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80年前的珍貴照片
本文照片全部選自於2019年對外首次公開的《華北交通寫真》,照片拍攝時間1938年,記錄下了當時侵略者佔領不久之後的山西省會的畫面。本文所有照片均選自其中建築部分的內容,大多如今已不存在,因此顯得更加珍貴。
1937年11月8日 太原淪陷,太原古城在這場會戰中同樣遭受重創,雖然照片拍攝的時間距離此時已經過去了一年之久,但城中各處建築依舊沒有得到修補,可見一年前的那場戰鬥極其慘烈。本組的照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拍攝的。
1938年的太原城
鏡頭記錄了1938年鏡頭下的首義門。這座大門自明初建立其,就因正對晉王府的位置,常年以來都不對城中居民開放。一直到1907年正太(太原到石家莊)鐵路的修建通車,因太原車站選址距離城門很近,關閉了幾百年的城門這才被首度打開。
畫面中的城門並沒有在太原會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其雄偉程度堪比京城。解放戰爭的太原戰役中,城樓及其甕城部分損毀嚴重,次年此處進行了拆除,改造成為市民們所熟知的五一廣場。
城牆另外一側的迎暉門卻沒有如此的幸運,1937年11月8日清晨,日軍侵略者憑藉著優勢火力向太原城的東北與西北兩側發起猛烈的攻擊,無數發炮彈從天上傾瀉而下,重重地砸在城牆與城樓之上。
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一年,這些留在牆體上地彈痕依然清晰可見。當然,這座城樓也沒有躲過建國初期的拆除運動,現已不存。
此照片標註著「東城牆」,畫面記錄下了當年太原城牆的角樓位置。即使是在一年前遭到炮火的洗禮,依然沒能將這座堅固的防禦工事完全摧毀。1938年的角樓下一條鐵道自南北穿行而過,如今的太原北站就距離此處不遠。
畫面記錄了1938年的橋頭街畫面。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古晉陽城在宋伐北漢中被毀。三年後,在原遺址北郊地區建立了歷史上有名的宋太原城,橋頭街的名稱則正是來源於宋太原城「朝曦門」外的護城河橋。
經過近千年的歷史變遷,橋頭街發展成為太原城中一系列老字號的所在地。
畫面記錄了當時太原城中一戶普通民宅的畫面。這也是舊時中國北方民宅最典型的樣式,畫面中這戶人家的大門緊閉,門上還貼著一副對聯。
照片的標註為「太原鼓樓」,畫面中所能看到的這座宏偉閣樓一直是明清幾百年內太原城中的制高點。「樓高愈十丈,雄鎮八門。」是對其最好的形容。
進入民國後,鼓樓被改造成為土貨成列館,南側城樓上的兩塊匾額即為閻錫山親手題寫。可惜的是,在1949年解放太原的戰役中,此處成為守軍的戰略制高點和堡壘,遭到炮火的猛烈轟擊,嚴重受損,建國後不久被拆除。
此圖的標註為「公署計時臺」,從此處望去,1938年太原城內的景色盡收眼底。根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陽曲縣誌》所作記載,元朝是此處為中書省,明、清時期這裡又是撫院。
1911年10月29日,革命軍通過武裝起義佔領太原城之後,當時的軍政府就設置在此處。1937年太原淪陷後,一直到1945年為止這裡又成為日偽政府的辦公地點。
結語
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城市,但是一組老照片,就可以讓我們對其擁有全新的發現。
歡迎關注小郭曰百家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