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是個擁有一系列洞穴與寺廟的石灰巖山丘,位在距離馬來西亞吉隆坡北方13公裡的雪蘭莪州鵝嘜縣。其名「Batu」來自於山丘旁的巴都河,此外黑風洞也是當地的村名。黑風洞為印度外著名的印度教聖地之一,祭拜室建陀,並且是馬來西亞大寶森節慶典的重鎮。
黑風洞的石灰巖約形成於四億年前,早期部分洞穴被馬來西亞原住民用作住所。1860年代,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取得鳥糞來做肥料而開鑿黑風洞。不過黑風洞真正被世人所知則是直到1878年被殖民者和美籍生物學家威廉霍納迪紀錄才逐漸成名。
黑風洞會建造室建陀的寺廟起因為印度貿易商譚噓沙我披麗覺得黑風洞的主入口有著室建陀手持聖矛的形狀;在此之前,譚噓沙我披麗曾在吉隆坡興建了馬裡安曼興都廟。1890年譚噓沙我披麗在今天被稱為神廟洞(Temple Cave)的地方建造了室建陀的神像;1892年黑風洞開始於泰米爾歷泰月(約為公曆的一月底、二月初)舉辦大寶森節。通往神廟洞的木質階梯則是在1920年建造的,之後整修成目前看到的272級階梯。
宗教場所
黑風洞的寺廟群位於山丘海拔100米以上的地方,主要包含三個主洞,以及其他20多處較小的洞穴,總計整個石灰巖面積達255公頃;最大的被稱作神廟洞,其有著超過100米高的的天花板和裝飾華麗的印度教神龕,需要攀登272級的階梯才能到達該處。另外有兩個洞穴寺廟位於山腳,分別是洞窟藝術博物館和藝術畫廊洞穴,有許多印度教的神像和彩繪;此洞穴群於2008年重新以巖洞別墅的方式重新開幕。許多神龕是在述說室建陀獲得神矛並擊敗魔鬼蘇拉巴當的故事,此也是大寶森節的由來。
羅摩衍那洞(Ramayana Cave)位於最左側,其內壁畫和雕塑描述印度古代傳說中的英雄羅摩(Rama)國王的生平[參 9][參 4]。在通往該洞的路上,有尊50-英尺(15-米)高的哈奴曼神像;哈奴曼是羅摩的助手,為史詩中的神猴;另外還有祭拜祂的寺廟,2001年11月該廟首次開始舉辦祝聖儀式。
黑風洞的重點慶典為印度教社會一年一度的大寶森節;其不只是馬來西亞印度教徒參與,更有來自印度、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的印度教徒前來朝聖,使黑風洞成為世界性的印度教聖地。在大寶森節前,信徒得先經過48天左右的禁慾和齋戒儀式。在大寶森節的清晨,信徒會從吉隆坡馬裡安曼興都廟一路通往黑風洞,過程持續八小時;信徒會弔掛兩壺鮮奶的杆子前往祭拜室建陀,或是手持、肩負巨大並裝飾過的架子,該架子被稱作「卡瓦第」,為贖罪架或行動祭壇之意。
卡瓦第十一道木製或鐵製、裝飾華麗的拱門,其上有神像或神祇畫,有時會用孔雀羽毛和鮮果裝飾;此外信徒會將鐵架上的細杆、鐵鉤穿過皮膚、舌頭或是臉,以此做苦行以贖罪,以洗淨一年來的罪惡。有些較大型的卡瓦第重量達數十公斤,被稱作「Vel Kavadi」,只有男性可以背負。信徒會先在黑風洞旁的巴都河洗淨身體,之後沿途唱著聖歌前往黑風洞,信眾會從樓梯中央爬上,其餘非信眾則需由兩側扶手處爬上。到達神廟洞內後,由祭司向背負卡瓦第的信徒噴灑聖灰並取下穿刺在身上的鐵鉤;移除過程不會流血,信徒稱之為神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