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看到同事在刷一位「清朝格格」
你以為是這個格格?
這個?
NO! NO! NO!
小編今天要說的這位公主,是確確實實存在於歷史中的真實人物,而讓她上熱搜的,是她說的一段英語……
在一段上世紀30年代的演講中,她用英語講述了相互理解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性。
圍觀清朝人當年的全英文演講請戳↓↓↓
不少網友在看完視頻後,都給她一口流利的英文跪了,紛紛表示自己的英語還不如一個清朝人!
除了流利的口語外,網友們也紛紛感嘆她演講中的超前意識。
看完很多網友不禁問了:這位「公主」究竟是何許人也?
其實她卻曾是「老佛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翻譯。
晚清的傳奇女子
她就是德齡公主(Princess Der Ling)。
Princess Der Ling's father, Yu Geng, was a member of the Hanjun Plain White Banner Corps.After serving as Chinese minister to Japan, he was appointed minister to the French Third Republic for four years in 1899.
德齡公主的父親裕庚本為漢人,後入滿族漢軍正白旗。裕庚任出使日本特命全權大臣三年後,又擔任大清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公使四年。
His wife, Louisa Pearson, was the daughter of a Han Chinese mother and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and fluent in English. While overseas, their four children learned multiple languages and Western social graces.
而裕庚的妻子、德齡的母親路易莎則是中美混血,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跟隨父母在海外生活的歲月裡,德齡兄妹四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通曉多門語言,了解西方社交禮儀。
Their daughters Der Ling (Deling) and Rong Ling (Rongling, 1882–1973) in particular were immersed in modern Parisian culture, studying acting under Sarah Bernhardt and dance with Isadora Duncan.
其中,德齡和妹妹容齡還深受現代巴黎文化影響,師從法國著名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和美國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學習表演和舞蹈。
(右為德齡)
Upon their return to China, Der Ling became the First lady-in-waiting to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as well as interpreting for her when she received foreign visitors.
1902年回到中國後,德齡成為了慈禧太后的女仕臣,並在慈禧太后接待外賓時擔任翻譯。
(左二為德齡)
而德齡的兄長勳齡則在東京和巴黎先後學習過攝影,後來成為了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甚至還準許他在頤和園樂壽堂(慈禧寢宮)的院子裡建了一間攝影室。
如今在史料和報紙上流傳的不少照片,其實都出自勳齡之手↓↓↓
總之,感覺這一家人都是當時的人才啊……
開寫「後宮·慈禧傳」
在慈禧身旁侍奉兩年後,德齡因父親病重,於1905年離宮前往上海照顧父親。後來,她在1907年與美國人撒迪厄斯·懷特結婚。
後來她以「德齡公主」為筆名,出版了第一部「後宮·慈禧傳」,哦不,《清宮二年記》。
Der Ling wrote of her experiences in court in her memoir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11.
德齡將自己的宮廷經歷寫成了回憶錄《清宮二年記》(又名《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並在1911年出版。
After Cixi's death in 1908, Der Ling professed to be so angered by what she saw as false portraits of Cixi appearing in books and periodicals that she wrote her own account of serving "Old Buddha".
1908年,慈禧去世後,各種書籍和學術期刊都抹黑慈禧,對她進行了錯誤的報導,這讓德齡十分懊惱。於是她寫下了自己侍奉「老佛爺」慈禧的經歷。
In this book, Cixi is not the monster of depravity depicted in the popular press, but an aging woman who loved beautiful things, had many regrets about the past and the way she had dealt with the many crises of her long reign, and apparently trusted Der Ling enough to share many memories and opinions with her.
書中,慈禧並不是像大眾媒體報導的那樣,是一個腐壞墮落的惡魔,而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也會喜歡漂亮的事物,對往事,對自己經歷過的那些國之大難抱有遺憾。很顯然,慈禧非常信任德齡,跟她分享了很多自己的回憶和感想。
在《清宮二年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她和慈禧 「吃糖」 的趣事:
Her Majesty to the theatre. The performance took place on a stage erected in the courtyard, and Her Majesty closed in one part of her veranda for the use of the guests and Court ladies. During the performance I began to feel very drowsy, and eventually fell fast asleep leaning against one of the pillars. I awoke rather suddenly to find that something had been dropped into my mouth, but on investigation I found it was nothing worse than a piece of candy, which I immediately proceeded to eat. On approaching Her Majesty, she asked me how I had enjoyed the candy, and told me not to sleep, but to have a good time like the rest. I never saw Her Majesty in better humor. She played with us just like a young girl, and one could hardly recognize in her the severe Empress Dowager we knew her to be.太后去看戲。在院子裡搭起來的戲臺子上看唱戲時,太后命人將客人和女官所使用的遊廊封了起來。看戲時我特別睏倦,最後靠在一根柱子上睡著了。突然,有什麼東西掉到了嘴裡,我一下就驚醒了。但我很快就發現只是一塊糖果,接著吃了下去。太后喚我走近,問我喜不喜歡那塊糖,讓我別睡覺,像其他人一樣好好看戲。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幽默的太后。她就像個小女孩一樣和我們玩鬧,沒人能認出來她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威嚴的皇太后。
而歪果仁讀者們如今依然十分喜歡這本百年前的回憶錄。
「儘管已經出版多年,但這本書還是能為皇太后的宮廷生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書中的敘述者是一位滿族貴族少女,曾在巴黎生活長大。而筆者這樣的背景為讀者們提供了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西方視角,但她的滿族血統以及對於自身所處時代的敏感性意味著作者對於中國宮廷所帶來的影響更加寬容,對年邁且有點兒脫節的皇太后有著更多的同情。」
「我喜歡這樣的故事。這是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的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我很快就把這本書讀完了。信息量很大,引人深思。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太監的困境知之甚少。無視發生在他們身上以及情感上的折磨讓他們更加恐懼痛苦。
德齡公主讓你身臨其境,感到自己正和她一起,在宮廷中陪著皇太后。我也想要了解她離宮以後的生活。」
Two Years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into life at the Manchu court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Empress Dowager Empress. Der Ling continued to write and published seven more books.
這本書為後人研究滿族宮廷和慈禧太后提供了珍貴的材料。隨後,她又先後出版了7本著作。
Princess Der Ling die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as a result of being struck by a car while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She had recently taught Chinese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44年,德齡公主因一場交通意外,不幸逝世於美國加州伯克利。逝世前,她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中文。
清朝人學英語也很拼
你知道嗎?除了德齡公主外,清朝人學起英語來一點也不含糊。身為九五至尊的光緒皇帝竟然每天四點起床練口語,他說身為一國之君,表示壓力很大啊~所以說皇帝也不好當啊(
)
作為皇帝,光緒不僅僅要學習漢文,還要學習滿文、蒙文,現在又加了個英文。他非常刻苦,凌晨四點開始上英語課,極少缺課。用翁同龢的話說,「上於西文極用意也」。
和現在許多中國學生一樣,光緒不怎麼擅長口語,但閱讀和書寫都不錯。
德齡這樣評價光緒:「我每天早晨碰見光緒皇帝。他常常趁我空的時候,問我些英文字。我很驚奇他知道的字這樣多。」
「夏天我比較空閒,每天能有一個鐘點的時間替皇帝補習英文。他很聰明,記憶力又驚人的強,所以進步很快,然而他的發音不很正確。不久他就能夠閱讀一般學校英文讀本中的短篇故事了,而且能夠默寫得很好。他的英文字寫得非常美麗。」
那麼你知道那時候的人都是怎麼學的嗎?之前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中,上面「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
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一些近代史研究專家則表示,漢字注音學英語的現象在近代非常普遍。
所以你知道的,從古至今大家都一樣都是注音學英語,都是「狗的貓寧」~
「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這些毫無邏輯的文字疊加一起,讓不少人都以為是亂碼。而在沒有複讀機的晚清,英語發音可全靠這些「亂碼」。
發音非常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
一些用漢字標註的英文讀音,現在看起來讓人啼笑皆非。比如「減一半就是了」翻譯為「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英標用漢字標註為,「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堯先生表示,按照這樣的讀音讀出來,外國人肯定聽不懂。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
用漢字為英文注音的學習方法,在近代以來曾長期、大量存在。
18世紀中期的乾隆年間,為了方便廣州十三行與外國人做生意,出現了一種叫做《紅毛番話》的小冊子,上面收錄了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義大利語等六種外語,其中英語一開始收錄了七百多個單詞和短句,單詞按照粵語發音的漢字來標註,例如「one」標註發音為「溫」,「house」標註為「孝士」。
從一到十,他們是這樣標註的:
這樣一路做生意過來,一邊比劃一邊學,就能學到最基本的經商用語了。
注音這種簡單粗暴的學習方法,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但總之,百年前老祖宗們都這麼拼命,你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英語(笑)~
以上內容不代表機構觀點,內容僅供學習。
部分內容、圖片來源網絡公開文件。
如有侵權請聯繫百家號,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