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四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2021-01-09 騰訊網

童年原是人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巴爾扎克

童年是美好的,又是令人絕望的。為什麼絕望?因為我們所有的潛意識,其實都是童年的反映。

榮格曾經說過:一個人窮盡一生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潛意識的產生,是大腦神經元細胞物理運動的結果,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地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所以,潛意識的形成是緩慢而持久的,影響則是深遠而逐漸的。

潛意識指的是從大腦神經元細胞初步發育開始,受到平衡引力波系統的作用力。其表現為孕婦一般在4個月後開始有胎動,這是胎兒產生潛意識後的行為反應。

而潛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來自於人的童年期,主要來自原生家庭和學校,這也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環境構成。

因為對教育發展起到了革新的作用。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被譽為「教育界的哥白尼「。

盧梭最出名的教育著作叫《愛彌兒》。書中藉由富家孤兒愛彌兒論述了教育的革新,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強調人性本善。

盧梭認為,人都是善良和自由的,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後天的破壞,於是需要把孩子帶回鄉村大自然,等到孩子身體強健,精神獨立之後才可以進入社會。

盧梭認為,教育的來源有三個方面,自然,環境和教育。

可是自然的教育不能被人所控制,而人的教育可以。所以,後面兩種教育必須和自然的教育結合起來。

也就是兒童的教育需要順應自然發展需求,從兒童的年齡特徵出發,不能強制兒童如同苦役般不斷讀書。

盧梭指出,教育要劃分為體育、感育、智育、德育和愛情。

兩歲以前的嬰兒需要進行體育教育。然後從2~12歲需要進行兒童教育,12~15歲需要有智育教育,15歲到二十歲需要有德育教育,而男女青年還需要有愛情教育。

教育需要尊重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器物把外界的東西塞進去。

智育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以及理性思考能力,不局限於學習知識;德育是提倡精神追求,而不是強調規矩;美育在於養成審美的能力,不僅僅是強調技術。

盧梭同時也反對用狹隘的功利主義去作為教育的核心要義,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

無獨有偶,英國教育家羅素也認可兒童在成人之前的內在價值。

他強調,教育應該是讓兒童能夠獨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別人教他們的方法思考。

社會本身是由優秀的男女所組成,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羅素反對用外部功利目的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教育只是使兒童為了成為未來的成人做準備。

就好像是成人之前不是人。美國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持同樣觀點,認為兒童在成長中有內在的精神推動。

另一位教育家杜威也認為,兒童期生活有本身的價值,不能作為人生中的一個未成熟的階段,或者說兒童期本身就有價值,不能說是成年的預備期。

童年其實是一個人成長性格養成的最重要的階段,也本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教育旨在給孩子一個最美好最幸福的童年,這也可以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

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很遺憾,在人類的歷史上,很少有以童年作為真正的人來看,甚至在文學著作,歷史記載中也很少以兒童作為敘事主體。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把兒童作為人來看,我們的觀點都是在表明,他們只是孩子,他們需要照顧,而我們就是需要負責人的那個人。

可是,兒童難道不應該自己學會承擔責任麼?我們永遠強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是我們有沒有真正思考,我們可不可以還給孩子一個屬於他們的童年。

我們只是強調未來很漫長,童年需要抓緊,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丟失了童年的快樂,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會不會因為這一部分的缺失,導致一生都在彌補童年收到的傷痛。

哈佛大學教授埃裡克森認為,人的一生有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即心理的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包括童年、青春期和成年階段。童年中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和學齡期。

1、嬰兒期(0~1.5歲):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人的概念,父母應該和孩子彼此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感會在孩子的人格中形成希望中的品質。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懷疑的衝突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爬走說等基本技能,也有了「意志」這一概念,可以做決定自己做什麼和不做什麼。而父母需要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兒童之後養成意志品質。

3、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主動的意識,所以如果成人在這個階段多給予嘲諷和指正,孩子就會喪失信心,缺乏對追求自我生活的意願。

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標「。埃裡克森認為兒童之所以會有勇氣去追尋目標,主要是因為父母給予寬鬆的環境使孩子不會因為害怕懲罰而恐懼,或者未實現目標而愧疚。

4、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個階段孩子由於開始在學校接受教育,於是孩子是否可以完成學習決定了孩子自信和自卑的產生。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埃裡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而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超出了孩子的努力範圍,孩子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最大主要是因為嬰兒離開母體後就進入了家庭。而人生的早期,孩子尚未獨立,於是需要依附家庭進行生活。

也就是說兒童時期的孩子不應應被我們區別對待,所有孩子的優良品質或是性格缺陷都在童年養成。

換言之,所謂的學霸或者神童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他們本身的能力可不可以被激發出來,這個條件一般是家庭給的。

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來的。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親和母親的影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盧梭認為,教育旨在讓人成為自然人,也就是遵循「自然的順序」進行教育,給孩子提供絕對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環境。因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那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會造成孩子自卑呢?

不順應童年規律,不把孩子在自然環境下按照原有的年齡特徵進行指導。

讓孩子不能成為孩子原有單純快樂的樣子,也就是磨滅孩子的天性,代替孩子成長。從原生家庭潛意識層面看,童年時期有過這四種經歷的人,骨子裡會相當自卑。

一、雙方地位不平等,父母不當孩子是「人「

這類父母往往在孩子面前以長輩自稱,會隨意貶低一個孩子,或者根據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進行鼓勵或者批判。

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不過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自己有權力進行幹涉,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無論是打還是罵,孩子就像自己的一個附庸品,沒有反駁說不的權利。

而這本質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戀心理,容易導致孩子抹殺自己的人格,刻意迎合併企圖成為父母口中的那類人,最終在期待中持續自卑、成年崩潰。

這種教育模式在東方文化中相當普遍,很多父母認為,只要嚴格要求孩子就能取得成功。其實嚴格要求是父母的一種強化行為,而一味的懲罰、批評而忽略孩子的良好表現,會導致孩子進一步否定自己,最終形成自卑心理。

二、對孩子只有命令沒有關愛,讓孩子從小缺乏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在前面我們可以看到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信任和不信任的覺知,而自卑產生於學齡期,也就是小學階段。

所以,父母需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因為從幼兒的自主意識形成開始,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深刻印象。

而兒童在性格形成時期的探索受阻,某些情緒就會停止在那一階段。比如,父母對孩子只有命令沒有關愛,很容易導致孩子從小缺愛,長大後則容易遇事緊張,沒有足夠的信心能夠解決問題,進入深度自卑狀態。

三、「以暴制暴「,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體罰實際上是一種在身體上的壓制,藉以顯示成人的強大和未成人的弱小。

體罰會讓孩子習慣服從或是變得反叛,長大後也變得軟弱或者暴力,因為在他的內心裡,這個世界要麼就是控制要麼就是被控制,沒有良性溝通和正確交往。

以暴制暴的家庭多會產生具有人格障礙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正確解決問題或者人際交往的方式,暴力在他們眼中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

而一旦暴力無法達成目標,他們則會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四、父母早期的教養方式與孩子本身的氣質不一致

著名心理學家託馬斯·切斯(Thomas Chess)在其著作《氣質三類型說》指出,孩子一共有三種氣質類型,分別是:

容易型

困難型

遲緩型

容易型的孩子兼容性很強,對不同的教養方式高度適應,日常的表現為既聽話又懂事;困難型孩子則不能接受父母大發脾氣,一旦父母發脾氣他們很容易陷入情緒低谷,甚至產生自卑情結,日常表現為低適應性;遲緩型的孩子適應性最差,幾乎不接受新鮮事物,日常表現為逃避、孤僻,需要父母更有耐心。

對於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父母需要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如果急躁型父母遇到了遲緩型孩子,孩子將無法適應,並逐步形成對抗心理,其本質是自卑心理的衍變。

這類孩子會覺得周圍的人和事都在和自己對抗,自己太弱小,於是自卑感強烈。

父母其實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什麼樣的泥土,就會培育出什麼樣的花朵。風吹日曬還是陽光雨露,拔苗助長還是順應自然。

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而根據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教育者應根據孩子的個性創造詩和孩子發展的環境和時機,讓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頓悟的藝術。

就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由上一輩傳授到下一輩。

包括知識內容的教授、生命內涵的理解、以及行為規範和社會文明文化,讓他們自由地生成,形成自由天性。

所以,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文明對人類靈魂進行本源的覺醒,而不是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導向和幹涉(除了基礎的能力、語言、記憶內容)。

真正的教育不是幫助所有人成為大師名家,而是讓所有孩子進行自我成長和頓悟。

所以,教育要有信仰,而教育的關鍵在於把新一代人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中,從而完成生命的內省和靈魂的啟迪,也就是從學習到思考,即常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絕不能只學習知識,還需要思考本源。阿基米德的「第一性原理「啟發了很多的科學家和知名人士,包括愛因斯坦和現在最火的馬斯克。

尋求事物的本質不僅僅研究一個事物,想要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必須從知識本身出發,而不是結果為導向。

真正的教育應先明白教育的價值,如果沒有信仰,教育充其量也即是教學而已。

即便兒童被灌輸了知識,學會了模仿,掌握了技能,依舊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個體,這也就是教育背離本身的意義。

為什麼有人後來可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的童年很美滿嗎?

不是。是因為在這些人的童年中,有著溫暖而又善良的人。我們來看看高爾基的「童年「以及魯迅的」童年「。

「每當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骯髒野蠻的生活,我就會想: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告訴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生活現實。要改變這種現實,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實。」

童年的高爾基,除了早逝的母親,只有外祖母喜歡他。外祖母和外祖父不一樣,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從來沒有打過他,甚至連罵也沒有,她會講故事給高爾基聽。

可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多次受到親人的侮辱,而她卻沒有任何的反抗。

高爾基內心很憤怒,他認為,女性應該得到應有的權力。

他的母親和外婆受到了男人的毆打卻只能默默忍受。

幼小的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情況,甚至有一次拿起刀準備殺死自己的繼父,只因為繼父用腿踢了母親的胸口。

身邊的人總是虐待自己的親人,這讓高爾基非常痛苦和絕望。

可是,高爾基不像大多數貧窮的俄羅斯人一樣,喜歡拿自己或別人的痛苦來找樂子,他認為這是一種羞恥。

高爾基的善良也體現在書中委婉的表達和殷切的期望。

他在《童年》中寫到,外祖父總是毆打外祖母,雖然他是一個惡毒的人,我卻對他仇視不起來,他也曾有美好的希望,而卻逐漸在社會的黑暗中迷失,他無法給家人表現愛,因為愛從來沒在他生活中出現過。

所以,高爾基的童年是幸福的,有著外祖母講的美麗童話,是工人們圍坐在一起聊天,也有母親對自己愛的眼神。高爾基在童年中感悟到的善和正義,最終幻化成語言的力量,並給予後人啟迪。

這就是頓悟的藝術,這就是教育的價值。我們所說的潛能或者能力開發,不是說教會他什麼,而是在當前環境下,給與他充分的自由,讓它本身的能力和思考水平被激發出來,從而產生智慧。

以文章深刻見長的大文豪魯迅,也有著善和愛的童年。因為遵循自然天性,童年時期的魯迅充滿想像力,而魯迅筆下的童年時光也是溫情滿滿。

從少年閏土,到百草園的美女蛇,我們再來看一下百草園的片段:多麼美好的童年!多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童年!

可是,人總要長大的,長大了就要接受書塾,接受老師的教育。別了,我的大黃蜂和叫天子!別了,我的覆盆子和何首烏們!別了,色彩繽紛的百草園!別了,生機盎然的百草園!

而在三味書屋的描寫也能看出,學校對於童年時期的魯迅有著多麼深刻的影響。在三味書屋中,魯迅沒有被並沒有所謂的封建教育制度綁架,童年的魯迅在這裡既學到了知識,又洋溢著童年的快樂。

從「黑油的竹門」到人聲鼎沸的課堂,處處都體現魯迅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思考。

三味書屋中私塾先生描寫得頗有趣,他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卻不作回答,臉上還有怒色。先生還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

魯迅筆下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對學生嚴中有愛。

前面我們提到,學校對兒童成長的作用。寬鬆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孩子更好的學習以及抵抗自卑。所以,私塾的魯迅很快樂很自在,成績也不錯。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對課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原來,童年時期的大文豪,娛樂和學習都很不錯。

正是有了輕鬆美好的童年,形成了魯迅獨立的人格和勇敢的性格,在以後成年之後依舊是十分勇敢,甚至自尊自愛,自強不息,成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鬥士。

可見,要想最大程度的讓孩子有著更好的教育,一定要有對教育的純粹和執著。而孩子的童年必須真的是童年。

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學校,都需要在孩子的成長中以孩子本身的個性出發,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這種對教育本身的熱情,可以給孩子更多發展的可能,也有更多成才的可能。人才不是教出來的。

試想,如果高爾基沒有那個溫良的外祖母,魯迅遇不到那個即嚴厲又溫暖的私塾先生,他們後來還會對這個社會以客觀公正角度去思考並且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嗎?

當然不會。所以,我們需要對教育充滿信仰。

精緻的利己主義盛行:沒有理想、沒有靈魂

當教育的信仰開始動搖時,人們就會有意識地尋求教育的目的,於是產生了各種教育的形式,而這也就是問題的開始。教師強調人為的方法樹立權威,讓學生進行盲從。而學生在各種競爭考試中逐漸疲憊,在比較中也愈發虛榮。

隨著精緻的利己主義盛行,再也沒有人去關心某某某有沒有理想,有沒有靈魂。大多數成功,也只是物質化的成功。

教育是一輩子的,可是大多數人的童年已經過去。而原生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也在多數人以後的人生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生家庭對子女最大的影響:自卑

無論是缺愛導致的討好型人格,還是溺愛導致的表演型人格,都是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傷害。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自卑。由於自卑,很多人無法真正表達自己,並且實現自我價值,而這種童年的陰影又是致命的。

排斥療法

所以如何克服自卑,建立自信,讓自己在成人的世界活得更好,更主動?這裡介紹一個方法——排斥療法。

排斥療法是一種自我幫助的活動,參與者通過被多次拒絕來減輕他們的焦慮。這其實是一種洪水的概念,也就是說患者反覆暴露於一種導致焦慮和痛苦的刺激下。

而重複暴露會使病人對刺激物逐漸失去敏感性。常見的排斥是30天挑戰。在挑戰中,在整整三十天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每天至少被拒絕一次。人們需要去不斷尋求會導致失敗回饋的幫助以此感受失敗。

深受原生家庭之害的孩子一輩子無法忘卻童年的悲傷

自卑可以通過訓練而改正,但是深受原生家庭之害的孩子可能一輩子無法忘卻童年的悲傷。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自我,其實這個自我童年時期已初見雛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一切可以重來。

在童年時期的我們可以更加認真地對待,更多平等地交流,更被尊重,我們會不會有更健全的人格或者說更少的性格缺陷。當然過去了就過去了,我們也不能永遠活在過去的陰影裡走不出來。

但是我們也會有孩子,我們也會有下一代。那麼我們要不要思考一下,如何教育我們的兒女,讓他們不再飽受原生家庭之痛?

- The End -

作者 | Bear

編輯 | 冷月楓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

[2]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潛意識:童年時期有過這三種經歷的人,骨子裡相當自卑
    而潛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來自於人的童年期,主要來自原生家庭和學校,這也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環境構成。  我們只是強調未來很漫長,童年需要抓緊,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丟失了童年的快樂,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會不會因為這一部分的缺失,導致一生都在彌補童年受到的傷痛。
  • 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歷會造成多大危害?
    童年時期的創傷性經歷會對大腦的發育產生負面的影響。事實上,兒童遭受虐待的事件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常見。據統計,2015年到2016年間澳大利亞兒童受到虐待的事件超過了45000,其中包括生理虐待,性虐待,無視以及失去父母親或監護人的關愛等等。
  • 心理學:童年受過創傷之人,大多有這3個「特徵」,藏不住的!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對於那些經歷過灰暗往事的人來說,童年對於他而言,簡直是一場噩夢,在這場夢中,那個弱小的自己受足了傷害,這類人在成年以後,以為能夠擺脫過去的陰影,迎來新生,但是一些經歷卻仿佛刻在骨頭裡,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 心理學:經常做這四件事,會讓一個人形成猥瑣的氣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氣質早在古希臘時期的四根說中,就已經被提及,希波克拉底把四根說進一步發展為四液說。他在《論人類的自然性》中寫道:「人的身體內部有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所謂人的自然性就是指這些東西,而且人就是靠這些東西而感到痛苦或保持健康的。」
  • 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2019年11月,美國疾控中心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童年創傷在人的一生中造成了嚴重的健康影響。該報告使用了來自美國25個州超過14.4萬名成年人的調查數據,發現約60%的美國人在童年時期至少經歷過一次童年創傷。15.6%的人經歷過4種或4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童年創傷。
  • 心理學:你的一生,其實只是6歲以前經歷的強迫性重複,早已註定
    從個體發展軌跡來看,你的人生,其實只是6歲以前經歷的強迫性重複,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發展心理學觀點認為,人類6歲階段人格塑造基本完成,具有完備的記憶承載能力,包括對於一些糟糕、痛苦的經歷。 如果童年時期的原生家庭都是痛苦的經歷,那麼童年時期的陰影會伴隨長大後的生活,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擺脫。
  • 你後半生的所有行為,都是童年下載到大腦裡的潛意識
    ,我若掙脫了,她會用給好東西吃騙我過去,然後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擰我的嘴,我痛得大哭,越哭打的越厲害,只到你流著淚不支聲,才停手,那是一種怎麼樣的感覺。2父親超級嚴厲、暴虐,對外人比對自己好,從我們落地,到他老人家去世,從沒聽到過他的讚揚,自小發奮讀書,想學出個樣來,得到父親的表揚,但事與願違,得了抑鬱症不被家人理解,自己內心痛苦,所以在外面,從不和別人爭什麼,因為奶奶和父親的嚴厲,媽媽是我唯一依靠,我將我的一切心事和媽媽訴說,媽媽是我心靈最溫暖的港灣。
  • 心理學:你的命運,在童年早期可能就被註定了,你對此一無所知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關係,同時也能活出自己。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14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很多人的人生,其實都在上演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就是:重複製造、重複體驗。製造童年的喜怒哀樂,體驗童年的情緒、情感。沒有一種傷痛,是只體驗一次的,小時候受過的傷,長大了還會經歷。2、潛意識裡面儲存著我們從原生家庭習得的經驗,這些經驗就來自於我們的童年時期,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它,我們就會被它們所牽制,它們就會指引我們人生,成為我們的命運。
  • 心理學:骨子裡冷漠、薄情的人,為何更容易做到斷舍離?
    比如說張愛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她幾歲時父母就離婚,又續娶了繼母,然而父親以及繼母對她並不友善,所以童年和少女時代都過得很委屈。 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心靈創傷時,就很容易掩藏內心真實的想法,同時也容易對人很冷淡,尤其是對親人很冷淡,最後幻化為骨子裡的冷漠,甚至冷漠的因子在骨子裡會一生揮之不去,而薄情、冷漠之人大都有這疏離感、冷血、更容易斷舍離三個特點: 與親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感 人是高級的動物,所以感情也最細膩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淡」,低層次的人才會有自卑情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整天自以為是,到處吹噓自己、口若懸河的人,不管是在飯局上還是初次見面,這種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混得好,甚至還誇大事實,期待別人對自己投來的羨慕目光。 這正印證了層次越高的人,反而越「冷淡」的現象。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心理學的觀點為我們呈現了以下一些角度。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上)
    那麼,一切都是童年創傷的錯嗎?童年的創傷,會影響整個人生嗎?童年獲得了足夠的愛,以後的人生就會同樣去愛別人和得到別人的愛;那童年遭受了虐待,進入社會之後會延續這種虐待嗎?當這個個體性格比較膽小而內向,如果在童年時遭遇創傷和虐待,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對自我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對外界採取高度的戒備心態;(創傷)長期壓抑在潛意識裡,將會嚴重影響他今後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
  • 4種跡象,代表你有還未療愈的童年創傷,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蕭伯納在《父母與孩子》裡寫了這麼一句話。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複」,它指的是一個人會不斷的去重複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體驗,實際上是源自於潛意識裡想要「改寫過去」的需求。
  • 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長大後都怎麼了?
    幸運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輩子去治癒童年。在精神分析的理論裡,有一個觀點叫作【客體關係理論】,這裡面的關係,就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童年,並且塑造這個人。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很多人的性格乃至人格都是在這個時候經過培養而得來。
  • 心理學:做夢就是潛意識的投影?心理學教你怎麼解夢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常常做了一個夢,但是卻不明白它是什麼意思,於是就開始去網上搜索一些解夢來解答心中的疑惑。夢是怎樣形成的做夢是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的,前面說到夢都是人們心中潛意識的投射。這就像青春時期,你有一個暗戀的對象,平日在學校裡經常看到他,跟朋友經常討論他,那麼你就很有很大的概率會在做夢的時候夢到他。又例如你是一個母親,但是由於你白天要上班,可是你很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過得怎麼樣,那麼你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有可能夢到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在弗洛伊德理論之中,把人類個體的意識分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領域。
  • 潛意識裡想要的與童年有關嗎?
    所有的結果,都是你自己吸引來的,都是你潛意識裡想要的,都與童年有關。一歲之前若被接納、包容和連結,長大後就會有一個很強的心想事成的能力。二歲之前若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和認同,長達後就渴望從男人(女人)那裡得到,才完整。是索取!
  • 心理學:有嚴重「人格障礙」之人,往往和他童年遭遇有關!
    導語:有一種人,他們存在著嚴重的人格障礙,在交流的時候他們不敢直視你的眼神,躲躲閃閃,記仇又小氣,很多時候,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嚴重挫敗他們的自尊心,這種人平時看著老老實實,而一旦被激怒,就會對你大打出手,甚至以命相搏,這一類人其實存在著嚴重的障礙,這種障礙阻礙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這也不是心理諮詢研究的範疇。不管我們學習哪一門學科知識,最好要先有一個基本的結構體系,這樣學習的內容才能容易建立圖式,進行內化。所以,我通常最先會推薦這本《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非常經典,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用作教材,同時也是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如今已出版到第19版。
  • 3種常見的夢境——心理學:總是不斷重複的夢,是潛意識的提醒
    夢,是生活裡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根據研究,每個人幾乎每個晚上都會做夢,只是有些夢能夠被人們意識到,而有些夢,卻繼續深藏在潛意識裡。對於很多人來說,常常會做一些相似的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來自於潛意識的一些資訊,它也在提醒著我們生活裡出現的一些變化和需要去關注的內容。
  • 九型人格:4號的童年經歷,渴望被理解卻一直匱乏
    九型人格中的4號是悲情主義,今天我們看看四號的性格形成原因,4號的形成通常是在童年時期經歷過刻骨銘心的痛苦,大部分都是父母造成,4號的內心總是有一種被遺棄感,他們總是在經驗中去尋找自我認同,但是往往這種經驗給到他們的是匱乏感,莫名的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 潛意識測試:你童年的陰影是什麼
    這是一本古樸而懷舊的相冊,當你輕輕翻開它時,映入眼帘的第一張照片是你躺在母親的懷抱裡,正美美地睡著。翻開下一張照片是你在爬來爬去的場景。那麼,接下來的第三張你認為會是一幅什麼樣的照片呢?  A。你坐在床上,被很多絨毛小可愛的玩具包圍著  B。你在浴缸裡快樂洗澡、玩耍  C。坐著兒童學步椅,正在吃飯的你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