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再平,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楊再平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21期)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2644字
閱讀時間:4分鐘
未來中國信用風險的走勢?
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即使達到8%、9%的水平也不算是高增長,因為這是在去年增速只有2%的情況下計算的,所以實際增速僅有約6%。維持這樣的增速還需要適當的流動性支持或宏觀政策支持。
按照宏觀經濟數據的趨勢經驗,一般而言M2增速約等於經濟增長率加通脹率再加兩個百分點。這樣估計今年M2還是要增長12%左右,社融增長可能也會達到11%-12%,基於這一判斷,宏觀槓桿率還會微升,不大可能下降。
今年信用債可能還會出現違約的高峰。對於信用債到期餘額,有些報告說是8.6萬億,有些報告說是9萬億,所以今年還會出現信用債違約的高峰。銀行不良率是經濟復甦政策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去年超常規投放信貸,有信貸投放就一定有風險暴露,所以去年不良率接近2%,不良貸款餘額接近3萬億,創下十年來的新高,今年還會略微上升,但總體來說,這是支持經濟、救經濟、恢復經濟必須付出的代價。按照國際慣例,一般來說銀行不良率在3%左右仍然可控,所以今年銀行不良率肯定會超過2%或接近2%,這是需要注意加大管控力度的區間,總體一定要控制在3%以內。
如何關注和防範系統性信用風險?
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係,可謂今年金融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也可謂金融工作的重心。把握好這對矛盾,亦即把握好金融工作的重心,就如平衡車一樣,就能穩定運行。而上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防範風險,主要是信用風險。有效防範信用風險須處理好八大關係:
一是宏觀穩槓桿與必要流動性供給的關係。去年應對疫情衝擊,我國宏觀槓桿率快速上升,預計全年上升31.8個百分點,超過270%,這很高了。宏觀穩槓桿非常必要。今年疫情仍未過去,抗疫情衝擊及恢復經濟仍需要足夠的流動性支持。去全年社融新增規模在35萬億左右,增速超13%,預計經濟增長率2%左右,通脹率1%左右,今年預期經濟增長接近9%,通脹率1%左右,按趨勢經驗推算,M2增長率≈經濟增長率+通脹率+2%,全年社融新增規模需12%左右。
二是必要信貸投放與信用風險管控的關係。預計2020年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20萬億元左右,增速13%左右,2021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必要增速或12%左右。有信貸投放就有信用風險暴露或敞口,因此信用風險管控力度必須隨之積極跟進。必要信貸投放是自上而下宏觀要求,信用風險管控是自下而上微觀操作:最大限度識別滿足有效信貸需求。
三是必救可救信貸與殭屍企業拒貸的關係。疫情衝擊造成大面積市場主體尤其小微弱勢市場主體猝死,續命救助是必要的。根據人民銀行聯合銀保監會、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對於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續的普惠小微貸款應付利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企業申請,給予一定期限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最長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並免收罰息。但必須評估甄別必救可救企業與不必不可救殭屍企業,這樣才可大概率降低信用風險,同時騰出寶貴的信貸資源救助必救可救企業。
四是融資成本總降與不同融資價差的關係。2020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收費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的通知》,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各環節收費與管理,維護企業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12月31日發布消息,目前,銀行已累計完成對6萬多億元貸款的延期還本付息,累計發放3萬多億元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3000餘萬戶經營主體,實現1.5萬億元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目標。當下融資成本總降是必要的,這有利於放水救魚養魚,以時間換還本付息現金流,長遠有利於信用風險管控。但總降不等於齊降,對違約概率高、供給成本高、期限相對長的融資對象與項目,收取不同的融資價格,有利於抑制無效、低效、高成本、高風險信貸需求,形成經濟合理價差,有利於市場出清,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有效、高效、低成本、低風險信貸需求,進而有利於信用風險管控。
五是去剛性化兌付與信用硬性約束的關係。去剛性化兌付是必要的,也是資產管理規範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最近不斷爆出的信用債違約,又讓人們聯想起剛性化兌付。其實這是兩碼事,去剛性化兌付是指非銀行存款金融產品,不能在合同中有保本保收益的約定條款。公開發行的信用債,雖不同於銀行存款,但對發行人資質以及還本付息的期限、風險溢價都有明確約定,這是發行人必須遵守的,必須強化信用硬約束,不遵守就應依法追索。
因此,不能將剛性化兌付與信用硬約束混為一談。剛性化兌付要去,信用硬約束要強化。
六是存量風險處置與增量風險嚴控的關係。截止到2020年Q3,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84萬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創近十年新高。自2014年以來,信用債違約餘額規模(統計口徑包含展期和觸發交叉條款,下同)達到6619.39億元,違約高峰期為2018-2020年。就銀行而言,有授信,就有風險,就有可能損失,零風險零損失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及時發現並及時有效地補救、緩釋、化解信貸資金存量中已不同程度發生的風險損失,以最大限度地止損。但更重要者在於要嚴控增量風險,包括增量風險敞口與內涵。
七是客觀風險預防與道德風險嚴防的關係。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因種種原因,不願或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不願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可謂道德風險;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可謂客觀風險。後者不確定,或是信用風險中的黑天鵝,必須預防,第一、第二還款來源、撥備、資本金等是也。前者大致可識別,或是信用風險中的灰犀牛,必須嚴防,KYC,徵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慧畫像,若劣質客戶,拒貸或高風險溢價是也。
八是信用債權融資與直接股權融資的關係。「十三五」時期,我國新增直接融資38.9萬億元,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32%;而截至12月25日,2020年資本市場股權融資規模過1.65萬億元(包括IPO募資規模4614.28億元、再融資規模1.16萬億元、新三板掛牌公司股票融資規模超321.6億元),佔同期社融增量比重不到5%。這在很大程度上註解了儲蓄多而資本少、信貸依賴性增長、槓桿率不斷上升、信用風險壓力大的金融現象。因此,從長遠看,信用風險管控還有待於信用債權融資與直接股權融資結構的調整。
未來中國出現債務通縮現象的可能性?
中國未來大概率不會出現通縮。外需還會增強。內需還會反彈,支持流動性的宏觀政策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通縮發生的可能性較小。事實上,CPI增速在1%左右不算通縮,在2%以內就是較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