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為提高全社會對太行古堡申遺工作的認識,形成人人參與申遺的濃厚氛圍,讓更多人認識太行古堡、了解太行古堡,提升太行古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太行古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吶喊助威。山西畫報晉城記者站聯合晉城市太行古堡研究院推出太行古堡專題系列報導,深度挖掘古堡背後的文化內涵,全方位介紹太行古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將太行古堡作為晉城「代言人」展現在世人面前。(山西畫報·太行頭條)
沁水西文興村:柳氏民居美名揚
柳氏民居
在沁水縣尋訪古村古堡前,記者照例與熟悉當地古村古堡情況的人商量尋訪的路線以尋求較好的建議,他們都極力推薦我們先去西文興村的柳氏民居,言語中帶著諸多自豪感。近些年,西文興村以柳氏民居這個名稱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旅遊開發。記者也有些耳聞,在「記住鄉愁」這個說法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的今天,一個已經得到修復和開發的古村落很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
魁星閣
名門望族
西文興村位於我省晉城市沁水縣土沃鄉。在進行文物修繕和旅遊開發之前,村內除幾戶雜姓之外,九成以上的居民都姓柳,可見西文興村是一個柳氏家族的血緣村落。據《柳氏族譜》記載:「柳氏出魯,居河東,世代同居......唐末始祖遵訓自河東遷沁歷......永樂居沁文興。吾族世居沁歷文興,子孫耒讀發跡,勿忘河東,每逢三壇祭祀,合族報本.....」
柳氏民居全景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得知柳氏家族最早居住在河東,即今天的運城永濟市。柳氏家族是書香世家,到唐朝時家業尤為興盛,此時家族不但人丁興旺,還出了一位文人賢士,這便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一生所著詩文作品達600餘篇,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學者認為,柳氏家族正是遵照了柳宗元的遺訓,於明代永樂年間從河東遷至沁水的,可見沁水的柳氏家族與柳宗元同屬一個氏族。從明代永樂年間至今,柳氏家族在西文興村定居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
公共建築
柳氏民居全景
記者來探訪的時候,這個建於明代的古村落經過多年的旅遊開發後,不但遊人如織,還興建了停車場等附屬設施。進村之後,可以看到古建築全部被修繕一新。與我省的不少古村落不同,西文興村佔地面積並不大,但這個佔地面積只有30餘畝的古村落,卻先後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成為「雙料國村」,村內的古建築還以「柳氏民居」的名義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雙料國村」在我省並不罕見,但村內所有的建築還同時被列為「國保」,這樣的村落數量並不多,足見西文興村古建築的價值。
西文興村雖然規模不大,但作為典型的山西傳統村落,建築類型卻相當全,有寺廟、祠堂、民居、樓閣、牌坊等,這些建築元素一起構成了一個古建築群。
關帝廟正殿
不算新修的仿古檢票處,進村之後的第一座建築,便是建在一座小山丘上的關帝廟。關公與柳氏世祖都是河東人,所以關帝廟成為西文興村的王廟,並被建在村口最顯要的位置,也是情理之中。關帝廟始建時間無從考證,從明萬曆年間所立的《重修關王廟碑記》中的記載可以得知,關帝廟於「嘉靖乙未春三月至秋九月厥工告成」,即重建於1559年,其始建年代應當更早。關帝廟在清代又經過了幾次重修,但至今依然保持著明代風格和結構。
關帝廟
關帝廟有一進院落,東西寬19.8米,南北長25.5米,內部中央為庭院,四面有建築合圍成四合院,廟門設在東南角。大殿為單簷懸山頂,面闊三間。鬥栱上的彩繪至今清晰可見,屋頂為琉璃瓦,吻獸和脊獸都非常精美,應屬明清原物。大殿南側為戲臺,可見關帝廟不僅是祭祀場所,還是村內的公共性建築,是百姓們的公共活動中心。
文昌閣
關帝廟北側相鄰的是文昌閣,同樣從碑記中可以得知,文昌閣重修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始建年代依舊不詳。文昌閣是一座樓閣形式的建築,上部為懸山屋頂樓閣,下部為門洞,從門洞可通往村內民居和牌坊,可見文昌閣作為過街樓閣,是從村口進入村內的交通要塞。
柳氏宗祠及柳宗元像
此外,西文興村的公共建築還有同樣建在村口的柳氏宗祠,但原建築早已被毀,現存的建築是古村落開發之後重建而成。
罕見的牌坊街
牌坊街
從文昌閣進入村中心後,首先到達的是牌坊街。牌坊街因為有兩座石牌坊而得名。古牌坊作為中國古建築的重要組成元素,在中國,保存有牌坊的古村落並不少見,擁有比鄰而建的兩座古牌坊的古村落,並不多見。西文興村的兩座牌坊全部為石料築造,為「丹桂傳芳」牌坊和「青雲接武」牌坊,分別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和二十九年(1550年)。兩座牌坊屬紀念性質,是當時的政府為表彰柳氏族人柳騄和柳遇春這兩位鄉進士所建。石牌坊為仿木結構,鬥栱、瓦當、滴水、屋脊、吻獸等構件均保存完好。
民居建築
永慶門
我省現存的古鎮古村中,能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名村的,除了村內有大型廟宇建築群之外,基本上都保存有幾處大型宅院,由於宅院主人都是當時較為富有或官位較高人士,院落都十分高大精美,加上保存相對完好,成為村鎮古建築的代表。西文興村以「柳氏民居」而聞名,可見村內民居建築的價值。
司馬第院
村內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當屬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的司馬第,不等你走近,高大精美的院門就足以對任何一個參觀者造成震撼。這座院門上有多達9層的鬥栱,且是清代原物,這不僅在山西古建築中少見,在中國傳統民居裡,也屬精品之作。整個院落長51.3米、寬23.3米,正房、廂房、倒座均保存完好,簷廊、欄杆、門窗都刻有花紋,使整座院落顯得既規整又精美。「司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司馬第」之名,是為了紀念柳氏家族中入朝為官者所起。
中憲第
另一座較有代表性的古民居為中憲第,為「中憲大夫」柳春芳的府第,建於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東西長46米、南北寬23米,為前後兩座四合院相連的大型住宅。兩座院落組成了兩個大小相等且具有鮮明山西特色的「四大八小」型四合院,房屋構件上的石雕和木雕也都十分精美。
堂構攸詔古院天羅地網
此外,柳氏民居古建築群中,還有「盤石常安」院落和「香泛柳下」院落,這兩座院落建造時間均為明代,為村內建造時間較早的古建築。
耕讀書香
方元換字
記者來之前在圖書館讀了樓慶西先生所著的《西文興村》一書。該書出版於2003年,書中村落古建築的照片拍攝時間還都是修繕之前,照片裡的古民居雖然有的已經破落,卻可以看到好多人家門上貼著春聯,陽臺上排列著生活用品,院裡角落裡擺放著桌椅,可見當時村內還是有很多百姓在居住著,讓滄桑的古建築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魁星閣樓
記者離開西文興村的時候,村口處的大爺正在手持行動裝置聽戲,看到記者在注視他,還衝記者憨厚地一笑,鏗鏘有力的山西梆子在寧靜的古村落裡更顯得嘹亮悅耳。
柳氏民居
行邀天寵古院門頭
魁星閣樓
柳氏民居
堂構攸詔古院天羅地網
柳氏民居司馬第樓欄、窗花
精品木雕
柳氏民居中憲第魚身龍頭
柳氏民居石雕
出人頭地
來源:山西畫報晉城號
編輯:董雅連 閆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