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去裝修。
有人說:結婚後一共哭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婚禮現場喜極而泣,還有一次,是在裝修工地流下的心酸淚。
裝修到底有多可怕?我身邊經歷過裝修的朋友,提起這段經歷都只用「往事不堪回首」來形容。
網絡上也經常能看到,無數網友瘋狂吐槽自己裝修期間遇到的糟心事,無時無刻不在跟施工隊、裝修公司鬥智鬥勇,一不小心就被偷工減料。
更可怕的是,裝修時你會發現,錢!永!遠!不!夠!
盲目跟風裝裝裝買買買、因為品牌效應東西買貴了…花了無數冤枉錢,裝修預算超了不止一點半點。
作為一位裝修過幾套(別人的)房的裝修小(受)達(害)人(者),我可以說是把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
踩過的坑不能白踩,於是今天我決定來給你們分享一下,我從中總結出的7大「花錢深坑」。
正在裝修還有將要裝修的朋友,趕緊記下、速速避坑!
坑錢點:套餐裡的電器、水龍頭、水槽、拉籃等配件
很多商家的定製櫥櫃套餐裡,都會打包帶上電器水龍頭之類的,但講真商家打包賣的這些,不說全部吧,絕大部分價格都會偏高,質量還不能保證。
而我們自己另外買,完全能以更低的價格選到更優質的產品。
定製櫥櫃還有一個坑是五金配件。下單前一定要問清楚鉸鏈、滑軌、拉手、拉籃等的價格和規格。有些商家不會把它們在套餐裡標出來,結果裝的時候處處要加錢。
像拉籃等大五金件,我們同樣可以自己另外買,我一朋友直接向設計師問好尺寸,在淘寶上買的拉籃和轉角籃,省下了好幾千。
坑錢點:隔板、抽屜
我很推崇定製衣櫃,但要注意一點:千萬不要打太多隔板。
我爸媽房間的衣櫃就是從上到下打了一堆隔板,結果結算時板材費比預估的多了三分之一。
最慘的是,用久了還發現隔板其實一點也不實用!不如抽屜能裝,用來收納衣服又容易亂,最後還是買了幾個收納盒把隔板都改造成了抽屜。
隔板格裡衣服的只能疊平摞高,取出中間的衣服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定製衣櫃我是建議少打隔板,甚至抽屜也可以儘量減少,用抽屜型收納盒來代替。
靈活度高,可任意移動組合,換季時只需要更換收納盒位置就可以了,十分方便。
雞肋理由:不實用、難清理
榻榻米絕對是近幾年家裝屆的網紅,既能收納顏值又高,被稱為小戶型救星。但講真榻榻米的儲物功能,蠻雞肋的,物品拿取十分不方便。
@張大白:沒有沙發舒服,沒有書桌方便,喝個茶洗個茶具還要搬上搬下。拿個儲藏櫃的東西還要把墊子都撤掉,拎起板子很沉。如果放著茶杯什麼的更要小心。
如果當床用的話,床墊那這麼重,真的還會經常拿儲物的東西嗎。怎麼拿?
而且榻榻米的清潔保養也是個難題,需要定期晾曬防蟲防黴,日常要擦拭吸塵保持乾燥衛生,對於我這種懶人來說真的太麻煩了。
避坑點:一線品牌價格虛高、人工費
現在去買瓷磚,主要就三個選擇:一線大品牌、二三線品牌還有雜牌。雜牌磚我是不建議買的,畢竟瓷磚質量很重要,出問題翻修太麻煩了。
至於一線品牌的瓷磚,講真,跟二三線品牌的價格差距,不大對得起它們的質量差距。
二三線瓷磚品牌,像金意陶、中盛、羅馬利奧等,產品質量接近一線品牌,款式也多,重要的是價格便宜一大截,絕對是性價比之選。
貼瓷磚的人工費我們也需要多注意,有時候師傅報價報的只是貼磚的價格,但實際上還會有牆面拉毛、倒角費等,事先不問清楚結算時很容易出問題。
坑錢點:窗簾輔料
定製窗簾前很多人都會覺得就幾塊布而已,花不了多少錢,結果最後價格一出來被嚇了一跳,怎麼就快上萬了呢?!
其實問題很可能就出在窗簾輔料上,什麼花邊、鉛墜、掛鈎、軌道、軌道滑輪、扎帶……加起來分分鐘比窗簾貴幾倍。
我小姨家去年定製的窗簾,窗簾本身是¥1500+,但輔料足足花了4000塊。
窗簾輔料什麼的一定要提前問好價,再去網上對比一下,太貴的完全可以淘寶。
並且窗簾布料上也有一個隱形的坑,很多商家會默認窗簾的褶皺比例是1:2(也就是布料寬度=窗寬x2),但其實一般窗簾有1.5倍的褶皺就夠了,別小看這點,畢竟賺錢不易,能省一點是一點。
雞肋關鍵詞:易閒置、難清理
浴缸也是一位「中看不中用」的選手,多少人興衝衝地裝了浴缸,幻想自己將要過上每天邊泡澡邊喝紅酒的精緻生活,結果因為懶、沒時間等各種原因,讓浴缸淪為了雜物缸。
另外,浴缸清潔也是個大問題,各種水垢、汙漬,給衛生間打掃增加了不少難度。
所以如果你不是泡澡的十級愛好者,還是不要輕易裝浴缸為好。
坑錢點:零甲醛裝修/板材、除甲醛產品
每次一看到有裝修公司打著「零甲醛裝修」的噱頭,我都忍不住冷冷一笑。
實際上,只要裝修有用到板材,只要有用到膠水,就有一定有甲醛。
同理,也不要相信一些商家宣傳的無甲醛E0級板材,無論是國標還是歐標,其實都沒有E0這個標準。
除此之外,硅藻泥牆面、空氣淨化器去甲醛也是個智商稅。
除甲醛最有用的辦法,就是開窗通風。
實在要追求零甲醛,就只能捨棄一切實木、板材的家具和家裝還有布藝窗簾,換成瓷磚地面,金屬或塑料的桌子、柜子、椅子、百葉窗等。
裝修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們在裝修的時候也有花過什麼冤枉錢嗎?留言分享一下,讓其他朋友避避坑吧~
圖片:來源於微博、Instagram、YouTube、網絡等。
作者: 陳是以,文章首發於有品生活(ID:pinpinlife),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