等人一起赴俄學習,途中的艱辛自不必說。在火車上,他們每天只能領到200克黑麵包,車上沒有熱水,只能就著冰水下咽。火車沒有燃料了,他們就得下來搬木頭。經歷千辛萬苦,他們終於到達東方勞動者大學。在艱苦的環境中學習了3年後,任弼時帶著馬列主義理論回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
  • 劉少奇同志生平年譜(1948年 五十歲)
    3月6日 毛澤東致電劉少奇:「醜巧電早悉。所提各點甚好,已收納於中央關於老區半老區工作指示中。惟政策與經驗的關係一點,似應了解為凡政策之正確與否及正確之程度,均待經驗去考證;任何經驗(實踐),均是從實行某種政策的過程中得來的,錯誤的經驗是實行了錯誤政策的結果,正確的經驗是實行了正確政策的結果。因此,無論作什麼事,凡關涉群眾的,都應有界限分明的政策。
  • 1958年毛澤東向閻紅彥公開道歉:把你冤枉十多年 怪我看錯人
    高崗反黨陰謀敗露後,毛澤東曾跟閻紅彥道歉「把你冤枉了10多年,當時只怪我看錯了人」,摘編如下。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三十軍改編為警備三團,閻紅彥擔任團長,杜平任政委。後來,警三團、四團、炮兵團合編為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文年生任旅長,閻紅彥任政委。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開始,閻紅彥帶職到中央黨校學習。閻紅彥光明磊落、耿直剛強的性格,在與高崗的鬥爭中表現得非常鮮明。
  • 6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溥儀:席間勸其再結婚
    為了讓紅軍戰士和群眾歡歡喜喜過個好年,毛澤東特地發給每位戰士三塊銀元,並派人到寧岡殺豬,挑運到茨坪,每人分三斤豬肉。對缺米少鹽的困難戶,另外分給他們米和鹽。這樣一來,茨坪的紅軍戰士和百姓,人人都有米果吃,家家都蒸了米餡肉。剛剛過了翻身年,新的困境接踵而來。1929年2月9日,正值除夕,紅四軍為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轉戰來到瑞金北陲十幾裡人煙稀少的大柏地。
  • 毛澤東逝世44周年:100張照片,緬懷偉人毛澤東!
    自小,毛澤東便顯現出不凡的見識,17歲,毛澤東離開閉塞的家鄉到更廣闊的天地求學,臨行前給父親留下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圖為長徵勝利後毛澤東與朱德、周恩來、劉少奇合影。   1936年7月,毛澤東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採訪,頭戴八角帽的毛澤東英姿勃發。
  • 毛澤東1948年五臺山的「求籤」故事
    4月2日,毛澤東又同晉綏日報的編輯人員進行了談話,勉勵他們努力辦好黨報,並向他們闡述了無產階級新聞工作的路線和方針。  4月3日,毛澤東和周恩來、任弼時帶領中央機關的先頭人員乘車離開了蔡家莊,一路東進,出興縣而達岢嵐、走五寨而抵神池,四天行程數百公裡,於4月6日傍晚來到了長城腳下的雁門關。
  • 劉少奇同志生平年譜(1950年 五十二歲)
    「即使東北將來有一萬個富農黨員也不可怕,因為過幾年,東北可能會有一百萬黨員,這一萬人若都不好,被開除也不要緊。」「但能單幹與應該單幹是兩回事,我們允許黨員單幹,並不是我們鼓勵他們去單幹。」    籤發中共中央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
  • 劉少奇被開除黨籍只有這個代表未舉手,毛主席對她讚賞有加
    今天給大家說的這個女人被稱作當代花木蘭,毛澤東曾稱讚她是"白區的紅心女戰士,無產階級的賢妻良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沙場上,她又是一員傑出的女將。在劉少奇冤案上面,很多領導都說自己犯了錯,胡耀邦曾經回憶道: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大家都犯過錯誤,都舉了手;就是陳大姐沒有舉手,沒有犯錯誤……那這位陳大姐到底是何許人也,敢公然唱反調?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二中全會於1968年10月31日在北京勝利閉幕。會議決定要把劉少奇永遠開除黨籍!本以為這個決定會一致通過的時候,一位農村大姐說道:「一致個屁,我就沒舉手!」
  • 鄧小平談毛澤東:1957年以後錯誤越來越多了
    第一,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不僅今天,而且今後,我們都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定傳達下去以後,一部分人中間思想相當混亂。有的反對給劉少奇同志平反,認為這樣做違反了毛澤東思想;有的則認為,既然給劉少奇同志平反,就說明毛澤東思想錯了。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對的。必須澄清這些混亂思想。
  • 毛澤東與史達林之間的「君子協議」
    ,後來我找到這個原因了人民公社,因為從1957年的時候,毛澤東就是幫助蘇聯處理了波匈事件以後,中蘇關係發生了一個特別微妙的變化。就是原來史達林活著的時候,曾經跟毛澤東兩個人有一個君子協定,就是歐洲的革命蘇聯人管,亞洲的革命中國人管,就是中共負責,像朝鮮、越南、印度支那,這些亞洲的革命都歸你們管,這是劉少奇當時去訪問莫斯科的時候,跟史達林談的。
  • 毛澤東自稱和總理都跳不出誰的如來佛手掌心
    早在1954年制定憲法討論「國家機構」這一章時,毛澤東就說過:「我們的主席、總理,都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出來的,一定要服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能跳出如來佛的手掌。」早在1954年制定憲法討論「國家機構」這一章時,毛澤東就說過:「我們的主席、總理,都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出來的,一定要服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能跳出如來佛的手掌。」(《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二卷第228頁)小說《西遊記》描寫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裡,但卻無論如何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這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也擺脫不了某種力量的控制。
  • 劉少奇曾被西方學者疑為猶太人
    文革開始後,劉少奇被「批倒鬥臭」,中國報紙經常刊登醜化他的漫畫。他的大鼻子被拉得老長老長,好像童話中的匹諾曹。此外,劉少奇的逝世地點似乎也暗示著他的族群身份。北宋年間,一批猶太人來到當時的國都開封經商,他們的後裔中有很多人定居於此城,綿延至今。1969年10月,已經臥床不起的劉少奇被軍方從北京運至開封,一月後在那裡含冤離世。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葉落歸根」的中國傳統。
  • 劉少奇的俄羅斯籍長孫阿廖沙的尋根之路
    撲朔迷離,揭開身世之謎  何寶珍,阿廖沙的奶奶,劉少奇早期革命伴侶,1902年4月出生於湖南道縣一個貧民家庭。1922年離開衡陽省立第三女師後,來到長沙清水塘,與毛澤東和楊開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學學習,晚上回來。毛澤東經常布置她讀些進步書刊。1922年秋,楊開慧將何寶珍介紹給劉少奇認識。1923年4月,何寶珍與劉少奇結婚。
  • 1961年農民就三年饑荒形成原因批評劉少奇
    劉少奇剛到省城長沙市,就對省委負責同志說:「我們這次下鄉搞調查研究,如果按你們那樣安排,怎麼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心裡會怎麼想?哪個還敢向你講真話啊!如果見不到群眾,我們不成了瞎子嗎?」隨行的工作人員要到縣上去「打前站」或者給縣委提前通電話「打招呼」,也都被劉少奇制止了。他說:你們不要幫倒忙。你這裡虛張聲勢,他那裡就會弄虛作假!調查,就要儘可能地把情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