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三定律告訴我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加力的同時,也會受到相應的反作用力。而這個定律用在實際生活中,似乎也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環境對人產生影響的同時,人的活動也在漸漸反映和影響著身邊的環境。
譬如久居一地,其山光水色、人情風貌、歷史文化、風物產出,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構築著我們的骨血,塑造著我們的個性,影響著我們的抉擇。同時,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此地也逐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特色。而對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珠寶設計師來說,選擇一處稱心如意的久居之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做好創作的重要條件。
潛滋暗長的「受力」過程
蘇州,古稱吳、姑蘇或平江府,地處江蘇省東南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自古便是文人墨客雲集的鐘靈毓秀之地,是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2019年,是珠寶設計師李世龍來到蘇州的第13個年頭。自2006年考入蘇州工藝美術學院起,他便和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裡學習、工作、立業、成家,並於2013年,創立了餘味首飾設計工作室。在他的生活和珠寶設計事業中,蘇州這座城市帶來的影響力誠然有跡可循。
很多人認為蘇州是個節奏「不緊不慢」的城市,對李世龍來說也不例外。在他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天上班都會途經老城的街巷和一條小河。沿著河邊走,能看到很多臨水而居的「枕水人家」。水邊有老太太在洗菜、做飯、洗衣、晾衣,從容不迫而富有生活氣息,令匆匆忙忙趕去上班的焦灼心情也變得熨帖起來。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慢慢融進心裡,讓人覺得自己今後的生活方式也就應該這樣從容、緩慢。李世龍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夠真正去感受到生活。」
有感而發,他設計了一套以蝸牛為主要形象的作品,取名為《慢吞吞》,希望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發出來自珠寶設計師的「慢生活」的聲音——蝸牛也許爬得慢,但是堅持不懈地慢慢爬,也總會到達目的地。一生太短,不夠看盡世間風景;但一生又很長,沿途錯過的美好多得來不及細數。何妨放慢腳步,去細細體味一番?
這誠然是個追求高速、高效、高流量的時代,但李世龍卻一直在這偌大城市中尋覓著一個個平靜、舒適的角落,能讓自己沉下來,去觀察平日裡不易覺察的細節,因為對於珠寶設計行業來說,一味求「快」是做不出好作品的。
幸而生活在蘇州這樣一座城市,除了物阜民豐、水色秀麗之外,還有數百座風格各異的大小園林可以賞玩。亭臺樓閣、遊廊花窗、草木奇石、遊魚棲鳥,遊走於其間,不僅能使心情開闊疏朗,更能從中提取出無盡的創作元素。
李世龍愛逛園林,最愛去的是藝圃。不同於拙政園、獅子林等著名園林的人聲鼎沸,藝圃更加安靜,獨有一種小巧、自在的別致風韻。在這裡,可以賞花窗、觀奇石,更可以喝茶、聊天、嗑瓜子,享受美麗的園林景致和愜意生活。也正是在園林的啟發下,李世龍以太湖石為主題創作出了作品《蛇影》。
《蛇影》
材質:和田碧玉、18K金、鑽石
碧玉手工雕刻成太湖石的形狀,工藝細緻,拋光到每個石孔,蛇的身軀穿梭其中,與石頭融為一體。李世龍認為,蛇的身姿最能體現出女性身上的柔美感,而石頭卻給人以粗糙、硬朗的感覺。二者結合、相互融合,則代表著陰陽結合,富有矛盾感和衝突感,但是在造型上又達到了和諧一致。材質上,玉和金的融合也恰到好處,起到相輔相成之效果。作品整體玉質溫潤,造型完整大氣,一氣呵成。完成後,他為這件鐘愛的作品寫下了這樣一行字:「太湖石下,月影珊珊,靈蛇潛入,吸風飲露」。渾然一派月夜庭院的清幽氣象。
在李世龍的設計中,取材於園林的作品還有很多,例如借鑑花窗圖樣創作的作品《南窗》等。李世龍說,蘇州對自己的影響,發生在很細小的地方,潛滋暗長,甚至有時候自己都說不清、道不明。但這種影響力又切切實實地存在著,以至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南窗》
材質:翡翠、18K金、鑽石
不期而至的「施力」行為
對李世龍來說,創作風格的形成完全是一個「不期而至」的過程。
十年前做設計的時候,朋友對他說:「你要定一個主題、風格和方向,作為以後首飾設計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固定你的客戶群。」當時的李世龍聽後一度感到迷茫,自己喜歡的風格和應該著力的方向仿佛還是個謎,不可捉摸。
十年後的今天,他漸漸解開了這個謎團:「我覺得風格是我在學習和歷練的過程中自然而形成的一個東西。」現階段,李世龍的珠寶設計作品的個人風格主要傾向於對自然事物進行輕鬆、趣味的解讀和表達,而在表達形式上,則更強調時代感和古典元素的結合。換言之,經過多年摸索,他已經開始用自己的視角和方式,對所處環境進行解構和重建。例如他創作的一系列蜻蜓作品。
最初選擇蜻蜓作為創作主題,是源於對「文人氣質」的理解與崇敬:蘇州歷來是人才輩出的江南名城。誕生了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範仲淹,明代著名書畫才子唐寅、文徵明、祝允明,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等赫赫有名的人物。而這些文人大家的氣質、風骨,在蘇州的建築遺存、石碑殘卷間,綿延不絕地靜靜地展現和流傳著。洞悉到這一點的李世龍認為,借輕靈、纖細、捕食蚊蟲的蜻蜓表現文人氣質,是非常恰切的。相傳舊時的官員也常佩戴翡翠蜻蜓,寓意「為官清廉、為民除害、青雲直上」
但是在李世龍的作品中,並沒有大面積使用傳統翡翠雕刻手法,而是藉助鑲嵌和帶有幾何感的線條來表現蜻蜓的形象。例如將蜻蜓的尾部或翅膀等部分做適當的扭曲化、抽象化的處理,使其線條簡潔,但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和留給觀者的想像空間則更加豐富。他說,自己不太喜歡非常寫實和具象的東西,反而更多地希望進行一些傳統元素和現代表達的碰撞。
在這小小的衝突之間,趣味性和回味感得到了實現。而《蜻蜓》系列作品的意涵,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延伸——它所反映的,不僅僅是文人的氣質和風骨,更是蘇州這座城市的內在特質。
在力的平衡中,品城市「餘味」
「蘇州它不僅僅是大家所認為的一個千年古城,或是一個只有古橋、古塔的很老氣橫秋的城市」,李世龍說道。
誠然,蘇州的內在特質,不是「悠閒、緩慢的生活狀態」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可以概括的,它同時也是一個經濟水平發達的現代化大都市。在老城區的另一邊,是一個高樓林立、工業健全、高速發展的蘇州。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1月公布的數據,2018年,蘇州以18,597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躋身全國城市GDP經濟總量第7位。而排在它之前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和天津。從經濟體量上來看,蘇州是一個發展潛力幾乎比肩超一線城市的非省會、非直轄市城市。
可以說選擇在這裡開展珠寶設計工作,既能夠享有良好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又可以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如果說人生的抉擇是註定顧此失彼的天平,一端是生活、一端是事業,那麼選擇蘇州,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求得相對的平衡與穩定。
同時,這種悠久傳統與現代化密切連接、齊頭並進的城市氛圍,也給李世龍的珠寶作品增添了許多耐人尋味的風韻,創造出「傳統題材、全新表達」的獨特風格。
而說到「耐人尋味的風韻」,這也是李世龍在創作中追求的目標與方向。無怪乎他會給自己的珠寶首飾設計工作室取名為「餘味」,意在「恬適有餘,餘味無窮」。而所謂「餘味」,通常就是由反差、衝突、朦朧或欲言又止造就出的藝術張力。李世龍說,在眾多珠寶材料中,他更偏愛翡翠,因為它的碧綠充滿變化,使人難以一眼看透,回想起來還覺得可以細細品咂,可謂「餘味無窮」。
餘味無窮,大概也是他喜歡蘇州的原因吧:「對我來講,蘇州好像是一個姑娘一樣,她可以很溫婉,可以很柔美,可以很浪漫,但是她又可以很活力四射,很有都市的感覺。」
在十三年的相互陪伴中,李世龍成長為愈發成熟的珠寶首飾設計師,蘇州這位「姑娘」也日益展現出更加動人的面貌。下一個十三,李世龍和他的餘味工作室,同蘇州的緣分還將繼續,又會帶來怎樣的「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果呢?行文至此,也許我們該說一句:餘味無窮,未完待續。
李世龍
獨立首飾設計師,畢業於蘇州工藝美院。2013年創立個人首飾品牌,之前服務於周大福近六年,主要職責是接受國內華東區域的企業及個人定製。在從事七年的珠寶設計工作後,轉型成立個人首飾工作室。擅長從身邊平凡而常見的事物中汲取靈感,用自己的小趣味方式表達,讓人們從設計中尋找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