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一心向道,辭官隱居北邙山

2021-01-10 歷史靈靈一

道教是中國人信仰的中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唯一宗教。魯迅先生曾言,「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說到道教,就會想起道家,兩者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

道家,黃老之學,是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以「道」為最高範疇。

道教,在道家的基礎之上,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演化而成,是一種信奉「道」的宗教實體。

道教源於道家,由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

東漢永平二年,年僅26歲的張道陵當上了江洲的縣令,青年才俊,前途無量。奈何他志不在縣長,沒幹多長時間,就給皇帝寫了一封辭職信,為了自己的理想,瀟灑離去。

這件事對於朝堂來說,不過就是失去了一個小小的管理人員,而對於天下蒼生,卻是換來了一個神一般的人物。

張道陵,相傳為西漢良相張子房的第八世孫,可謂是根正苗紅,基因優良。從小就顯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賦,據說七歲就精通《道德經》,對天文地理,河圖洛書無一不精。這已經不僅僅是天賦異稟所能形容的了得,簡直就是神仙之流的人物。

由於他精通《道德經》,是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於是就被推薦進入朝廷做官。

可惜他一心向道,辭官之後就去了洛陽附近的北邙山隱居,鑽研長生之道。

既是隱居,就要有世外高人的樣子,那怎麼樣才算高呢?自然少不了如那些神仙般,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總之,起碼你得能唬得住人。

一天,張道陵正在盤膝修煉,一隻白虎從天而降,口銜神符送於他的榻前。之後,他又得到了一本《太清丹經》,修成了仙丹,服食之後,可以獲得分身隱形的能力。

話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有人看到張道陵悠哉悠哉的在湖上泛舟,心中讚嘆著這道士真會享受。

未及走到堂前,卻又發現張道陵正認真地坐在蒲團上修行。一時間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就去向旁人求證,那人聽後卻大吃一驚,說剛才還看到他在客廳裡陪人說話。

大家頓覺摸不著頭腦,正待出門去看,迎面走來一道士,策杖吟詠,緩緩而行,可不正是張道陵。

方至此時,大家哪還不明白,趕緊倒頭下拜,驚為天人。這哪裡是道士,分明是一個活神仙啊。

很快,張道陵的神仙事跡就傳到了宮廷之中,皇上一聽,龍顏大悅。要說世間最渴望長生之人是誰,那非皇帝莫屬。能夠無限期地享受做皇帝帶來的特權,試問有誰能抵得住誘惑。

於是乎,一紙詔書傳到了北邙山,請張道陵任太傅之職,封冀縣侯。

可惜,張道陵還是一心向道,無意帶皇帝一起長生,遂裝病不就。

皇上一看,這小老弟不給面子啊,雖然生氣,但卻更加心急。長生這種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用強肯定是不行的,一旦惹的神仙生氣,就是自斷長生之路。那就只能恭請了,你不來我就一直請,看你能裝到何時。於是,又派人傳詔,去請張道陵。

一連三次之後,張道陵也是頭疼不已。雖說皇帝如今是待之以禮,但還是保不齊皇帝會失去耐心。一旦派兵前來,自己這雕蟲小技可是不夠看。眼下也就只有一個出路了,三十六計走為上,天下之大,總有自己的容身之所。

說走就走,就當作是一次旅行。一路上走走看看,走到了江西省,來到了雲錦山。

此時的張道陵再也挪不動腳步,他盯著眼前的景象,內心頗不平靜,就是這裡,夢寐以求的聖地!就這樣,他在雲錦山停了下來,於此修仙煉道。

因為他的到來,這座山有了新的名字,龍虎山!道教祖庭,鶴鳴龍虎山,道教將張道陵的帶領下,從這裡起航,席捲整個天下。

相關焦點

  • 「一心向道」小議
    電子版首頁 > 第A11版:西洋鏡 上一篇 九思隨筆 「一心向道
  • 登上邙山不見山,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最佳歸葬地到底在哪裡?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很多,而位於洛陽北部的邙山可謂是最與眾不同的。千百年來,它一直都視作人生的最佳歸宿,無數的帝王將相埋葬在這裡,古詩云: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在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生在蘇杭 葬在北邙」,邙山古墓之多,我早有耳聞,但由於我家不是洛陽市區的,所以,在我的成長歲月裡,邙山,一直存在於腦海中,但並沒有實際見過。在我的印象中,邙山無臥牛之地的古墓畫風應該是這樣的:高山聳入雲,叢林幽深,一座座古墓大小各異,交錯排列。
  • 一言不合就辭官,在理想和現實中搖擺,陶淵明莫不是天秤座?
    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可以說,他是一個感性的人。時常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搖擺,試圖尋找最能實現他理想的方式,但身處動蕩的亂世,每每又發現現實與理想有巨大的差距。他的理想中,大丈夫應當為仕,一展抱負,為國為民,也為了家族榮耀。
  • 陶淵明一言不合就辭官,說種田就真種了一輩子田,真正的精神貴族
    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可以說,他是一個感性的人。時常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搖擺,試圖尋找最能實現他理想的方式,但身處動蕩的亂世,每每又發現現實與理想有巨大的差距。他的理想中,大丈夫應當為仕,一展抱負,為國為民,也為了家族榮耀。
  • 《龍虎山張天師》樊少皇變身張道陵,破蠱毒,救蒼生
    該劇由樊少皇領銜主演,劇中飾演張道陵,蘇茂飾演古瑪大巫師,李璐兵飾演王長,張冬飾演紅纓,(除了樊少皇,其他幾位小編一個都不認識),樊少皇一人拖全劇。主要講述的是張道陵收到好友文大人的一封求助信,攜弟子王長前往巴蜀,卻發現好友身亡,而自己被捲入一場驚天陰謀中,然而,張道陵堅持本心,戰勝心魔,不為外物所惑,最終阻止大巫師組織殘害百姓的邪惡祭祀,並教化了當地百姓的故事。
  • 邙山有座古墓博物館--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人民網
    原標題:邙山有座古墓博物館 到各大博物館去參觀,相當多的展品是墓葬中的出土物,如果說古墓是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來源,不知是否恰當。不僅墓葬出土物是文物,墓葬本身也是文物,從其設計、建造、裝飾到防盜,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表現、風俗的展示。所以,許多古墓在發掘之後都建成了博物館,比如明十三陵、清東陵等。
  • 緊張、刺激又恐怖《龍虎山張天師》道教祖師張道陵在巴蜀降服巫鬼
    最近有一部題材比較奇特的網絡電影《龍虎山張天師》,這劇講的是道教有關的事,主角張天師張道陵也是道教中正一教的創始人,電影中主要講的故事也是他有名的巴蜀除妖的事。整部電影看下來是挺緊張的,可能近些年很少看到這種類型的題材,乍一看心跳要加速。
  • 諸葛亮為什麼隱居南陽?並非待價而沽,而是另有打算!
    諸葛亮隱居一事一直都是我們現代人所津津樂道的。畢竟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傳奇性的人物,在諸葛亮的傳奇故事的加持之下,諸葛亮隱居一事不免也被人神話。今日一文,日航君就與各位回到三國,探討一下諸葛亮隱居南陽的目的。一、 最為直接目的:為了保命孔子曾經說了一句話:「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意思很明確,君子要學會明哲保身,不要讓自己處於必死的危險境地之中。
  • 為何多次出仕,又多次辭官?
    上述材料來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序文,是他在最後一次辭官後所寫。自此之後,陶淵明正式進入了自己的隱退生涯。整個序文一共交待兩個東西:為何出仕和為何辭官?出仕主要是因為「窮」,家裡孩子很多,但是只依靠種地,連飯都吃不飽;辭官是因為「本性」,違背生平的志願把自己拘束在官場,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
  • 小夥山洞隱居七八年,行蹤曝光後說了三個字
    一個正當年的小夥子,怎麼隱居在山洞裡?男子說他是江西人,今年36歲,姓劉。他患有心臟病,因為山洞裡很安靜,所以選擇在此養病,這一住就是七八年,還收養了很多流浪貓狗。小劉說,人要活得簡單一點,他的要求就一個字:靜。山上空氣好、很安靜,他爬了半年山之後,心臟病緩解了不少,都沒有再吃藥。小劉背井離鄉,跑到外省的山洞裡生活,家人知道嗎?
  • 日本「隱居」制度:家長挑選繼承人管理家業後,自此「退位」
    隱居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講並不陌生,這是道家哲學上的一種術語,即退出世俗,過著以山水為樂的自我生活,傳遞的是一種消極的避世觀念。但在日本此「隱居」非彼「隱居」,一般指手握家庭大權的家長在管理任期滿了之後,需要選擇一個優秀的繼承人繼續管理家業,並在這之後選擇「退位」。這與中國家長制的終身管理有著巨大的不同,那麼日本隱居制度究竟是怎麼樣的?
  • 知否:明蘭在二哥說出辭官後,為什麼說了那句「事不關己」的名言?是...
    盛長柏辭官破局 王老太太,拿著盛長柏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