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又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城市,具有先進的市政管理模式,發達的工商都市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文化,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於一體。要進一步挖掘這座城市的深厚底蘊,離不開歷史檔案的梳理和研究。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檔案的視角,走近四個各具特色的地標,感受多樣的城市歷史與文化。
中共一大會址——嶄新歷史從這裡起航1920年2月,陳獨秀離開北京來到上海。此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已波及中國,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為己任,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重新思考中國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探求改造中國社會的新方案。
1920年5月,陳獨秀、李達等人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原在北京的《新青年》雜誌也將編輯部搬遷到上海繼續出版。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深入上海工人群眾,編輯出版物宣傳馬克思主義,邁出了在思想上、組織上籌備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步伐。與此同時,共產國際也將目光投向中國,俄共(布)遠東局派出維經斯基等人來華,並在上海會見了陳獨秀,幫助籌備建黨。
1920年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等人決定成立共產黨組織,還起草了10條黨的綱領。1920年8月,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在法租界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並定名為「中國共產黨」,由陳獨秀任書記。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
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共產黨組織指導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於法租界霞飛路漁陽裡(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成立,俞秀松任書記。1920年9月,上海共產黨組織創辦了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設英、法、德、俄、日語各班,成為各地來滬進步青年學習革命理論知識和外語的重要基地,其中的優秀分子,如劉少奇、任弼時、任作民、羅亦農、蕭勁光、王一飛、曹靖華等還被選送到蘇俄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中國革命培養幹部。1920年11月7日,為了更直接更全面地向進步知識青年進行社會主義和黨建理論教育,上海共產黨組織還創辦了半公開的大型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
從1920年8月到1921年春,全國各地及海外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成立,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不斷成熟。1921年6月初,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科爾斯基先後抵滬,在和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商議後,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通知各地黨組織,各派兩名代表到上海出席會議。
參加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名:上海的李達、李漢俊,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著當時全國的50多名黨員。馬林和尼科爾斯基也出席了會議。7月23日,中共一大開幕。會場設在上海代表李漢俊之兄李書城的住宅內。
共產黨組織在上海的活動引起了租界當局注意,在上海市檔案館所藏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日報》裡就有不少內容與此有關。1920年8月22日,《警務日報》出現了一則大篇幅的情報秘聞,記述了陳獨秀到達上海的消息,以及其之前宣傳思想的情況。1921年五一節前,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積極籌備勞動節慶祝活動,《警務日報》中也對此進行了密集記載。中共一大召開期間,會場受到法租界巡捕幹擾,代表們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在一艘遊船上召開了最後一天的會議。
會議通過了中共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選舉了中央局領導機構,當時在廣州的陳獨秀被推選擔任黨的書記,北京代表張國燾被選為組織主任、上海代表李達被選為宣傳主任,全國各地的共產黨組織集合在同一面旗幟下。從此,歷經磨難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在石庫門裡點燃的星星之火,驅散黑暗,讓古老的中華大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從「跑馬廳」到「人民的廣場」提到上海的行政、文化、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人民廣場,這一位於市中心的廣場是上海最重要的地標之一。人民廣場和與其相鄰的人民公園,由南京西路、西藏中路、武勝路、黃陂北路合圍而成。這片土地從曾經的跑馬廳,蛻變為真正屬於人民的公共空間,走過了近百年漫長且曲折的歷程。
近代歷史上,上海租界區域內曾先後出現過三個跑馬廳(或稱「跑馬場」)。1850年,旅滬英國僑民霍格(W.Hogg)等人發起成立了「上海跑馬總會」(Shanghai Race Club)。他們在花園弄(今南京東路)與界路(今河南中路)轉角處租地81畝,闢為跑馬廳(俗稱老公園)。1854年,因地價上漲,霍格等人將該地分塊出售後另在浙江路與泥城浜(今西藏中路)之間租地171畝,開闢了第二個跑馬廳(俗稱新公園)。1862年前後,跑馬總會再次以高價分塊出售第二跑馬廳土地,得銀49425兩。而在此之前,有了兩次獲利的經驗,跑馬總會股東們已將目光投向當時租界外泥城浜以西的大片農田,計劃開闢遠東規模最大的上海第三個跑馬廳。
第三跑馬廳佔地面積達525畝,主要由上海萬國體育會(跑馬廳中心運動場)、上海跑馬總會有限公司(建築及辦公用地)以及上海跑馬總會場地有限公司(跑道)這三家外商共同所有。跑馬廳有草地跑道和硬地跑道兩個環形跑圈。賽馬道以內場地為西僑公共體育場,設有足球、板球、高爾夫球、棒球場等,足球場北部建有公共遊泳池。跑道外建有大看臺、跑馬總會俱樂部等建築。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跑馬廳發展的黃金時期。1933年,跑馬總會拆除位於跑馬廳西北方向的主看臺、來賓看臺和鐘樓等建築,興建了跑馬總會大樓(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大樓由英商馬海洋行設計,餘洪記營造廠承建,佔地8 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 000平方米,共耗銀200萬兩。
外國軍隊和公共租界準軍事部隊萬國商團常在跑馬廳進行軍事訓練,並在重大慶典時舉行閱兵式。1949年,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跑馬廳的命運也隨之改變。1951年8月27日,上海市軍管會發布命令,宣告正式收回跑馬廳作為市有公地。
跑馬廳收回之後,市政府聽取了各界人民代表提出的意見後,最終決定將「這一塊有重大意義的場地闢建為人民廣場,先興築檢閱大道」,同時針對當時上海市中心地區公園綠地嚴重缺乏的狀況,「劃出檢閱大道北部二百餘畝土地建設人民公園,以便廣大的勞動人民能在工作之餘有一遊憩之所」。
1951年6月10日到8月10日,盛況空前的上海市土產展覽交流大會在跑馬廳舉行,吸引了上海、華東其他地區乃至全國的商家前來交易,市民參觀踴躍。
1951年9月6日,人民廣場建設管理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會上工務局報告了人民廣場的修建計劃,第二天,人民廣場修建工程開工典禮在原跑馬廳場地上隆重舉行。對於修建屬於人民自己的廣場,廣大市民熱情高漲,工人、團員、學生等踴躍報名參加修建工程。僅用了20天,人民廣場跑道等設施就修築完成。
1952年6月3日,人民公園工程開工,9月25日基本完工。10月,人民公園建成,2日至25日組織了內部遊覽,26日起正式開放,當天遊人近41萬人次。
1952年7月22日,原跑馬總會大樓改建為上海圖書館對市民開放;1957年3月,市政府將人民公園西南角原跑馬廳看臺等建築改建為上海市體育宮。
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建成後,成為當時上海市民集會和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每逢重大節日或有重要外賓來訪,人民廣場都會成為慶典遊行的中心。
南浦大橋——上海市區第一座黃浦江大橋黃浦江——上海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滋養春申大地、哺育兩岸人民,成為上海城市文明的搖籃。如今黃浦江兩岸交通快捷便利,一座座跨江大橋、一條條越江隧道連接起浦東浦西,極大方便了兩岸人民。
可是,就在距今不遠的30年前,對於上海人來說,悠悠浦江還是條「天塹」,長期阻隔了兩岸的往來。上海城區浦東、浦西之間的交通僅靠擺渡,一旦遇到大霧天,輪渡全線停航,人們只有望江興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上海市政府也曾有意開啟黃浦江越江工程的建設,並設立了越江工程委員會,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趙祖康等都參與其中。三年多的規劃時間,三種越江方案的設計,然而,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造橋的美好願景,終究是南柯一夢而已。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在黃浦江上建橋,聯通上海城區浦江兩岸的夢想才變成現實。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日益復甦的經濟使浦江兩岸物資人員交往越來越密切,在上海中心城區建設越江大橋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這一年5月,市建委發出了《關於對黃浦江建橋問題進行調研並提出方案的通知》,由市城建局牽頭市規劃局、市政工程設計院、同濟大學、市科協等數十家單位開展黃浦江建橋問題的立項準備,著手對橋位選擇、橋梁設計、技術標準、引橋設計方案等進行多方案研究。
1983年10月,市政工程設計院正式提出了「黃浦江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經反覆論證調研,最終在1986年7月4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向國務院遞交了建設黃浦江大橋的請示,當年8月,國務院批覆同意上海的建橋申請。
在認真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做好建設方案技術經濟論證的基礎上,結合上海的地質條件,最終確定了選址浦西南碼頭地區建造斜拉橋的方案,因為大橋一邊在浦東,一邊在南市,就將這座越江大橋定名為「南浦大橋」。1988年8月,國務院批准上海的建設方案,同年12月15日,南浦大橋正式開工建設。
南浦大橋是當時上海中心城區第一座越江大橋,各方面都高度重視。據當時擔任市政府秘書長的錢學中回憶,時任上海市市長江澤民就曾指出,要把黃浦江大橋建成上海城市一個新的標誌,並提出造型設計要新穎的要求。然而,造橋所需巨額資金從哪裡來?考慮到當時各方面情況,上海在自籌部分資金的同時,開創性地引進了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資金。
南浦大橋的開創性還體現在建橋技術上。一是大橋跨徑超過400米,上海缺少實際經驗;二是國產大橋拉索與國際水平還相去甚遠;三是上海的軟土地基也為造橋帶來不小困難。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都擺在了大橋總設計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總工程師林元培面前。
南浦大橋主橋橋面是採用疊合梁橋技術建造的。橋面下一層用大型「工字鋼」製成框架,上一層是鋼筋混凝土橋面板,鋼框架與橋面板用電焊焊接,結合處再澆上混凝土,使兩者聯成一體。這種橋面和鋼框架共同受力的新型疊合梁結構在我國還是第一次採用。
為了解決疊合梁橋技術關鍵,林元培在有關資料來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前往加拿大同類型的安娜西斯橋實地考察。安娜西斯橋主跨度為465米,是當時世界第一疊合梁斜拉橋,但安娜西斯橋建成不久就出現了許多裂縫。林元培把大橋上出現的100多條裂縫全部拍攝下來回國仔細研究,針對不同的裂縫種類逐一琢磨,提出了四類化解辦法,並將其應用到了大橋設計中。
按照他設計的新方法施工,大橋經過36輛30噸載重卡車的荷載試驗和實際運行,沒有見到絲毫裂縫的蹤影。如今大橋已經運行了近30年,未曾出現一條結構性裂縫。
這一應用開創了我國建橋史上的先河,也是世界建橋史上的創舉。南浦大橋建設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是上海城市建設戰線上的知名老將朱志豪。1987年7月,朱志豪受命黃浦江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總指揮。他日夜奮戰、食不甘味、病不安席,不管颳風下雨、嚴寒酷暑,總是奔忙在現場,協調施工單位,很多問題就地直接解決。
當大橋主塔樁出現使用鑽孔灌涇樁和使用鋼管樁不同意見時,朱志豪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他翻遍大橋工程的所有設計資料,細心琢磨市內已建橋梁的結構特點,根據上海土層鬆軟,泥中夾沙的地質特點,果斷決策使用鋼管樁。事實證明,使用鋼管樁完全符合設計要求,也確保了工程如期完成。
正是靠著那股敢跟全球頂級水平對話的志氣、強烈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氣、敢於攀登高峰直面未知難題的勇氣、艱苦奮鬥忘我工作的朝氣,7000餘名工人、幹部、工程技術人員推廣應用了41項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解決了結構造型、用料造價、裂縫化解、鋼結構構件工作應力水平等一系列重大難題。
1991年2月18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上海,為即將建成的大橋親筆寫下「南浦大橋」四個大字。6月20日,南浦大橋鋪上了最後一塊橋面板。12月1日,歷時3年建設,這座上海市區第一座跨黃浦江大橋建成通車。
建成後的南浦大橋一跨飛躍黃浦江,全長8.5公裡,主橋總寬度30.35米,設六車道,主跨423米,跨度之大為當時全國之最。大橋通航淨空高度為46米,橋下可通行5.5萬噸級巨輪。
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楊浦濱江的華麗轉身以楊樹浦路為中心的楊樹浦區域,是近代上海乃至中國工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它的出生、發展、繁盛、衰退和重生,見證了上海百年工業的滄桑巨變,也實現了自身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身。
楊樹浦區域的近代工業始於19世紀80年代。因其地處黃浦江下遊,裝卸物資便利,沿江大量灘地又相對售價低廉,還有楊樹浦路與租界中心區相通,交通十分便利,非常適合建設碼頭工廠。由此,被當時的外國人視為開辦工業的理想場所。自19世紀末開始,外商爭相湧入楊樹浦開辦工廠。日商裕豐、大康、公大等七大紡織財團先後開辦17家紡織廠、4家冶金廠;英商先後創辦馬勒等3家造船廠,以及中國肥皂公司、英美煙廠、怡和等紡織廠20餘家;美德等商人共開辦了美商慎昌洋行楊樹浦工廠、祥泰木行等10家工廠。至1937年,楊樹浦一帶共有57家外商工廠。憑藉雄厚的資本和特權,外商在許多行業處於壟斷地位,獲得了高額利潤。
為了挽回利權,上海的民族工業也不甘示弱,也開始在楊浦濱江地區設廠,意圖在與外商的競爭中闖出一條道路。至20世紀30年代,楊樹浦一帶的民族企業有榮氏家族的申新第五、第六、第七棉紡織廠;郭氏永安系統的永安第一棉紡織廠。在電子和機器行業中,這裡有亞浦耳燈泡廠和益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正泰橡膠廠、中華造船廠、中國毛絨廠等。至1937年,楊樹浦的民族工業已發展至301家。
從1918年的上海地圖中可以看到,自秦皇島路開始,楊浦濱江地帶南滿鐵路公司、瑞記紗廠、瑞鎔船廠、老公茂紗廠、怡和紗廠、恆豐紗廠、自來水公司、楊樹浦紗廠、致富堆棧、江海關分關、祥泰木行、三新紗廠、上海紡織公司英國第二廠、三井木棧、工部局電燈廠等一字排開,離濱江稍遠處還有上海紡織公司英國第十廠、振華紡織公司、又新紗廠、三泰紗廠等企業。這裡已是一個以紡織、捲菸、機器、造船為主體,包括水、電等市政公用事業的工廠林立、產業工人集中的大型工業區。1919年,楊樹浦一帶擁有工人20萬,佔上海全市產業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全國工人數量的十分之一。
繁華背後,是工人苦難的生活境遇。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民諺:「若要苦,楊樹浦」,勞資矛盾和對立嚴重。由此,楊樹浦也成為中國近代工人運動的發祥地之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濃濃的「紅色基因」。
1920年10月,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幫助下,江南造船所鉗工李中、楊樹浦電燈廠工人陳文煥等人發起建立中國第一個新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
1923年7月,楊樹浦地區最早的黨組織——虹口小組成立。
1925年2月,3.5萬工人在中共楊樹浦支部領導下發動「上海日商紗廠工人二月同盟大罷工」,成為「五卅運動」的先聲。
1926年5月,中共地下黨楊樹浦部委以紀念「五卅」運動一周年的名義,領導怡和紗廠工人發動罷工。
1927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親臨中共楊樹浦部委機關華德路斯文裡13號(今長陽路394弄)主持召開會議,研究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有關事項。
……
上海解放後,楊樹浦終於回到人民手中。自1950年代起,楊樹浦乃至上海的工業逐步恢復,並在艱難中不斷發展。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浦的工業總產值佔上海的四分之一,這裡生產出的各類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成為上海製造的代表和象徵,楊樹浦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工業發展變遷的縮影。
進入1990年代,伴隨上海城市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楊樹浦工業也經歷了城市轉型過程中的陣痛,十年間,它所在的楊浦區區域內,工業企業由高峰時的1200多家減少至200多家,產業職工由60萬人減少至6萬人左右,工業總產值佔全市比重由25%縮水至3%。楊樹浦沿江不少老廠也逐步遷移或關停,原有場地空置、建築逐漸荒廢,一度呈現出衰敗的「工業鏽帶」景象。
2002年,上海啟動黃浦江兩岸地區開發,為楊浦濱江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重現風貌、重塑功能」是楊浦濱江改造升級的立足點,按先南段、再中段、後北段的開發順序一步步推進,通過動遷企業、新建綠地、新增親水岸線等措施,全力推動濱江公共環境空間還江於民。
2017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裡濱江岸線公共空間全線貫通,楊浦濱江南段暨整條楊樹浦路5.5公裡沿江岸線也全面開放。楊浦濱江卸去笨重的工業鐵甲,從老工業基地向創新策源地輕裝轉型,從單一的產業、運輸業態升級為集商業、休閒、旅遊、文化、會展、博覽等多種城市功能於一體的業態組團,蛻變成「不間斷的工業文明博覽帶」與共享開放的空間,以嶄新的面貌與功能迎接市民。在已貫通的濱江南段,規劃保護或保留的歷史建築總計24處,共66幢,總建築面積達26.2萬平方米。
經過初步改造,原來見證上海百年工業的發展歷程的老工業區變身為群眾公共休閒活動場所,來到楊浦濱江,不僅可以看到黃浦江兩岸的風貌,還能夠閱讀這座城市的建築,感受這座城市的肌理,感悟這座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風貌。這裡,曾經的「工業鏽帶」變成了「生活秀帶」。
本書薈萃了城市發展史上的14個地標,既有一大會址、周公館這樣的紅色紀念地,也有獨具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民廣場、工部局大樓、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橋、法郵大樓,還有反映改革開放後上海城市發展變化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南浦大橋,更有上生·新所、
「船廠1862」等「網紅打卡地」,以及從「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的楊浦濱江。
這些城市地標充分反映了上海城市歷史文化的精華。不僅如此,作者描繪這些地標的落腳點,並不完全在於過往的梳理,更著眼於改革開放後城市的變遷和空間的更新。
通過對檔案史料的挖掘、梳理和研究,一些鮮為人知的材料得以一一浮現;每一篇文章都有故事有細節,更有一定的開拓和深化。
全書共有400多幅插圖,絕大部分系檔案館館藏,文書、地圖、照片、實物兼具,中外文並收,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貴檔案資料,既體現了檔案的多姿多彩,更給了一般讀者走進檔案、體會檔案魅力的良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