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意思是:亨通,沒有災禍,吉利的佔問。有利於出行。
恆卦,雷動風隨,這是自然界最大的永遠相隨的形象,也是人們都能看到的現象。一打雷接著就會颳風,古人從這一自然現象來說明陰陽相隨的道理。由此引申為像雷與風一樣永遠和睦相處。
啟示人們明白恆久與變化相互作用的人生哲理,告訴人們做事要有信心和持久,因為成功就是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這也是人們所說的「有恆心者事竟成」。雖然在浮躁的社會中,有些人看似是一夜成功,但是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成功都是以長期的努力和堅持的結果,如果不是這樣得到的成功,那就不會長久。
《易傳》中,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意思是,恆乃恆久。陽剛處上而陰柔處下,雷風相交與,巽順而動,陽剛與陰柔皆相呼應,故為恆。恆,「亨通,無咎,利於守正」。(因為)長久恆守其道啊!天地的規律,恆久而不停止。利於有所往,終結則必有新的開始。日月得天才能長久地照耀,四季交替變化才能長久地運行,聖人能長久地恆守其道,天下之(德風美俗)才能化育而成。觀察其所恆守者,天地萬物的情狀就可以顯現了!
《周易自測牌》中恆卦, 雷風恆,鐵杵成針。
持之以恆,相輔相成。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恆久不變,萬物必須依附太陽才能生機勃勃,舊的終結意味著新的開始。看到對立統一規律便可以知道所有事的規律。
恆心是什麼?不是按照某個做法長久不變,而是不斷改變策略而保持持久的目標。
天下萬物、人性和情感、思想意識、各種關係條件、形勢目標、多種需要價值,像星星圍繞銀河系旋轉一樣,在不停的運動和變化。星星並非不動,而是相對於地球的觀察者來說它是永恆的東西。
人是宇宙的一個分子,人也是物質,一種擁有特殊神經感應和思維現象的物質,人也要遵循宇宙運動的規律,長久不變是愚蠢的想法。「一勞永逸」、「畢其功於一役」、「一步到位」、「一步登天」等等,都是人類的主觀懶惰性形成的觀念和對變化的恐懼怯懦,長久不變的存在是不能長久的。所以恆就是變化中的不變,調整階段性目標,時進時退,左衝右突,一手拿劍,一手拿盾牌,迂迴運動,百折不撓,千變萬化,人變我變,天變法變,萬變不離其宗,一志九鼎,泰山可移。
中國的易經是一部講變化的聖經,它也講到恆,就是永恆的決心,靈活的策略,認識目標和修正目標,這些不僅是客觀的需要,也是成功者必備的能力,它們在一切作出偉大成就、被人類紀念的人身上都充分體現了出來。
孔子對易經最有研究,他反覆閱讀,竟然把串易經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三次。孔子作出巨大思想成就不是偶然的——他出身貧窮,立志成為政治家、思想家教導一個民族。他幹過農活,做過喪禮的司儀,管理過馬匹,作過官僚、教師、國君顧問、學者、作家,忍受過貧窮、飢餓、流浪、唾棄、圍困、追殺、嘲笑、諷刺,但他對人類命運受暴力、殺戮、不義、悖德、仇恨、騷動、拋棄、痛苦困擾的事實,始終如一的思考與關注,最終建立了他的「儒」的理想社會理論——就是用文化約束人類的激情,使人類關係建立在倫理文化的條件之上。
孔子在論述易經的恆篇時說:「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就是說人生要忠於一項事業,天下事是經過變化而生成。
李白出身富商家庭,青少年時為人比較有激情,學劍、學仙、學詩、討論天下大事,廣交朋友,四處遊蕩,從無恆志。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婆婆用鐵杵磨製縫衣針,刻苦而專注,幡然愧悟,立志治文,成為一代詩宗。追求成功者不要隨便改變目標,但要不斷調整策略,同一個目標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周易自測牌》作品工作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