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玄一
如果以中國軍隊的視角看,淞滬會戰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軍主動進攻階段,第二階段是防禦相持階段,第三階段是戰略撤退階段。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戰爭打響之後,中日雙方都經過了多次增兵。而每一次增兵,都面臨著一場更大規模的鏖戰。
1937年10月1日開始,日軍又開始了增兵。日軍在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面部隊,向中方陣地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國軍也開始向戰場增兵。國軍第67軍就是在這個時期趕到戰場前線的。
時任67軍軍長的是吳克仁,中將軍銜。在抗日戰場上,此人是一員猛將。他出生於1894年,吉林人,畢業於著名的保定軍校,曾參加過直皖戰爭。1922年進入張學良在瀋陽北大營創辦的東北三省陸軍軍事教導隊。1926年被選派前往日本炮兵學校深造,回國後任炮兵教導隊上校隊長,負責炮兵的訓練和教育工作。
1933年,吳克仁參加了長城抗日,與日軍頑強拼搏,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吳克仁率領的軍隊雖然傷亡慘重,是沒有一人退卻,勇猛異常。
淞滬會戰打響後,吳克仁接到了增援上海的命令。他自知此行兇多吉少,於是立下遺書給多病的妻子和三個未成年的子女,他為官清廉,素無積蓄。在遺囑裡,他囑咐夫人以勤儉為德,"以繼其志"。
67軍抵達淞滬戰場前線後,立即投入了對日作戰。10月25日,瘋狂的日軍出動了海陸空軍全部力量,向大場一線的中國守軍發起猛攻。大場陣地很快就被日軍突破了。於是,中國守軍主力面臨腹背受敵的危局。為了免全軍覆沒,蔣介石下令守軍主力撤至蘇州河以南的陣地。11月5日,日軍第十軍從杭州灣的金山衛和全公亭大舉登陸,隨即向松江方向猛攻,企圖從西線遷回到中國守軍的後方。
在此危急時刻,張發奎至急令第67軍:
"輕裝向松江急進,痛擊敵人,以保我上海右翼之安全為要。"
而當時右翼軍代總司令黃琪翔給吳克仁的命令更加堅決,他說:"這……六十七軍吳軍長克仁死守松江縣城三日,違反軍法嚴懲。"
接到命令後,吳克仁毫不遲疑,即刻開赴松江縣城。
11月7日,由金山衛登陸的日軍已經開進到黃浦江對岸,他們以猛烈的火力掩護作為掩護,利用皮艇和木帆船,在松江一帶強行登陸。67軍第107師官兵以平射炮壓住敵人火力,猛襲強渡的日軍,一頓猛打後,日軍被擊斃600人,黃浦江面上屍橫累累。雖然,67軍第108師在松江至石湖蕩之間的三十號橋與日軍展開激戰。鏖戰之際,軍長吳克仁親赴前線參戰。他手揮短槍,奮勇殺敵,給前線官兵以極大鼓舞。
由於松江是重要據點,日軍大部隊如潮水般湧至松江縣城。為了完成"死守三日"的軍令,吳克仁頂著巨大壓力與日軍展開拼殺,沒有一個人違抗軍令擅自撤退。11月8日午夜,堅守三天的軍令已到,吳克仁帶領部隊緊急突圍。
11月9日下午,吳克仁率突圍的部隊抵達青浦和崑山交界處的白鶴港,準備從這裡越過蘇州河前往崑山。但是,河上的橋被日飛機炸毀了,部隊只好溺水渡河。
正在部隊有序過河的時候,日軍的飛機來了,機槍對著河面一陣猛掃。吳克仁鎮定自若,指揮屬下先行渡河。大部隊都過河後,吳克仁這才準備過河。但是,正在這時,一隊日軍對吳克仁部展開了突襲。在交戰中,吳克仁不幸中彈犧牲。
吳克仁犧牲時,年僅43歲,如此優秀的將領,在這樣的壯年就為國捐軀,實在可惜了。但是,有戰爭就一定會有犧牲,正是這些有這些仁人志士,才能換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才能換來今天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