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村的中心院落。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進入上海市黃浦區江陰路72號順天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綠意盎然的院落花園。花草葳蕤、環境整潔、晾曬的衣服在空中微微搖晃……在高樓林立的上海市中心,這個生活氣息濃厚的院落別是一番景致。
石庫門建築仍然修復保留。順天村毗鄰上海地標性建築明天廣場,它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是一個優美雅致的花園洋房。不過,隨著歲月變遷、住民增加,近年來,順天村居民面臨房屋設施陳舊老化、空間擁擠、樓梯陡峭、如廁洗澡不便等種種問題。回憶起這一歷史時期時,社區居民說道,「這裡過去是一個大雜院,不是非常美的花園,太髒亂差了。」針對上述問題,自2019年起,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通過居民座談、現場勘察及交流、方案徵詢等方式,結合這裡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相關訴求,對順天村實施綜合性改造,並將重點放在公共部位更新和「適老化」改造上。自此,百年老洋房又煥發出了新的光芒。
如今,原本堆滿雜物的院落中央被清理乾淨,由居民種植上花花草草,成為了一個小型花園。天台上也裝置了太陽能板提供電力,樓道的燈便是利用太陽能發電。天色將晚時,整個樓道都會亮起來。
「對於老年人而言,樓道的採光非常重要,本來在樓道裡面非常的暗,老年人上下樓梯十分危險,改造後問題就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順天村居委會幹部陳珊珊告訴記者,類似的適老化改造還有很多,為方便老人上下樓,樓道間還加裝了黃色的防滑扶手。
適老化改造:樓道加裝防滑扶手。「這塊區域,過去是怎麼樣,現在又是怎麼樣的?如何實現老百姓的一種自我的參與?怎麼樣來真正地體現我們的家園,讓居民們自己建自己管?」 陳珊珊表示,在舊區改造的過程中,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經歷「微更新」,老洋房提升了「硬實力」。而在生活環境改善後,居民臉上的笑臉多了,彼此間的交流也變得密切。
公共露臺上的植物大多是居民們自己種的,在花花草草的掩映下,頂樓天台變成了空中花園。天氣好的時候,居民會在這裡搭張桌子,吃吃東西,聊聊天;有時他們也會在樓下包餃子、餛飩,感受鄰裡的和諧。用順天村居民自己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
而此前一直困擾著順天村的合用衛生間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二十多戶人家合用的衛生間,衛生清潔誰來管?牆上的一張衛生值日表給出了答案。
順天村居民區《居民公約》。記者看到,居民們自己擬定了一份合用衛生間使用公約,約定每戶人家一周輪值班一次。不僅值班計劃被安排得井井有條,每周打掃完之後,他們還會拍張照片在微信群裡面打卡,展示值班工作的實效。老房子硬體的改善,同時促進了居民的居住意願。在公共空間改造完成之後,至少三戶人家主動著手裝修自己的房屋,還有本已搬離的人家提出想回來住。
原本汙水橫流的小道現在變成了塗鴉藝術空間。除了順天村外,江陰路周邊區域也進行了整體的優化升級,比如,順天村隔壁的中國郵政營業部進行外立面塗裝,已被市民稱為上海「最美郵局」。原先汙水橫流、堆放雜物的狹窄小道也被清理乾淨,兩側牆面上增加了藝術塗鴉,甚至成為新人拍照的打卡地……值得一提的是,江陰路和重慶北路沿街立面本來的面貌被復原,昔日城市風景得以重現。上海,一座洋溢著創新、進取氛圍的現代化都市,在向前邁進的同時,沒有遺忘自己的過去。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的順天村,正是上海舊區改造的典型案例。
在居民的自主管理和街道的傾情相助下,「微更新」「微改造」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如今,類似的「微更新」改造正在南京東路街道,乃至整個上海不斷上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