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如此浩瀚,上仙帶你去看。
大家好,我是星學菜上仙!
想必生在華夏的各位,對"北鬥七星"都不陌生吧,那可是我們從小到大都耳熟能詳的。
"北鬥七星"這一叫法傳至中國古代神話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把北鬥七星奉若神明,並用它們來記錄時間與季節。
古書《鶡冠子》中就曾記載:
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不僅如此,它們還能用於指引方向,通常能和大名鼎鼎的北極星聯繫起來。
北極星位於北鬥七星的五倍延長線上,並且古人還發現北鬥七星環繞著北極星旋轉(如今的我們已知曉這是由於北極星位於地球自轉軸正上方導致)。
古人對於北鬥七星的命名與組合
北鬥七星從第一星至第七星分別為:
第一天樞,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
而第一至第四星為魁,第五至第七星為標,合而為鬥。
而在現代天文學中,北鬥七星不過是大熊星座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
其實,北鬥七星中的七顆星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甚至可以說是毫無瓜葛。
它們只不過是位於銀河系內大熊星座中的七顆較為明亮的恆星,由於都處在一個方位,而且在夜空中便於肉眼觀測,如此才被中國古人誤認為它們存在於一條線上。
事實上,北鬥七星離我們的地球很遠,最近的離地球有78光年,最遠的有124光年。這點距離在天文尺度上算不得什麼,但對於人類來說確是永遠無法觸及的遙遠。
而且它們七顆恆星之間的距離也相對的非常遙遠,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那種,本就不應該被並為一談。
北鬥七星可以說是北方天空上的七顆太陽,不過它們的個頭似乎都比我們的太陽大
那麼本仙便帶各位逐一認識一下這七顆恆星。
北鬥第一星——天樞星,又被稱為貪狼星。
質量為太陽的4.5倍,半徑是太陽的22.8倍,距地球123光年。
這是一顆處於衰末的紅巨星,估計很快就會消耗完核心氫燃料而步入死亡。
北鬥第二星——天璇星,又被稱為巨門星。
這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2.7倍,半徑為太陽的3倍,距離地球大約80光年。
北鬥第三星——天璣星,又被稱為祿存星。
這顆恆星質量是太陽的2.9倍,半徑是太陽的3倍,距離地球大約83光年,是一顆較為年輕的恆星。
北鬥第四星——天權星,又被稱為文曲星。
這顆恆星距離地球81光年,質量是太陽的1.6倍,半徑是太陽的1.4倍。
天權是七顆星中和太陽比較類似的一顆恆星,同時也是最暗的一顆。
北鬥第五星——玉衡星,又被稱為廉貞星。
顆恆星質量是太陽的2.9倍,半徑是太陽的4.1倍,距離地球大約82光年,年齡大約3億年,也是一顆年輕的恆星。
北鬥第六星——開陽星,又被稱為武曲星。
這顆恆星距離地球83光年,質量是太陽的2.2倍,半徑是太陽的2.4倍,年齡約為3.7億年。
開陽實際上是一個恆星系統,它所處的系統中包含有六顆恆星,但從地球上肉眼只能觀察到一顆。
北鬥第七星——瑤光星,又被稱為破軍星。
這顆恆星距離地球104光年,其質量是太陽的6倍,半徑為太陽的3.4倍,是一顆非常年輕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