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我不相信任何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

2021-01-10 騰訊網

本文是餘永定先生2020年12月18日在中央財經大學「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上的主旨演講,由中財大國際金融研究中心整理。

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關於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以及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的內容。

GDP增長形勢分析

總體來說,中國已經慢慢走出了疫情的影響。2020年第三個季度GDP增長率是4.9%,這是非常不錯的成績。尤其是考慮到目前疫情帶來的衝擊還是相當大的,4.9%是非常不錯的增長率了。如果中國要實現2%以上的年度增長率,那麼,第四季度需要增長5%以上,這個不是很難實現;如果年度目標是增長2.5%,那第四季度就要增長7%,可能性是有的,但是難度非常大。

觀察GDP的季度增長,2020年第三季度是4.9%。我們按照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對GDP的季度增長進行劃分,在第三季度中最主要的仍然是投資在驅動GDP增長。這是基本的形勢。下面來進一步分析,它們在需求側所佔GDP的比例。

今年第三個季度,消費的月度增長率大概是0.9%,不是特別高。過去的10個月消費增長率是-5.9%,這是非常差的數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在中國我們沒有最終消費的季度數字,所以我們就只能用一些估算或者替代,這個替代稱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數字並不是非常準確,只能大致替代,但是我們沒有其他可靠的數據,所以只能用這個替代最終消費。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反彈趨勢很強勁。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大概只有0.8%,和歷史相比這個數字比較低。但上個月的數字還不錯,前11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達2.6%。中國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為到2020年底的時候,這個數字可能會超過3%,雖然仍然比較低,但是恢復情況還可以。

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上個月製造業投資增長非常高,同時也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一般來說,製造業投資的增長速度往往會慢於經濟的復甦速度。比如,在2009年,中國經濟強勁復甦之後,製造業的增長速度也仍然慢於它,花了兩年的時間才真正實現了復甦。但是這次製造業的恢復速度相當快,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的復甦速度,我們還需要研究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固定資產投資最主要的驅動力來自於房地產投資的增長。人們對於房地產投資增長的觀點非常複雜,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應該依賴於房地產行業的拉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房地產行業是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很重要的驅動力,它也成為我們今年經濟復甦當中的重要推手。

我最為擔心的是基建方面的投資。在2009年,基建方面的投資增長率達44%,非常高。但是,今年基建方面的投資增速比較慢,只有1%-2%。這大概體現出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而不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復甦的意願。

低GDP增長率造成的問題

即使今年中國GDP的增長率將達到2%,甚至可能會達到2.5%,儘管來之不易,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增長速度非常低,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第一個是就業問題。中國政府今年設定的就業目標是創造900萬個工作崗位。根據政府的宣布,到目前為止,中國創造了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這個目標現在已經實現了。但是,我仍然存在著一些疑問。根據歷史經驗,也就是創造就業和GDP增長之間的關係,如果想要創造900萬-1000萬的新就業崗位,GDP增長率只是2%-2.5%是不夠的。想要創造900萬個就業崗位,GDP增長率至少要達到3%。那麼,我們如何能達到900萬個就業崗位這一目標呢?代價實際可能是就業崗位質量下降或者說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如果沒有經濟增長的支持,是沒有辦法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的。即使就業崗位創造出來也是以勞動生產效率下降為代價的。更何況,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目前的失業情況是相當嚴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農民工返鄉後未能返城就業等等都是證明。總之,中國必須爭取實現一個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否則無法真正解決就業問題。

第二點,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將會惡化。根據中國4月初公布的政府財政預算,中國預算內的收入在2020年是21.03萬億人民幣,預算的赤字是6.75萬億,佔GDP的3.6%。根據這兩個數據可知,財政部假定的2020年名義GDP的增長率是5.4%左右。也就是說,只有在實現了5.4%的名義GDP增長率時,2020年財政收入才會達到21萬億元。但這顯然是不能的。今年GDP的增長速度最多也就是2.5%。同時,CPI、PPI也都比較低,上個月的CPI是0.5%,從去年7月份開始到現在PPI都是負值。

顯然,中國今年的預算收入肯定達不到21萬億人民幣。但是,由於中國經濟下跌和通貨緊縮,政府必須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必須增加財政支出。否則,中國的GDP增速就會更低。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你就不得不擴大預算赤字,中國的財政狀況就會惡化。如果想減少赤字,就要減少財政支出。這樣的話,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下降,而且會形成惡性循環。政府支出減少導致經濟增長下降,經濟增長下降導致政府收入進一步減少;政府收入減少導致政府支出進一步減少。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惡性循環。我們必須在經濟增長和財政狀況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或者說兩害相權取其輕。

中國經濟學家非常擔心中國的政府槓桿率,非常擔心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進一步上升會最終造成財政危機。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我以為中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速度過低而不是政府槓桿率過高。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槓桿率就會降下來。我們不必過於擔心政府槓桿率的暫時上升。

中國應採取更寬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前面Barry Eichengreen的發言當中談到,美國現在不是很擔心他們的政府財政問題,因為美國現在的利率水平比較低。我也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中國政府也不用太擔心槓桿率,特別是對於政府部門的槓桿率。日本的經驗也是一樣的。在1996年的時候,當時日本大藏省官員告訴我說,日本的政府債券槓桿率是92%,超過了歐盟設定的60%標準,必須對財政進行重建。為此,他們執行了減少政府支出、增加稅收(消費稅)的政策。但是,結果如何呢?1998年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現在日本國債佔GDP的比例是250%,沒人談論財政危機,相反,日本政府還在增加財政支持。但是為什麼沒有財政危機呢?因為它的利率水平是零。中國應該從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學到點什麼。當然,我並不是說中國不需要擔心政府的債務率或者企業的債務率。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兩難的狀況,需要做選擇。無論怎麼選都是會有利有弊,只能是「兩惡取其輕」。如果問我,我毫不猶豫選擇擴張性財政政策輔之以擴張性貨幣政策。

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呢?通貨膨脹。正如我前面所說過的,中國現在面臨的威脅是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最新的CPI只有0.5%;PPI一年多來一直都是負的,而且自2012年以來就負過很長時間。即然如此,為什麼不能採取更為具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經濟增長速度更高一些呢?

很多人認為,中國未來的潛在增長率可能是4%-5%,甚至不到4%,因此,我們不能夠讓中國的實際增長率高於它的增長潛力。我完全不相信任何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計算。連可靠的基本數據都沒有,怎麼可能準確計算呢?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回顧一下80年代、90年代早期IMF和世界銀行對中國長期增長速度的預測,哪個預測是準確的?日本當年在制定《經濟倍增計劃》時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們必須謙卑地承認,未來充滿未知因素,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到底是多少。但是,我們能夠判斷當前有無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速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判定當前存在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沒有通脹的明顯跡象,我們就不必猶豫,就應該採取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不要輕言退出,發現明顯通脹壓力之後,再退出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也不遲。事實上,中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一直是十分成功的。

房價過高怎麼辦?辦法很多:房產公開、房產稅、物業費、遺產稅、紀律檢查等等手段都可以考慮。但現在不應該使用貨幣政策來解決房價的高低、漲跌問題。

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刺激經濟增長主要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只能是配合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邊界變得有些模糊也不是什麼奇怪現象,歐盟國家和美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過去我們強調央行獨立性,現在則應該強調財政部和央行的協調與合作。按道理,結構性目標應該是由財政政策實現的。資金分配不是央行所能做的事情。貨幣政策只能在從寬與從緊之間進行選擇,強調支持實體經濟完全正確,但貨幣政策難以實現「精準滴灌」。中國國債收益率明顯高於美國等國而且呈上升態勢。我以為,央行有必要降低利息率。與此同時,降低利息率還可以抑制短期資本流入,避免人民幣的過度升值。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問題,我們應該考慮「預期自我實現」和所謂的「磁滯」現象。我的觀點是: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只要存在通縮壓力,只要存在過剩產能,我們就應該執行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爭取獲得儘可能高的經濟增速。如果先入為主的認定中國經濟已經進入5%或4%的階段,並根據這種判斷制定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就可能真的只能實現5%或4%的增速了。這就是所謂預期的自我實現。另一方面,如果經濟真的長期在較低速度上運行,就會出現「磁滯」現象。工人失業一周、數周,重新工作不難,失業一年、數年,就無法重新就業了。研究團隊一旦解散再想聚攏就很困難了。經濟增速長期處於4%-5%的水平,以後想把經濟增速提上去就十分困難了。

我們現在談的是宏觀調控,談的是短期問題。如果是有效需求不足,為了避免產能利用率不足、失業,我們就需要刺激有效需求。如果是有效需求過度,為了避免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我們就需要抑制有效需求。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同時,我們還要同時推進體制改革、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很難區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如果一定要區分,那麼,兩側的改革和調整都要進行。體制改革、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是不同層面的問題,體制改革、結構調整是中長期問題,宏觀調控是短期問題,不應該把它們混為一談。中國既要進行體制改革、結構調整,也要進行宏觀調控,這三件事完全可以齊頭並進。

上周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叫做「需求側改革」。在過去的六年當中,中國政府一直在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現在提出來需求側改革,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點。雖然我不知道需求側改革到底意味著什麼,但希望在下一階段,在繼續推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同時,我們能夠更多的關注需求管理,通過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提高GDP的增長速度。

相關焦點

  • 餘永定:經濟增速下降還沒有見底 樓價下跌終難避免
    保住經濟增長底線十分必要上海證券報:您過去一直強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性,為什麼最近提出再次引入經濟刺激的主張,這種主張與您對當期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有什麼關係?餘永定:我認為中國經濟現在面臨很大的通縮壓力。結構改革要繼續推進,但通過需求管理擺脫通縮壓力,保住經濟增長底線也十分必要。
  • 餘永定:為什麼這幾年我都主張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在那之後,餘永定一直主張:增長是硬道理——沒人知道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到底是多少,中國應該以試錯的方式,實行更具有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爭取實現儘可能高的增速。「現在需要更高的經濟增速,當前通貨膨脹還不是威脅,我們不應因將來有可能出現的某些未知後果,而不在當前執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他說。
  • 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或...
    (央視財經《天下財經》)今天上午,世界銀行發布2020年12月期《中國經濟簡報》。相較世行今年7月份發布的報告,最新報告把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速由此前的1.6%上調至2%。報告還預測,在2021年,隨著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增強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改善,中國經濟的增速可能將回升至7.9%。
  • 任若恩:潛在經濟增長率和經濟增長趨勢不是一回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四十人。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文丨任若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原創本文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獨家約稿,原標題為《潛在經濟增長率和經濟增長趨勢》,轉載請註明出處。
  • ...卻又仍在過渡階段,這意味著潛在產出增速將稍高於預期,通脹預期...
    加拿大央行行長波洛茲:雖然近期有所提升,但薪資水平仍顯著低於本經濟周期階段的平均典型值北美自貿協定的不確定性是個持續性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投資我們在數據中提及股市,顯示了薪資水平在走高,但不意味著勞動力市場沒有閒置狀況若經濟接近潛能,卻又仍在過渡階段,這意味著潛在產出增速將稍高於預期,通脹預期的風險偏下行季度數據是非常重要的,但月度數據也是構成完整數據的內容之一比特幣可能是造
  • 史蒂芬·羅奇:中國打了個噴嚏,世界經濟能避免感冒嗎?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是目前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國,2019年最後一季的經濟增速減至27年來最低水平,只有6%。 換句話說,今年年初不允許發生意外。然而,一場大的意外還是出現了,那就是中國的COVID-19衝擊。在過去一個月裡,對湖北省(5850萬人口)的空前隔離加上對城際(和國際)旅行的嚴格限制,使中國經濟幾近停擺。摩根史坦利中國團隊編制的每日經濟活動跟蹤報告表明了這種中斷對全國的影響。
  • 連平:今年中國經濟面臨什麼樣的局面
    隨著疫苗問世並普及投放,全球疫情很可能在2021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隨後世界經濟可能於下半年走向整體性復甦。在經濟復甦和基數效應的雙重影響下,中國經濟在2021年一季度可能呈現較高增速,甚至超過兩位數,二季度後會逐步放緩。
  • 中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全球第三 上海年均增速超過20%
    在後疫情時代,數字公民和隱私計算的研究和應用有待進一步推進。 美國新加坡中國名列前三甲 報告數據顯示,美國連續四年位居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榜首,保持絕對優勢的關鍵在於美國在數字產業競爭力、數字創新競爭力、數字設施競爭力以及數字治理競爭力四項上的均衡得分。
  • 發改委: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潛在需求較大
    國家發展改革委於今日上午10點在中配樓三層大會議室召開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汽車產業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據統計,10月份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0.1%和11.7%,延續了7、8、9月同比下降態勢。
  • 中國經濟讓世界看好 2018年又將給世界帶來什麼?
    黨的十九大召開,明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中國經濟讓世界看好(國際論道)   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增長6.9%。
  • 2020年中國經濟預計增長2%左右,那GDP會是多少呢?
    最近兩周,大量經濟機構和經濟學家對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做了相關預測,整體來看基本都認為「2020年中國GDP將增長2%左右」。比如,世界銀行在其1月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就認為:咱們中國經濟將增長2%。
  • 我國上半年經濟增速6.3%!國家統計局用了5個形容詞
    我國上半年經濟增速6.3%!國家統計局用了5個形容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15日 11:48 A-A+   記者:上半年經濟增速回落了,三季度增速會不會繼續下探?今年完成全年6%-6.5%的目標增速有沒有壓力,有沒有困難?  毛盛勇:上半年國民經濟實現了6.3%的增長速度,應該說還是不錯的。
  • 國是訪問|上合組織秘書長:中國第二次拯救了世界經濟
    諾羅夫:關於這個問題的實質,我想請大家注意習近平主席2020年11月10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他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正在推動形成以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為特徵的新發展格局,以達到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水平。
  • 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數1.3萬 增速跑輸平均意味著什麼?
    來源:新浪財經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數1.3萬 增速跑輸平均意味著什麼?文|8號樓工作室 李詩韻7月16日消息,今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二季度GDP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
  • 伍超明解讀2020經濟數據:消費恢復整體偏慢 房地產市場表現亮眼
    周一早間,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系列四季度以及全年經濟數據。2020年中國GDP突破100萬億元初步核算,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突破10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
  • 浙江「天選之子」,經濟增速超杭州,未來將「揚眉吐氣」
    旅行現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陶冶情操的選擇,當我們踏上遠方列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旅行不是為了遠方去遠方,而是享受旅行途中那種經歷,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風景,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意義,當你經歷了一段旅行人生也就會增添了一筆閱歷,生命從而更加精彩豐富。
  • 中金公司最新十大預測: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速有望回升至9%
    原標題:中金公司最新十大預測:2021年中國實際GDP增速有望回升至9%   中金公司3月23日發布最新中國宏觀專題報告,該報告對中國2020年GDP增速、2021
  • 中信證券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再展宏圖
    1)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8.9%,似乎「過高」的增速主要是由於2020年較低基數所致,如果將2020-2021年平均起來看,兩年的幾何平均增速約為5.4%,基本符合中國當前的潛在增長水平,也比較好地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2)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消費和製造業投資。
  • 6.7%增速達標「穩增長」無近憂存遠慮
    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1~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增速比1~5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0.9%,增速比1~5月加快0.9個百分點;同期,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1%。不過自5月開始,這類投資增速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這也成為這份經濟「半年報」中透露出的潛在「穩增長」壓力。
  • 吳曉求: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七大關鍵因素
    我認為,實現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七大關鍵因素在於:下調增速目標、推動結構轉型、推動市場化改革、保證政策的協調性和適應性、推動創新、擴大開放和提高勞動力素質。第一,增速目標下調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一大要素。中國現在要從原來的高速增長走向持續穩定增長,過去我們總是追求高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