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某平臺收到一條「發文與認證領域不相關」通知,這引起了我的思索「何為心理學領域?」,今天便放飛思路理一理。。。
在我的第一意識中,心理學領域並不是在發文主題中寫上「心理學」三個字便是心理學的領域,也並不需要寫上這三個字來表明心理學領域,不寫「心理學」三個字也一樣是心理學領域。
在曾經的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裡面對於心理學的定義是「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中間科學或叫邊緣學科」。
在我們常見的定義裡面,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哲學,生物學,醫學,神經科學,宗教學等等都與心理學有密切的相關的關係。他們或是心理學的基礎或是心理學的升華抑或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心理學的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改善行為,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心理學三個字才斷定是其心理學,這是形而上的形式主義,其內核並沒有被抓住,心理學實際上是一種靈魂性的總結性的東西。
心理學的領域可以稱之為這,也可以稱之為那,這只不過是人的一個定義罷了。
心理學的領域其實很寬泛,心理學是以生理基礎而進行的人的表面的一些行為的概括精神信仰也是心理學的一種升華的部分。
偉大的毛主席曾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思政關係的問題,一個心理知行的問題。因為人本身是一個心理的核心問題,它是心理發生發展的一個主體。
王陽明先生曾經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先生曾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這其實不是對客觀的物質世界進行的攻擊,而是一種對於我們人內心活動的一種高度的概括。在我們的心之外有物理世界的存在,但是脫離我們內心的物理世界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這一種無意,只是對於我們人類本身而言,但對於其他的高智生命來說可能是具有意義的。物質的世界是心理世界的基礎,是心理世界的基石,但我們也要同時看到,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換一種說法便是脫離人本身存在的物質世界是沒有意義的,與人本身相關的物質世界即現實是有意義的,人本身與物質世界是通過心理的各種活動進行連接。知、情、意是人心理的過程,行是人心理意識過程的結果,人格能力是心理外在的表象,需求是基於生物基礎和心理活動的動機。
我認為:自然科學是心理學的基礎,社會科學是心理學的表象,心理學是其二者的交叉並不是一門邊緣學科。心理是一種過程,科學是一種認知的結果,行為時一種認知的升華。有基礎研究的可以稱之為科學心理學,脫離基礎的臆測稱之為玄學。
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名、主題只是便於人認知世界的一種具象化、物化。
烏合之眾是大眾心理的一部分,社會現象是社會心理學的一部分,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在生活之中無處不在········
譬如你買房時別人問你,你到底是怎麼一個想法,這實際上是在探究你的心理活動,又比如當別人安排你一個工作,你有意見的時候,別人問你想怎麼弄,想怎麼辦,這也是在探究你的一個心理活動,你的想法。
當別人理解你的心理活動之後便會有相應的行為出現,社會的發展也是這樣,在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中發展。
總的來說人是心理的主體,行是心理的載體,現象是心理的客體,物質是心理的基石。任何的定義都是有適用條件的,這主要在於人的主觀認識,脫離主觀世界的物質世界對於人本身是毫無意義的,但人對於外界的探索具有意義,這也是心理的知行合一。
故社會萬象皆在心理領域之中。
本人將致力於將心理學應用於生活,以通俗易懂的話語,溫暖他人,照亮自己,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和我一塊兒進行學習交流進步。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需要轉發,請標註原創作者出處。
(文中引用部分都已標註,其它部分原創首發某條<創作垂不垂直,何為心理學領域>,創作不易,轉載請標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