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等作品,因其對儒學發展的巨大貢獻,被後世尊奉為「宗聖」。遍觀《論語》,涉及曾子的有17處,比子貢、子夏少,與子張差不多。但百度以後卻發現,曾子在各種典籍中留下的故事卻是最多的,而且流傳甚廣,是名副其實的「故事大王」。
故事一:齧指痛心 出自《二十四孝》
曾子,小的時候家境貧苦,經常進山打柴。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沒有辦法招待,希望曾子早點回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母子連心,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趕快返回家中,跪在母親身前詢問緣故。曾母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故事二:曾子烹彘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兒子就跟在後面吵著鬧著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回來給你殺豬煮肉吃。」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就看見曾子正要捉豬來殺。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我不過是和孩子開個玩笑,你怎麼還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還不能辨別真假,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如果我們今天欺騙孩子,就等於在教孩子騙人。而且今天你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就不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故事三:曾子避席 出自《孝經》
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蓆子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故事四:孔子託孤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當時孔子的兒子孔鯉已經身故,孔子臨終前將自己的孫子孔伋(子思)託付給曾子。曾子按照父喪的禮儀為孔子守孝三年。後來有將孔伋培養成才,就是後來的「述聖」。
除此以外,還有曾子換席、曾子不受賜、曾子再仕等故事,不再一一贅述。
曾子還為後世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三省吾身」「一以貫之」「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以文會友」等都是他的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