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民族」一詞,其實是近代梁啓超從日本引進來的,在此之前,中國對民族的概念,一般都是籠統以「族」稱之。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所提出的「五族共和」,將中國的民族劃分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奠定了中國民族劃分的基本框架。
為什麼要劃分民族?
確切的講,應該叫民族識別。民族本身是歷史客觀存在的,劃分只是按照某種標準,進行人為的歸類。而這種歸類有它的現實意義。正如列寧說:「在全世界上,資本主義徹底戰勝封建主義的時代,是同民族運動聯繫在一起的。」
在當時的政治家看來,民族劃分、民族團結是統一國家經濟、進行階級鬥爭的必要手段,即便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非常重視民族的識別工作。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識別工作要等到新中國建立之後。
1950年到1954年,中國開始進行第一批民族識別,確定了38個少數民族。1954年,開始第二批民族識別,到1978年年底,先後確定了16個民族。1979年,確定了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
至此,中國56個民族的民族格局形成。
國慶在即,56小鋪特別精選了一組民國時期到1980年的少數民族影像,讓大家更加直觀地感受少數民族的歷史變遷,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
1925年蒙古的貴族婦女,攝影不詳。
1925年蒙古的平民,攝影不詳。
1930年的佤族婦女,攝影不詳。
1934年, 四川理縣,搓麻線的羌女。攝影 / 莊學本
1934年,青海果洛,茹毛飲血。攝影 / 莊學本
牧場藏民喜食生牛肉,袒胸裸臂,右手執刀,左手執肉,隨切隨吃。
1936年,藏族少女吹口弦。攝影 / 莊學本
1937年,青海玉樹,秋收青稞的少女。攝影 / 莊學本
1937年,青海玉樹, 天葬。攝影 / 莊學本
川、甘、青、藏等地藏族牧區人民死後,按古禮舉行天葬,以屍餵雕,食盡為吉。
1939年,雲南永寧,黑教跳神的骷髏面具。攝影 / 莊學本
1945年,迎接鬥牛凱旋的侗寨村民。攝影不詳。
1950年9月,雲南省路南縣,中央西南民族訪問團第二分團在訪問期間分成小組慰問群眾,其中一個小組來到撒尼族群眾的家中慰問。攝影 / 錢嗣傑。
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17條籤署,攝影不詳。
1950年,搗酥油茶與抱孩子的藏族姐妹,攝影不詳。
1951年,青海省民和縣磨溝村,僱農冶金財在土改中分得二畝五分水澆地。攝影 / 茹遂初。
1951年,新疆維吾爾族農民用豆子選村幹部。攝影 / 袁國祥。
1953年,甘肅省西海固地區(西吉、固園、海原三縣)是回族人民聚居區,普選工作隊在進行人口登記。攝影不詳。
1953年,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女獵人在合作社裡選購商品。攝影 / 正威。
1954年,雲南省,一戶傣族人家購買了一臺縫紉機。攝影 / 馬鼐輝。
1954年,黑龍江省,兩個鄂倫春族兒童學習射箭。攝影 / 莊學本。
1954年,貴州民族學院,苗族學生們正在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攝影不詳。
1955年,技術員為當地回族百姓講解防治蟲害知識。攝影 / 李仲魁。
1955年,內蒙古海拉爾牛奶廠到牧區收購牛奶。攝影 / 莊學本。
1956年,甘肅省保安族姑娘玩抓石子。攝影 / 馬鼐輝。
1956年,西藏察隅地區的珞巴人,珞巴人以打獵、挖藥材為生,攝影不詳。
1956年,廣西省武鳴縣的壯族姑娘在擴音器前唱山歌。攝影 / 李仲魁。
1957年,雲南省,傣族姑娘跳起草帽舞。攝影 / 王耀知。
1957年,廣西省,毛南族人在市場上把黨的政策編成山歌唱給群眾聽。攝影 / 許信堯。
1957年,新疆,一位阿媽正在做酥油。攝影 / 蘇俊慧。
1959年,雲南省,兩位阿昌族姑娘正在紡線。攝影 / 王耀知。
1959年,雲南省,獨龍族村民售賣採集的山貨。攝影 / 王耀知。
1959年,新疆,塔塔爾族一家三口。攝影 / 馬鼐輝。
1960年5月,我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右一)、貢布(中,藏族人)、屈銀華成為人類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之巔的人。攝影不詳。
1960年代,甘肅省,春耕中的保安族社員在田間休息。攝影 /馬鼐輝。
1961年,雲南省大理市喜洲人民公社社員去趕「三月街」。攝影 / 許信堯。
1962年,雲南省,布朗族長輩為孫兒拴線,祝其長命百歲。攝影 / 王耀知。
1962年,雲南西雙版納的傣家風情。攝影 / 茹遂初。
1962年,新疆,哈薩克族小姑娘。攝影 / 牛畏予。
1962年,雲南省,景頗族婦女學習珠算。攝影 / 楊時鐸。
1962年,雲南省,佤族少年入學。攝影 / 王耀知。
1962年,雲南省大理,白族姑娘玩「看誰跳得高」遊戲。攝影 / 朱嘉凱。
1963年,第一批上海青年到新疆。攝影不詳。
1963年,新疆伊寧的維吾爾族一家人。攝影不詳。
1963年,雲南省,普米族青年跳著自己的民間舞蹈。攝影 / 蘇俊慧。
1964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社員踴躍交公糧。攝影 / 扎西尼瑪。
1964年,雲南省,山鄉通車了,傈僳族人出行更方便了。攝影 / 蘇俊慧。
1964年,雲南省碧江普羅鄉的傈僳族少年。攝影 / 蘇俊慧。
1964年,廣西省,在聽廣播的壯族姑娘。攝影 / 楊玉銘。
1966年,遼寧省,朝鮮族人為60歲花甲老人舉行的生日宴席。攝影不詳。
1966年,北京,西藏自治區朗縣副縣長翻身農奴巴桑在學習毛主席著作講用會上作報告。攝影不詳。
1970年代,貴州省三都縣水族社員在搶收早稻,插栽晚稻。攝影不詳。
1973年,吉林省,黨的十大代表朝鮮族女社員玄順姬。攝影 / 朱憲民。
1973年,貴州省,參加生產勞動的侗族婦女。攝影 / 李長捷。
1974年,貴州省,仡佬族村民吹奏民間樂器「哨喇」。攝影 / 劉啟俊。
1976年,青海省,為居住分散的牧民放映的氈房電影。 攝影 / 茹遂初。
1976年,內蒙古女民兵。攝影 / 吳印鹹。
1976年,青海省,土族小學生聽老師講故事。攝影 / 強作舟、石振波。
1978年,新疆阿圖什百貨商場內顧客購物場景。攝影 / 朱合安、趙作慈。
1979年,雲南省,哈尼族社員歡迎上級領導來訪。攝影 / 車文龍。
1979年,黑龍江省,河邊修補漁網的赫哲族婦女。攝影不詳。
1979年,海南五指山的黎族姑娘在織布,攝影不詳。
1980年,廣西省,噴灑農藥的仫佬族姑娘。攝影不詳。
1980年,雲南省,哈尼族社員喜收香蕉。攝影 / 車文龍。
最後
預祝大家
國慶快樂
!!!
————————————
圖 | 56小鋪
文 | 56小鋪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