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集內容全部選自1924年-1944年間所出版《亞東映畫輯》中關於上世紀20年代民國廣州的照片,是當時所留下非常珍貴的資料。此外,本圖集對所有原版照片都進行了重新上色,並且配合民國時期所出版的廣州地區進行說明。圖為民國年間的廣州市全圖,目前由日本京都大學館藏。
圖為記者在1928年所拍攝到的廣州西堤的街市晨景。遠處若隱若現的高樓即為大新大廈,在朝陽的照耀下,美輪美奐。
圖為地圖中的大新大廈位置,圖中所標記為「大新公司」。此大樓由著名僑商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於1922年建成,成為當時的中國最高樓。在當時,大型大廈也是華南地區最知名的百貨商場。1938年10月20日廣州淪陷,大新大廈不幸被日軍機轟炸導致失火,所有的貨物在四天三夜裡被燒光,從此這裡元氣大傷。時過境遷,如今是這座大廈已經更名為南方大廈。
圖為1928年記者所拍攝到的海珠新堤(如今為長堤大馬路)的畫面。照片中海珠新堤的江邊高樓林立,街道也算比較寬闊。在街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的黃包車來來往往。另一側,江邊水面上停留著大量蛋族人家的船塢。
圖為民國地圖中的海珠新堤。就在上圖照片拍攝的兩年後,長堤進行了擴建,沿岸的海珠公園也被拆除。
來到當時沙面島上的租界區。圖為記者在1928年拍攝到的英法租界。畫面右側所出現的建築即為當時的粵海關大樓。而遠處的珠江上,大大小小的船舶穿梭不息,左下角則停留著一艘大輪船。
圖為民國地圖中沙面島以及珠江的位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後,次年就在廣州設立了粵海關。1913年時原來的海關總署被拆除,1914年由英國設計師戴衛德·迪克所設計的新海關大樓開工,1916年上圖的粵海關大樓完工之後,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圖為作者從沙面島的內測河道位置所拍攝到租界畫面。圖中的廣州剛剛經歷了一場大雨。雨後的沙面島光影異常迷人。江中船屋相互連接,畫面下方的一位婦女則向前划著船。
圖為民國地圖中河道的位置。可以看出圖中的沙面島在當時全部為租界範圍。
圖為1928年廣州珠江上的一處橋洞。一戶疍家人船塢停泊在橋洞下的水面上。畫面中央一個小孩正坐在舟中向前望去,右側的一名老人正在船上休息。
此為上圖中橋洞所在珠江上的大體位置。這些以舟船為屋,在江海之上居住的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如果在江邊,疍家人們會把各家各戶的船屋連成多排,在江面上形成水上的街市。根據史書記載,這種古老的居住方式在1500多年前的隋唐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這些人還被叫做「蛋人」。到了1000年前的宋朝以後,名稱改為「疍家人」。歡迎關注「小郭曰」百家號,更多有趣的歷史圖集可在個人主頁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