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望海樓肇建,時為天津鹽商及集資修建的3層樓閣,曾為皇帝行宮。清高宗弘曆御題「海河樓」匾額。
1865年望海樓教堂內部照片(傅磊 提供)
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法國天主教神父衛儒梅通過法國駐天津領事與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交涉,獲得天津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樓舊址及其西側崇禧觀15畝土地。最初幾年,他只能隱蔽在東門附近的深宅大院中,開辦仁慈堂養病院。
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法國神父謝福音來到天津傳教,他於1869年5月16日拆毀了崇禧觀舊址,於當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聖母得勝堂」,俗稱望海樓天主堂,建築風格採用哥德式。謝福音給這座教堂取名為「聖母勝利之後堂」,並將此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鐘樓正面的大理石上。法國駐天津領事館則搬進了東面的望海樓行宮遺址。
上色望海樓教堂明信片
清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6月21日,因懷疑教會殘害嬰兒「做藥」。望海樓教堂被憤怒的天津群眾燒毀,成為當時著名的「火燒望海樓」事件。10名修女、2名神父、以及法國領事館人員,5名法、俄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在這起事件中被殺死。此外,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仁慈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在這次事件中被焚毀。史稱「天津教案」。之後,在法國公使的壓力下,清政府賠款40萬兩白銀,並處死16人。
第一次望海樓被毀後的照片(傅磊 提供)
清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望海樓天主堂用清政府賠款在廢墟原址重建,增建了角樓(見下圖)。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義和團在天津興起,望海樓天主堂再次被義和團燒毀(見下圖)。
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望海樓天主堂利用庚子賠款第三次重建落成,建築仍然依照原樣。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天主教天津教區成立,主教座堂最初就設在望海樓天主堂。之後主教座堂遷至1916年建成的西開教堂。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時,望海樓天主堂受嚴重破壞。
198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將望海樓天主堂重新修復。
1988年,望海樓天主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底,望海樓天主堂終於申請到文物修繕資金,進行大規模修繕,工期半年,現已重新開放。
讓我們來「參觀」一些整修前的照片:
祭臺附近的樣子
望海樓教堂的「頂梁柱」,大多出現病害和沉降,給修繕增加了難題。
千瘡百孔的牆壁
通向鐘樓的陡峭木梯
木雕裝飾依然完好
(新照片提供 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