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上海外灘,近處巴洛克式塔樓是1909年建成的上海總會大樓(現為中山東一路2號華爾道夫酒店),上海總會是英國上層人士在滬的高級俱樂部。 滙豐銀行大樓(現浦發銀行大樓)尚未建設(1921年5月開工)
1922年,正在建設中的滙豐銀行大樓
1922年,建設中的滙豐銀行大樓,工程進度順利,大樓於1923年6月落成
1924年2月16日「上海第一碑」 外灘歐戰紀念碑(勝利女神像)揭幕典禮。 勝利女神像位於外灘的愛多亞路(現延安東路)路口黃浦江畔,銅像面朝西,位於當時南側法租界和北側公共租界交匯處,其建立是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上海出發奔赴戰場的英法美等國外僑
外灘勝利女神像。勝利女神左手撫摸著一位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右手正將觸摸一位失去兒子的母親,以撫慰戰爭給他們心靈帶來的深深創傷。碑身上刻著一戰中死難的外僑姓名,碑座背面刻有「功炳歐西,名留華夏」八個漢字。 這座塑像並未顯示出戰爭勝利者的榮耀,而是寄託出人類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祈禱,很快被當時在滬的各國人士所接受
1924年,一艘外國軍艦駛過外灘前的黃浦江面。畫面左側可見氣象信號塔、歐戰紀念碑。中部三座建築從左向右依次是當時的「外灘第一樓」亞細亞大樓(殼牌公司)、上海總會大樓和有利大樓
1926年的外灘,滙豐銀行大樓北側的海關大樓剛動工建設。遠處文藝復興風格的四層建築是1902年擴建後的德華銀行大樓,1919年一戰結束後德華銀行大樓被沒收,由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47年重建為6層大樓(現外灘14號上海市總工會),它也是外灘建築中最後建成的一座
1926年,滙豐銀行大樓(現浦發銀行大樓),北側的海關大樓正在修建中
1927年即將建成的海關大樓
1927年,外灘南側的航拍照片。照片中的老建築有的已經消失,也有現存的建築當時還尚未建成。更替和興亡就是歷史的一瞬間。 近處靠黃浦江邊的是建於1907年的氣象信號塔,氣象塔東北側的江邊矗立著歐戰紀念碑。當時海關大樓尚未封頂,到年底才最後建成。 沙遜大廈(現和平飯店北樓)剛開始動工,其北側的現中國銀行大樓位置,當時還座落著德國總會俱樂部,這座美麗的建築在30年代中期消失(見下圖)
德國總會俱樂部,1936年因建設中國銀行大樓而被拆除。照片中可見後來沙遜大廈(現和平飯店北樓)的位置原先坐落的一幢3層建築
1927年,外灘北側的航拍照片。可以清楚看到正在建設的沙遜大廈和海關大樓
1927年12月19日,海關大樓竣工。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籤訂,上海成為清政府開放貿易通商的五處港口之一,1843年11月17日(道光二十三年)江海關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側設立貿易商品和關稅盤驗所,標誌著上海正式開埠
自上海開埠通商後,在海關大樓的位置,先後興建了4幢不同風格的海關建築。圖為罕見的第二代海關大樓照片,拍攝於1880年代,它修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是一座古廟宇式的官署,圖中可見「江海北關」匾額
1891年因第二代海關大樓年久失修,由時任上海道臺聶緝槼上奏興建了第三代西式的海關大樓(見圖)。聶緝槼是清末有名的封疆大吏和官僚資本家,先後任江蘇巡撫、安徽巡撫和浙江巡撫,他也是曾國藩的女婿,1876年與曾國藩最寵愛的小女兒曾紀芬結婚。
1928年,上海外灘臺灣銀行大樓(現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大樓),臺灣銀行為日本獨資銀行,銀行大樓1926年竣工
1928年,正在建設中的「沙遜大廈「(現和平飯店北樓)
1929年,即將落成的「沙遜大廈「(建成後初稱華懋飯店)。沙遜大廈高19米的墨綠色金字塔形銅頂基本建成,它將是外灘最顯著的標誌之一。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沙遜大廈總高77米。
1930年代的上海總會俱樂部,上海總會第一代3層建築建成於1864年,第二代6層建築建成於1909年
1930年代初的上海外灘,「沙遜大廈「(當時為華懋飯店)北側可見德國總會俱樂部大樓,此時中國銀行大樓尚未開工建設
上圖的彩色復原照片
1930年代的上海外灘,「沙遜大廈「(當時為華懋飯店)北側可見德國總會俱樂部大樓,此時中國銀行大樓尚未開工建設
1930年代,海關大樓門前的公共汽車
1930年代的滙豐銀行和海關大樓
1937年初的外灘,右側近景是歐戰紀念碑(勝利女神像),沙遜大廈北側1936年10月開工的中國銀行大樓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1937年,中國銀行大樓的主體建築基本完工,但由於全面抗戰及淞滬戰役的爆發,工程進度幾近停滯,直到1941年才最終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