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一種語言文化的縮影,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智慧結晶。成語中蘊含的經典歷史故事及其豐富的人生哲理,那都是古人的人生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成語使用起來言簡意賅,寓意深遠。學好成語不僅可以提高大人們的文化素養,同時對於孩子來說,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從今往後,每日分享一則成語,並對其加以解釋。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每天花一分鐘學一點,學富五車不是夢。閒話少敘,書歸正傳,今日成語: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釋】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到損失。
【解詞】亡:丟失;牢:牲口圈
【用法】凡事經後面補救以免再遭受損失的,可用此語
【例句】這次考試沒考好也沒關係,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點,趕緊採取辦法彌補,爭取期末考出個好成績,這就是古語說的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近義】見兔顧犬、迷途知返、浪子回頭、知錯就改
【反義】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典故】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
有一天莊辛對楚襄王說:「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車後又有鄢陵君和壽陵君跟從著,一味過著毫無節制的生活,不理國家政事,如此會使郢都變得很危險。」
楚襄王說:「先生老糊塗了嗎?還是認為楚國將遇到不祥呢?」
莊辛說:「臣當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後果,不必認為國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終寵幸這四個人,而不稍加收斂,那楚國一定會因此而滅亡的。請君王準許臣到趙國避難,在那裡來靜觀楚國的變化。」
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他只在那裡住了五個月,秦國就發兵攻佔了鄢、郢、巫、上蔡、陳等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陽。在這時候楚襄王才派人率騎士到趙國召請莊辛回去。
莊辛說:「可以。」
莊辛到了城陽以後,楚襄王對他說:「寡人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對這事可怎麼辦呢?」
莊辛回答說:「臣知道一句俗語:『見到兔子以後再放出獵犬去追並不算晚,羊丟掉以後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臣聽說過去商湯王和周武王,依靠百裡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 殷 紂王,雖然擁有天下,最終還是身死國亡。現在楚國土地雖然狹小,然而如果截長補短,還能有數千裡,豈止100裡而已?
典故裡的故事是《戰國策》裡面講的,但我們所熟悉的關於亡羊補牢的故事如下所敘: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趕進木樁做的羊圈。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結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裡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這位牧民很後悔,馬上聽從鄰居的勸告堵上了窟窿。從此,他的羊就再也沒有丟失過了。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
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後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