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之所以有眼鏡的手工業,是因為原來的宮廷造辦處的由頭。到造辦處解散之後,匠人們都各自謀生去了。三四十年代,北京四九城眼鏡店沒幾家,不像現在遍地皆是。而且都是以賣晶石老式眼鏡為主。人們把晶石以外的眼鏡統稱為「假貨」。在北京經營科學鏡片的,只有南方人開的精益眼鏡公司一家,後又添了一家大明眼鏡公司,也是南方人開設的。
舊京眼鏡行對學徒的剝削非常嚴重,以精明眼鏡行為例,店裡每兩、三年就要死一個學徒。他們有的學徒說,死的師兄弟,都是肺病死的,也叫癆病。過去工作太累,營養又不良,還有不得病的?我們沒得病,活到現在,真是萬幸!
大柵欄精明眼鏡行的掌柜是剝削學徒發的家。最後成為北京眼鏡行業的首戶。從它開業到北平解放前夕共計二十多年,店中常用學徒為五、六個人,一個學徒用五年,先後用了三十多個學徒。他為什麼愛用學徒呢?一是學徒省錢,因為在學徒期間,沒有工錢,二是學徒聽話、好使喚。學徒剛一出師,快掙工錢了,就把老學徒擠兌走,再換上新學徒。
精明眼鏡行用學徒,必須是掌柜信得過的,有可靠的介紹人作保,保證學徒在店內勞動三年零一節,中途不得退徒;如果中途退徒,要賠三年零一節的飯錢。在學徒期間,必須聽從掌柜、師哥的使喚,不聽者,掌柜或師哥可以任意打罵,家長不能袒護。另外還規定,在學徒期間,無故不許回家,店中管飯,衣被自理,有病自己回家醫治,好了再回來,有違此規定者由中保人承擔責任。
所以來精明眼鏡行當學徒的人,都是由介紹人(中保人)陪同,家長帶領,到店中拜見掌柜和各位師哥。精明眼鏡行的掌柜,採取封建家族制的帶徒方法,學徒一律叫他「二叔」,因為他行老二,叫他媳婦為二嬸。他認為,這種宗族的稱呼比師徒的稱呼更進一層,便於對學徒的使喚。在這個店中當學徒可真不容易,剛一入店門,就什麼都得幹。
上邊幾個是師哥,他們說什麼,讓你幹什麼都得唯命是從地去幹。早晚搭拆掌柜和幾個師哥的床鋪,並把鋪蓋放好,收拾好,給掌柜和幾個師哥盛飯、倒茶。在掌柜和大師哥面前是不能就坐的,只能恭恭敬敬地侍立在一旁。早晨天剛亮就得起來,晚上關店門要等到半夜十二點左右,躺下睡覺得深夜一點鐘。早晨,開店門就營業,師哥負責接待顧客,學徒則要站店門後給顧客開門。
顧客坐下等待拿眼鏡,學徒則要站店門給顧客點菸倒茶。學徒還要負責去跑作坊,取送修理活件。據該眼鏡店一學徒說,他們就願意出去,作坊大都在琉璃廠。在店中,從早晨七、八點鐘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不出那間小屋子,人都給悶死了,出來一走動,可見見陽光,吸點新鮮空氣是最快樂的事了。掌柜家裡有事,學徒也得管。
精明眼鏡行的規矩,每年歲末,廚房師傅做年菜時,還要為掌柜家中帶做出來。有一年天很冷,滴水成冰,掌柜叫一個小學徒往他家裡送饅頭。這個學徒,左右兩手各提著一個裝滿饅頭的大竹筐,從大柵欄到琉璃廠東口的笤帚胡同,這一趟,就把這個學徒的雙手凍壞了。此時又正值是年歲之末,顧客多,店裡忙,不能去醫治,這個學徒只能請假出去一會,到油鹽店買點辣椒麵,到晚上關店門後,把辣椒麵放在熱水盆裡煮。
就是因為不能及時醫治,凍手成瘡,他向掌柜請假回家治病。掌柜卻怒容滿面地說:「你太嬌氣,我過去比你手凍得還厲害哪,也得幹活呀!」「邊幹活,邊醫治吧!」就是這樣,沒給假,還得幹活。
解放前,大柵欄裡晚上要比白天人多,因為大柵欄裡的幾個戲園都有夜戲。人多,店鋪的買賣就忙,學徒也最累,最難熬。那時的店鋪沒有天剛黑就關店門的,最早也要晚上十一點關門,精明眼鏡行所以關門晚,因為當時的夜戲,都要到夜十二點才散戲。精明眼鏡行的掌柜說,散戲時人最多,有買賣,所以必須到散戲後才許關店門。
這樣精明眼鏡行的學徒,每天工作長達十八、九個小時,沒有星期日,只是舊曆年初一、二、三放三天假,加上夥食不好,學徒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哪受得了這種勞累呢?況且還要經常挨掌柜的打和罵。這種學徒生活,並不是精明眼鏡行一家,其他店鋪學徒也大致類似。
所以,在過去大柵欄店鋪學徒中,他們暗地唱著這樣溜口轍:「學徒的未曾開口淚漣漣,尊聲列位聽我言,我十五歲來學徒。太陽未出我先起,夜晚十二點才可睡。平日沒有休息日,只盼年節休三天。白天給掌柜師哥盛飯打臉水,為顧客開門倒水又點菸。掌柜的不給工錢還不算,動不動不是罵來就是打。你說我們學徒的可憐不可憐!」
這種情況,家長不安,學徒的更不安。掌柜的為了使大家安心幹活,給他賺錢,就假惺惺地請來一個裝神弄鬼的風水先生。這個風水先生東看看,西瞧瞧,就說:「你們這裡所以常死人,是犯了『五鬼門』之忌了;要不死人,必須把這『五鬼門』改了。」後來,把五個門改成三個門後,店裡依然死人。
在那個時候,大柵欄店鋪的職工被僱用的情況主要有四類,以精明眼鏡行為最普遍最刻薄的一類。第二類是店鋪僱用學徒每月給以極少數的工資,每年還要多少長點錢。一般是剛入門的學徒,每月工資3元6角(1937年以前),爾後每一年增加2角,直至長到每月工資8元止,這要在該店幹20多年才可達這個數目。最好的一類是,不管學徒還是夥計,幹到一定年限,幹得好,可以吃股份(就是年終結算,從利潤中提取股份應得的紅利)。
這種吃股份的雖然是極少數的店鋪,但它給人以希望,瑞蚨祥就是採取這種辦法。同仁堂的辦法與這三類都不同,同仁堂最早曾用學徒,從清朝同治年間店中出現因學徒抓錯藥被判罪後,就再也不用學徒了。同仁堂的職工月薪最高2元,最低3角。此外,以每人營業額多少提成,營業額多的多提,少的少提,所以職工都非常關心買賣好壞。
「說官話」是大柵欄裡每個店鋪在年終時都要做的一件事。「說官話」一般都在舊曆年的除夕進行。所謂「說官話」,就是店鋪的掌柜或經理,逐個找店中的夥計、學徒談話,饋贈多少錢,決定來年的去留。每逢到「說官話」的時候,夥計、學徒就都提心弔膽,如果從掌柜屋中出來的人笑容滿面,甭管饋贈多少,定是被留下來了,如果從掌柜的屋中出來的人,低頭不語,愁眉苦臉,這就是吃完散夥飯,要捲鋪蓋回家的表情。
明明眼鏡公司
明明眼鏡公司是杜澤臣於本世紀20年代,創辦在西單北大街路東。是過去北京眼鏡行業一大戶,從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在社會上曾煊赫一時,電臺上、報紙上都有「明明眼鏡公司驗光準確,各式眼鏡物美價廉」的廣告宣傳,真是家喻戶曉。
杜澤臣弟兄三人,他行三,大哥杜圭臣在東安市場內開設潄石眼鏡行,二哥杜傑臣在前門外大柵欄開辦精明眼鏡行和西單北大街,明明眼鏡公司迤北,還開設了個光明眼鏡行。當年,社會上稱這弟兄三人為「三杜」。而以杜澤臣最能幹,腦筋最新。
杜澤臣是北京人,他是北方人第一個經營科學眼鏡片,所謂賣假貨的帶頭人。當年西單的人文社會狀況與鼓樓、東四、前門大街和大柵欄不一樣。鼓樓、東四、前門大街和大柵欄等的顧客,守舊者居多,喜歡購買中國傳統的商品;而西單一帶不同,大中學校的青年學生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多,顧客維新者居多。
所以,杜澤臣在西單幹眼鏡行,一是以賣克羅克斯鏡片、白託力克鏡片、色託力克鏡片為主。這些鏡片有圓形的,有桃形的,有上框的還有不上框的,樣子都是新式的。眼鏡架更漂亮了,各種化學架、克羅米架、秀郎架、黃白K金架都有。另外到夏天他就準備青年人愛戴的黑色太陽鏡。水晶石、茶晶石等傳統老式眼鏡,明明眼鏡公司也有,不過是少數。
二是在店堂開設「驗光室」,這也是北京眼鏡行業,北方人的第一個。驗光配鏡的作法極受青年學生的歡迎。每天等待驗光的人很多,客滿廳堂。三是明明眼鏡公司很重視廣告宣傳自己,他每月拿出大量的經費在電臺、報紙上做廣告。當時,其他眼鏡店都沒這樣做。所以,明明眼鏡公司也沾了做廣告的光,顧客多,買賣興盛。
明明眼鏡公司雖然稱「公司」,可是在招待顧客方面,沒有一點「公司」的作法,而是中國店鋪熱情招待顧客的作法,不管顧客衣著好還是一般;是買還是不買,都是主動熱情,迎進送出。明明眼鏡公司店堂裡準備茶葉和紙菸是招待顧客而用。顧客等著驗光配鏡,或等著修理眼鏡,學徒都要請顧客飲茶,吸菸。明明眼鏡公司這種作法,自然使顧客高興,下次配眼鏡買眼鏡還到明明來,而且還要介紹親朋來明明買眼鏡。
由於明明眼鏡公司的經理杜澤臣善於經營,買賣十分興隆。就是在日本侵佔北平時,各行各業都處於衰敗的態勢,而明明眼鏡公司營業依然不衰。1979年,明明眼鏡公司恢復老字號後,店址遷至西四南大街營業。
大明眼鏡公司
大明眼鏡公司不同於當時北京專營茶、墨、水晶石的舊式眼鏡店,它主要經營科學鏡片的眼鏡。從1937年,大明眼鏡公司在鄭信康主持下在王府井大街的菜廠胡同開業後,就受到具有新思想的各界人士和外籍人的歡迎。
大明眼鏡公司是由上海亨得利鐘錶眼鏡公司、上海大明眼鏡公司等多家集股創辦的。開業時,營務上由銷售櫃、驗光室和磨片廠三部分組成。銷售櫃經營的商品有白、墨託力克,克羅克斯等平光和近視鏡片。各色化學架、克羅米架、黃、白K金架等。驗光室有專人為顧客驗光,當時用手工叉片法給顧客驗光,可驗配千度以內的近視和遠視鏡,並可驗、配淺度散光眼鏡。
在當時,設有驗光室,可驗、配近視、遠視和散光眼鏡的,在前門外觀音寺有精益眼鏡公司和大柵欄裡的精明眼鏡行,西單有明明眼鏡公司等少數幾個。特別是在新式思想眾多的王府井大街上,就缺少個能驗光的眼鏡店,大明眼鏡公司開業後極大的滿足了這些人的要求。所以,大明眼鏡公司天天顧客不斷,生意興旺,享名北京城。
在解放前,大明眼鏡公司的職工,除極少數是北京當地人外,大多數是南方人。職工都是月薪制,住在公司裡,夥食由公司免費提供。每天上午8時開業,晚7時上門停業。這個時間就是職工上班時間,其他時間由職工自由支配,每十天可休息一天。每兩年,南方人可以有一個月的探親公假。大明眼鏡公司的職工管理辦法,既不同於中國老式店鋪的封建制的職工管理,也不同於西方式職員制。但是,從當時來說,是比較新式的。
北平解放後,1956年大明眼鏡公司參加了公私合營,1958年商業網點調整時,將王府大街的孫琢良、昌眼、東安市場裡的潄石、振華、秀峰等眼鏡行和亨得利、慎昌等鐘錶店的眼鏡部都併入大明眼鏡公司裡,統稱「大明眼鏡公司」。並點後的大明眼鏡公司就由菜廠胡同遷到了王府井大街營業,營業面積擴大了,驗光室增至5個,車間除磨光外,還增加了鏡片打眼、粘雙光等設備,職工增至100餘人。成為北京市一家大眼鏡公司。
「十年動亂」中,大明眼鏡公司被稱為「封、資、修」,將牌匾摘下,改名叫「北京眼鏡店」。1979年,改革開放後,「大明眼鏡公司」老字號恢復。80年代,大明眼鏡公司為了擴大營業,更好地為顧客服務,它們先後從美、英、德、日等國引進電腦驗光、磨鏡片機等多臺先進設備。從而使驗光的準確度有了極大的增強。從而,對過去的「高、難」度數無法配製的眼鏡,可以配製了。
「高」是眼鏡的高度數。過去用叉片法驗光,驗到900度就算了不起的精尖技術了。1000度以上的近視或遠視鏡根本驗不了。900度的近視和遠視的眼睛度數雖然可以驗出來,但是,磨出鏡片,近視片像個小酒盅,遠視片厚得像橢圓的小球。顧客無法戴。有了電腦驗光機,不僅1000度不算什麼,2000度近視和遠視也驗得很準確。引進的磨片機,磨製2000度的近視或遠視鏡片不僅可以,而且特別準確。再選用超薄片磨製,鏡片度數雖高,但是鏡片卻又薄又輕。顧客戴上這種鏡片極其舒適。
「難」是顧客眼睛複雜,近視或遠視度數既高,而且還有散光。或眼睛視物模糊不清,或看東西重影,這些都屬「難」配之眼鏡。自有電腦驗光機,這些複雜難配之鏡,大明眼鏡公司都可以配。
潄石眼鏡行
潄石眼鏡行位於東安市場中最繁華的「正街」中間處,是當年北京市眼鏡行業有名的「三杜」大爺——杜圭臣於東安市場建場初期開業的。杜圭臣、杜傑臣、杜澤臣弟兄三個,杜圭臣行大。弟兄三人都從事眼鏡業。在他們幼小時,家中貧寒,三個人都沒念兩年書,就都出來擺攤作小買賣。在作生意的過程中,看出賣眼鏡能賺錢,於是三個人就都做起賣眼鏡的生意。
當年,北京的廟會、集市很多,廟會集市上遊人多,買賣好做。像正月裡的前門關帝廟、廣安門外的財神廟、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德勝門外的大鐘寺等,二月裡有崇文門外的太陽宮,三月三的蟠桃宮,四月的金頂妙峰山,五月的花市東邊的臥佛寺,六月右安門外的「中頂」,七月的江南城隍廟,八月都灶君廟等,這些廟會他們三個人都去趕。但是,趕廟會太累,今天這,明天那,沒有長地方。後來,杜圭臣看東安市場可以天天做生意,於是就在東安市場裡找塊地方擺起了專賣眼鏡的貨攤。
杜圭臣是個急公好義,肯於為大眾辦事的人。杜圭臣在東安市場裡開辦的漱石眼鏡行本是個攤位,南北長約2米,東西寬約1米多。家又離市場很近,住在西堂子胡同西口內。本來可以不用僱人,自己一人幹,中午家裡人給送飯就可以了。但是由於1913年他被推舉為東安市場商民公益聯合會的四個常務理事之一後,他就義務的為全市場商民服務。開會,跑前跑後,任勞任怨。
在與京師內城巡警廳爭得建築權後,杜圭臣完全可以找塊地方建個店鋪,但他沒有這樣做,只在「正街」擺了個攤位。他為了繼續為大家辦事,僱了個夥計看攤做買賣,他整天在商民公益聯合會接待來訪者,並與社會各方面聯繫解決問題。在市場,1920年第二次失火又重建時,家裡人,親戚,朋友都勸他乘機建個店鋪。而且還有人對他說,缺少資金我給解決。
但是,最終還是沒聽勸,依然是在原地擺眼鏡攤。他將幾個建店鋪的地方都讓給別人了。所以,潄石眼鏡行至1949年,40來年始終沒有發展,還是大小不動的眼鏡攤。後來,杜圭臣的後代沒有繼承其業者,自公私合營後,潄石眼鏡行併入大明眼鏡公司後,漱石眼鏡行就不復存在了。
三山齋眼鏡店
三山齋眼鏡店位於前門外西打磨廠街,由河北省深、冀縣人劉、張、李三姓合資創辦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取名「三山」,其含意一是三家合夥做買賣,好比三座大山,店鋪定會永久的興旺發達。二是,三山齋生產經營的眼鏡片都是山中開採出來的晶石眼鏡,沒有玻璃制的假貨。所以取「三山」之名。三山齋眼鏡店向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信譽著著,馳名全城。因之,營業經久不衰,直至解放後,公私合營與其它眼鏡店合併後才摘下牌匾。
自產自銷,前店賣貨後作坊製做是三山齋在當年眼鏡行中獨有。三山齋設有磨光和做鏡架作坊。作坊中磨的鏡片,白光鏡片是用水晶石磨成,這種鏡片又分平光養目鏡片、老花鏡片和近視鏡片三種。代色鏡片有茶晶石鏡片和墨晶石鏡片兩種,這兩種鏡片都是養目鏡。三山齋有專人去採辦晶石,他們從蘇州買水晶石,從庫倫(今蒙古共和國的烏蘭巴託)採辦墨晶石,從山東嶗山採辦茶晶石。
三山齋的鏡架作坊裡一些人專做玳瑁架,另一些人專做白銅卡子架。玳瑁架是用海中的玳瑁殼做成的,白銅卡子架是裝在無邊鏡片上的。工匠將鏡片打出眼,再將白銅卡子架的梁和腿分別鉚在一定位置上。以上這兩種式樣的鏡架在1912年前,深受八旗貴族和各級官吏、富家大戶的歡迎。
三山齋的眼鏡盒是從外邊鏡盒作坊訂購的,其鏡盒是用鯊魚皮做成的扁筒盒,盒上還穿有一根帶珠石裝飾品的小繩。戴眼鏡的人可以將鏡盒系在腰間帶子上。隨著社會潮流的發展,1912年民國成立後,歐美西方的新式眼鏡傳入中國,三山齋也進行革新,玳瑁架和白銅卡子架被新式化學鏡架所取代,鐵胎黑絨眼鏡盒取代了鯊魚皮扁筒眼鏡盒。
三山齋的眼鏡貨真價實,售出的各種各式眼鏡不但鏡盒上印製著「三山齋」的字號,並都開具保單,保證鏡片質地是純正的「晶石」。無論眼鏡戴至多久,一旦發現問題鏡片有假,不僅保退,還受罰。因此,三山齋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很多人還以戴上一副三山齋的眼鏡為榮耀。所以,當年三山齋每天店門一開,顧客就絡繹不絕。
有購買普通養目水晶石眼鏡的一般顧客,也有購買高檔茶、墨晶石眼鏡的清政府的官吏和民國時期的各派軍閥;有買一般平光水晶眼鏡的,也有買老花鏡的。但在眾多顧客中還是以社會上層人士居多。在1949年前,這些社會上層人士都講究戴一副大鏡片的茶鏡或者墨鏡。像清代的王公大臣、各省巡撫、督軍和民國時期的軍閥曹錕、吳佩孚、段祺瑞、徐世昌等人都與三山齋交買賣,戴三山齋的眼鏡。
在三山齋眼鏡店站櫃檯招待顧客的店夥計,既要和氣耐心,百挑不煩,又得深通業務,能識別眼鏡的真假,會裝配眼鏡能修理。賣眼鏡不像賣一般商品,種類多,區別大,像老花鏡或近視鏡都需要對光。在當時尚沒有驗光設備,需要賣眼鏡的店夥一副一副的給顧客試戴。茶、墨晶石眼鏡講究很大,一副茶、墨晶石眼鏡大小尺寸、顏色深淺和勻不勻,有花沒花,有棉沒棉(鏡片上棉花狀之物)以及花和棉的位置等都有區別,差一點等級就不一樣,售價就不一樣。它與古玩玉器差不多。
三山齋眼鏡店對店夥、學徒管理嚴格。不要「三爺」是它的店規,三爺是少爺、姑爺和舅爺,這三種人不好管理,起破壞作用,所以,三山齋多年以來不收三爺。此外,三山齋的店規還有,上至吃買賣(人力股)掌柜下至學徒都不許在北京立家(三山齋店夥都是河北深、冀和棗強縣一帶人)都必須住在店裡。平日無事不許在外邊留宿。有事出店門必須向掌柜打招呼。
平日身上不許私自帶錢,用錢向帳房支取。站櫃檯必須梳洗乾淨,穿長衫;與客人交談有禮貌,接錢遞貨講究輕拿輕放;同客人產生矛盾,無論有理與無理都不許與客爭辯。
三山齋眼鏡店進入民國年間後,生產一天不如一天。因為西方先進國家的科學鏡片和新穎輕巧的鏡架傳進北京,北京相繼開辦了精益、大明等幾家專賣洋貨的眼鏡公司。三山齋的茶、墨、水晶石眼鏡受到嚴重挑戰。這種手工磨製、價格又昂貴的茶、墨、水晶石鏡無法與機器磨製的用科學方法生產的鏡片,而且又美觀漂亮、價錢又便宜的西方洋貨競爭。
因此,買賣年年蕭條,至1949年時已無法支持,新中國建立後,1956年加入公私合營,1958年與東方和精明六家眼鏡店合併,改名「晨光眼鏡店」,從此三山齋這家老眼鏡店結束其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