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180師大敗,毛主席急召3位軍長和王近山回京,親自談話問詢

2021-01-08 歷史達摩堂

1951年5月的一個夜晚,在一個由廢棄坑道改造成的司令部指揮所裡,彭德懷眉頭緊鎖,聲音低沉地對洪學智說:「你趕快回來,180師出事了!」

原來,60軍180師被聯合國軍堵在漢江南岸了。180師面對五倍於己的敵軍,依舊頑強戰鬥、拼命突圍,始終把任務放在第一位!

後來的結果,所有人都不忍提,此戰中180師傷亡以及情況不明者總共達到了7644人,戰損已經達到三分之二。光連級以上幹部就傷亡了260多名,甚至連180師代政委吳成德都被敵軍俘虜。(數據來源為《180師突圍戰鬥減員統計表》)

圖|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六十軍180師舊照

彭德懷在戰後,坦言此戰中180師幾近覆滅,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向中央軍委檢討稱這是他領軍以來失敗的第四次戰役(其他三次是紅軍時期贛州之戰、百團大戰時候的關家堖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西府的隴東戰役)。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損失巨大,特別是180師直接幾乎從編制裡消失。這需要中央和前線同時認真反思,在今後的戰事中不可再有這樣的事情出現。

圖|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場

這番話,彰顯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的擔當與胸懷,一旦戰事不成,就絕不推諉!難怪主席誇讚他說:「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

在這遠離國土的朝鮮戰場上,以往的作戰經驗並不是那麼適合,有時候的作戰計劃,步子跨得確實有些大了。這些話當時很多人心裡都明白,可只有彭老總敢直接對毛主席講。

圖|彭德懷與毛主席舊照

相信大家在影視劇裡,經常會聽到黨內有這樣兩種傾向:

一種是堅持人定勝天,在他們的認識裡,哪怕是美軍威力巨大的戰鬥機、坦克、大口徑火炮和機械車輛等,面對我軍鋼鐵一般的作戰意志,都將被我軍輕而易舉地掃到塵埃裡。

我軍只管大步子前進,一切都不是問題——這種明顯過於激進的思想,稱之為「左傾」思想。

圖|上世紀「反右傾翻案,促工業生產」的宣傳畫

另外一種,就是面對敵人遠超於己的武裝力量,對於己方的力量則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己方是不可能戰勝敵人,常常用消極的態度去對待。

因為在鬥爭中多採取退避狀態,以至於經常錯失擴大優勢的機會,這種消極的認識,被稱為「右傾」思想。

180師的全軍覆沒,是第五次戰役後期轉移過程中的重大失利。這到底僅僅是前線指揮員的指揮問題,還是軍內有些同志的思想問題?

若是前者還好說,若是後者,問題就很嚴重了。

圖|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作戰要圖

毛主席和彭老總作為經歷了無數鬥爭的老革命,深知後者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在戰役剛剛結束,就迅速作出了應對之策。

毛主席在收到彭德懷的匯報後,心裡一時間沉重無比,要彭盡力安撫好前線官兵的情緒,不要被這次戰役搞怕了。

1951年6月中旬,毛主席把當時第三兵團副司令王近山,從朝鮮戰場直接叫到了北京,展開了一系列談話。

圖|在地圖前沉思的毛主席

後面,毛主席更是叫來了第三兵團下轄的三個最高軍事主官,詳細了解當初的情況,親自處理此事。

隨後,毛主席迅速理順思維,就當下的實際情況,迅速地對作戰方針進行調整,把一直以來作為主要方針的運動戰,逐步改變成了更適合朝鮮戰場的陣地戰。

毛主席還提出了「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的根本策略,讓我軍有了明晰的指導方針,在三八線附近真正地站穩了腳跟,後面逐步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最終逼迫聯合國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圖|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籤署停戰協定

共產黨人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堅持一切事情從客觀中來,到實際中去。毛主席在很早的時期,便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廣大人民,一步步走出困境。

對於此次事件,毛主席和彭老總並沒有直接對有關負責人進行處置,而是儘可能從多方面來找出問題所在,最終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好為後來的具體戰鬥找出一條更好的路子。

當時毛主席一共從朝鮮戰場,先後叫回了有關的好幾位重要軍事領導,他們分別是時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的王近山,60軍軍長韋傑、12軍軍長曾紹山、15軍軍長秦基偉。

圖|王近山舊照

這兒主要介紹王近山,因為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志願軍第五次戰役的總體情況、第三兵團當時的實際情況、60軍以至180師的大體情況。

王近山是第一個被毛主席叫回北京的。從上飛機的那一刻,他就一直在心裡打鼓,覺得自己惹了滔天大禍,這次估計會被毛主席痛批一頓,鬧不好還會被脫了軍裝,打發回家去種地。

王近山當時擔任第三兵團副司令,是180師乃至60軍在該戰場上的最高軍事領導。

可能細心的讀者會問,為啥王近山作為副司令就是最高領導了,按照我軍的建制,不是還應該有總司令和政委嗎?

圖|陳賡舊照

原來,1951年3月組建第三兵團領導班子時,中央決定由陳賡擔任總司令兼政委,可是出發前,陳賡身體狀況極度不好,無法隨軍出徵,只好留在北京休養了近三個月,6月份才正式到達朝鮮戰場。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天大的遺憾!

如果陳賡當時病況沒那麼嚴重,以他謹慎小心務求穩妥的指揮風格,180師應該不會出現這個結局。

然而歷史並不會以假設作為轉移,這場局部戰事的最高指揮者,還是作為副司令員的王近山。那麼,王近山又有著怎樣的指揮風格?

圖|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

王近山,人送綽號「王瘋子」,從這綽號便可見,這位是一旦上了戰場就無比興奮的傢伙。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出了名的能打惡仗硬仗攻堅戰。

和許多出身貧苦百姓家的革命戰士一樣,王近山出身壓根談不上什麼富貴,父母都是底層農民。更不幸的是,王近山很早就沒了母親,在8歲給人家放牛,13歲又給地主做長工。

後來工農紅軍路過他的家鄉,王近山的命運從此發生了轉折。他從一個小兵做起,在戰場上出了名的敢打敢拼不要命,而且王近山還腦袋瓜子聰明,十分善於學習。

因此,當時的徐向前、劉伯承、許世友等軍方大佬,都相當看重王近山,一旦有什麼重要任務,都會交給他來完成。

圖|青年時期的王近山(右)

王近山在戰場上有多瘋狂呢?

1930年,才十五歲的王近山,就敢和一個國軍大漢進行搏鬥。儘管他拼盡全力,可無論在力氣和個頭上都不如敵人,幾度被打倒,又爬起來。

他就是不信邪,用牙齒咬、用刀砍、用腳踹,簡直就是紅了眼,最後竟是拖著國民黨壯漢一起滾下了懸崖,腦袋被一塊石頭磕了個大口子,幸好不致命。從此,王近山便有了「王瘋子」這個綽號。

圖|王近山觀察戰場

像這樣的事情,王近山做得多了。坊間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王近山習慣指揮時給自己身邊插上一桿紅旗,以鼓舞士氣,這簡直就是戰場上最大的活靶子。

可是王近山卻絲毫不顧,一心只為打贏。到後來,有關領導為了保護他,只得把他的警衛員給增加了一倍。

可你要以為王近山是個「愣頭青」,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位就是一匹頭狼,擅長帶著一批兇惡的狼群,面對哪怕更兇惡的敵人,該露出獠牙的時候絕不膽怯,在需要隱忍的時刻絕不暴露,戰場智慧可謂非同一般。

圖|《亮劍》中的李雲龍劇照

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亮劍》中的李雲龍,性格痞氣似土匪,卻總爆發出非同一般的戰力,有著無與倫比的戰場直覺,總能抓住那稍縱即逝的戰機。

「大功不斷立,亂子不斷惹」,這十個字就是李雲龍最真實的寫照。而李雲龍的原型之一,正是這位戰場上的「王瘋子」王近山。

圖|正在準備伏擊日軍的士兵

1937年10月,在娘子關七亙村伏擊日軍的戰役中,當時作為一二九師722團副團長的王近山,率部潛伏在離日軍前行大路僅僅10來米的地方。

就這麼近的距離,日軍卻絲毫沒有發現!王近山打了日軍一個完美的伏擊——全殲敵軍300多人,自身僅僅損失了10多人,繳獲的東西足足搬了一天一夜。

其後,王近山更是大膽繼續在此地設伏,利用日軍輕敵的心理,再殲100多敵軍。後來一位英國著名軍事家得知此事,把這二次設伏列入了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中。

圖|七亙大捷紀念碑

不得不說,這怕是只有王瘋子才能做出來。十來米遠的地方,這需要多麼好的團隊戰鬥素養啊。而且一次成功了,還敢再來一次。

王近山曾如此自稱:「勇敢是跟徐帥學的,謀略是跟劉帥學的,果斷是跟鄧政委學的。」這話有一點兒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但王近山的確是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特別在中一級軍事領導班子中,更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那麼,如此一位有勇有謀的高級將領,有著二十多年的豐富作戰及指揮經驗,怎麼會把60軍180師搞到這樣悽慘的境地呢?

圖|抗美援朝戰爭油畫

第五次戰役的第一個階段,我軍表現得還不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最早的殲敵謀劃。可是我軍後勤保障,完全比不了聯合國軍的大規模機械化,慢慢陷入了劣勢,只能無奈北退。

可是,聯合國軍怎麼會容許我軍在劣勢狀況,安然無恙退卻?

李奇微代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的最高指揮者後,發明了一個「磁性戰術」,就是要像磁鐵一樣緊緊黏著被吸附的我軍部隊,然後迅速調動機械化部隊,給予我軍最大的創傷。

圖|1951年1月28日,麥克阿瑟(右一)與李奇微上將(右三)視察戰場

就這樣,在我軍的撤退階段,李奇微和範弗裡特一起,殺了我軍一個大大的回馬槍,結結實實地刺在了志願軍的心口上。

當時王近山雖然明面上有3個軍的兵力,可是彭德懷出於整個戰場的需要,把12軍配屬給了第9兵團,把15軍配屬給了第19兵團。

就這樣,實際上王近山手下真正能掌控的兵力,其實只有60軍一個軍,下轄三個整裝師:179師、180師、181師。

圖|徐向前元帥舊照

第三兵團60軍是徐向前元帥一手打造出來的鐵軍,179師以「臨汾旅」為主體架構,181師的前身更是享有「皮旅」的美譽。

180師雖然沒有其他兩師的輝煌前身,可卻是朱德總司令親自過問下組建的。儘是強兵猛將不說,配給裝備絲毫不差於其他兩個師。足見高層對60軍的重視。

然而,60軍儘管能徵善戰,歷來以能打惡仗硬仗著稱,可是原來三個軍的軍事任務就落到了60軍一個軍的身上。

圖|60軍將領合影

為此,王近山不得不把一個師當成一個軍來用,只好將60軍的3個師拆開,讓179師負責原15軍的任務,181負責原12軍的任務,原60軍的任務就交給了180師。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王近山盡一切努力維持著他所負責戰線的防守與進攻,在我志願軍整體處於攻勢的時候,感受到的壓力並不明顯。

可一旦到了我軍處於守勢,乃至於退兵的時候,情況就極為不妙了!王近山再有通天本事也沒法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保得60軍三個師的安然無恙。

圖|志願軍士兵利用電臺通訊舊照

在全軍撤退時,180師是作為斷後的部隊。當時王近山的電臺又被敵軍炸毀,無法及時給60軍的三個師下達及時命令,這就造成了下面的人群龍無首,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儘管有60軍軍長韋傑主持,可是179師和181師負責的是15軍和12軍的任務,在一定範圍內超出了他的轄制,韋傑一時間也無能為力。

而且,在180師還沒有陷入聯合國軍的圍追堵截時,卻收到了來自王近山前後兩道相反的命令,這讓180師指揮部一時間有了兩種聲音。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這是無比致命的。

圖|第五次戰役,志願軍部隊與美軍激戰舊照

原來,在1951年5月23日晚上,王近山最初下令60軍開始向北撤退。可在60軍剛準備拔營出發時,他又命令60軍在原地駐守阻擊敵人,給後方8000多重傷員的轉移爭取時間。

這時候的60軍其實也就剩一個180師了,軍長韋傑只得先後傳達了這兩道命令給180師。按照他們的想法,自然是以後來的命令為準。

王近山沒有想到,韋傑也沒有想到,當時的180師領導班子卻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聽從上級命令堅守,另一派認為要果斷後撤。師長鄭其貴和代政委吳成德一時間也無法決斷,陷入了「開會研究」的怪圈。

圖|60軍軍長韋傑正在觀察戰場

沒有多久,聯合國軍已經聚集了五個師,對180師形成了合圍。此時的180師早已無力回天,本來內部人心不齊,哪怕180師再人人奮死,也難逃他們被打敗的命運。

此時王近山的電臺,卻好巧不巧的被敵人炸壞了。180師和60軍無法上傳下達,等到三天後,王近山有了新的電臺,180師早已徹底陷入了圍攻,一切都已為時過晚!

而此時的聯合國軍白天炮火不斷,晚上放著照明彈和燃燒彈繼續進攻,敵軍以5個師打180師。不到一天的時間,180師的陣地就眼看不保。

圖|美軍的炮兵陣地

此時180師的領導班子,自然也沒有了爭論的必要——只能撤退,然後分散突圍。於是眾人砸毀了電臺,燒毀了重要文件,就這樣和組織徹底失去聯絡。

前有王近山的失聯,後有180師的失聯,這讓後方從下到上無數人的心都懸了起來。畢竟大家都清楚,一旦戰場失聯,在一定程度上就被認同為沒有希望了。

彭德懷、鄧華、韓先楚、洪學智等志願軍領導們在司令部焦急萬分,毛主席更是在子夜1點,親自打來電報詢問情況……

圖|志願軍部隊突破漢江

180師在漢江南岸與敵人對峙不敵後,想要撤往漢江北岸。可是敵軍的炮火攻勢一刻不停,再加上漢江大橋此前被聯合國軍炸毀,於是只能橫渡。

可連日來的大雨讓漢江水位猛漲,敵軍的轟炸機還在不停地投擲炮彈,從江面橫渡過去的難度直接增加了一倍還不止。

然而這是唯一的生路,除此再無他法。

180師決定派出一支敢死隊,攜帶數根粗電線的一頭,冒著敵人的炮火潛遊到對岸,挑選堅固的所在繫緊,另一頭看到對面示意,連忙把這一頭也繫緊。

圖|志願軍部隊冒著炮火前進

最終,180師在夜色裡橫起了三根貫穿漢江的南北電線,1萬多志願軍,就一個接一個拉著各自的救命線,朝漢江北岸艱難地橫渡。

美軍的照明彈不時亮起,炮彈就會落到橫渡部隊的近前。雨越下越急,水位已經到達了胸部,不時有戰友被炸死,慘叫聲不時響起,江水人群中瀰漫著一股沉痛的氣氛。

然而敵軍的空中力量實在是太強大,哪怕我軍成功渡江,還是有不少人被敵軍炸死炸傷。但還不是最要命的,最可怕的是因為敵人的層層封鎖,我軍的食物、藥品、子彈、炮彈等後勤物資,都已經耗盡了。

圖|聯合國軍的155mm自行火炮

60軍軍長韋傑在後方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斷地詢問179師和181師的近況。得知被敵人炮火阻礙,一時間難以前進,估計救援180師無望後,一頭就栽倒在了指揮部裡。

40年後,志願軍司令部的一部分資料得到解密,讓我們得以看到180師的慘況:

「除師長、參謀長及擔任掩護大行李的一個建制營等部分人員突圍外,餘因飢餓與疲勞走不動,吃野菜中毒或作戰死亡、失散等約七千餘人。」

圖|正在吃炒麵的志願軍

這些情況一樁樁、一件件被毛主席清楚的了解後,進京接受調查的王近山,卻並沒有受到毛主席的責備,反而得到了親切的鼓勵。

第五次戰役還有180師的事情,王近山是有一定的責任,可是這次重大的失利,方方面面責任都不小。從中央軍委、志願軍司令部、第三兵團司令部、60軍乃至180師內部,都存在著問題,這才導致了180師的悲劇。

毛主席隨後再調回了60軍軍長韋傑,再次確認自己了解到的情況是完全真實且客觀的。他最初聽到的風聲——「志願軍第三兵團內部右傾苗頭已經出現了」,被證明其實只是有關幹部發的幾句牢騷而已。

圖|毛主席舊照

就這樣,王近山和韋傑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下了。在和毛主席談了關於在朝鮮戰場上後續作戰的各自認識後,二人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與贊同,得以陸續回到前線。

至於12軍軍長曾紹山、15軍軍長秦基偉,毛主席就只是旁敲側擊了一下,確定不存在什麼右傾思想的苗頭後,就放回了。

實際上,當時的這兩個軍長是不在第三兵團的戰鬥序列之中的。可能是戰後悲傷憤慨,說出了一些帶有情緒的話。

圖|電影《上甘嶺》劇照

後來,第三兵團並沒有讓毛主席失望,在王近山的英明指揮下,一雪前恥,贏得了巨大的勝利:1952年的10月,聯合國軍發動了浩浩蕩蕩的「金化攻勢」(即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在上甘嶺這個地方,王近山帶領著12軍、15軍、60軍,與敵人奮戰整整43天,打得何其悲壯,何其慘烈,何其鐵骨錚錚!

我想,黃繼光、孫佔元等上甘嶺英烈,敢於那麼奮不顧身,大概就是受到了「瘋子司令」王近山的影響。

圖|黃繼光捨身堵槍眼

「上甘嶺戰役」是王近山在朝鮮戰場上的巔峰之戰,正是因為此役的巨大功績,和數十年來的南徵北戰。在1955年授銜時,王近山被軍委正式授予中將軍銜。

對於王近山個人來說,第五次戰役是一場噩夢,上甘嶺戰役是一場雪恥之戰。

我們所深愛的祖國,正是因為有無數個王近山這樣一心為國的軍人,我祖國邊疆才能長久和平無戰事,我中華大地才能和平昌盛!

向英勇無畏的戰士們致敬!

-完-

相關焦點

  • 王近山職務越來越低,去世後悼詞難寫,鄧公親批兩個大字
    要說這個角色,其實在歷史上可以找到原型人物的,相信有不少人也知道,就是王近山。相比劇中的角色,王近山人生比較坎坷,經歷過大風大浪。王近山,1915年出生,祖籍湖北。15歲的時候就走進了紅軍的隊伍,成了一名光榮的戰士。每當打仗的時候,他都有種不要命的精神,很多人甚至都直接叫他「王瘋子」。通過在戰場上拼殺,幾十年下來也是成為了高級將領。
  • 1953年,許世友出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打過哪些著名的戰鬥?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是1951年3月18日,作為第三批入朝部隊,由安東、長甸河口渡江入朝的。時任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陳賡大將。第三兵團當時下轄第12軍、15軍及的60軍。第12軍和第15軍,都是原第二野戰軍部隊,12軍軍長,是名將王近山。
  • 谷中蛟叛變,江擁輝請示打還是不打,王近山:牛刀殺雞你還哆嗦?
    此時梁興初已經調任西海岸指揮部副司令員,38軍軍長一職由副軍長江擁輝接任。為了打好這一仗,江擁輝做了充分準備,參戰的114師提前6周就開始練兵,不僅演練了蘇式新裝備及通訊聯絡、步炮協同等戰鬥組織與戰術動作,還專門抽調大量時間練潛伏,而且還專找有青蛙叫的地方訓練,隊伍經過,蛙叫聲突然停止為不合格,蛙叫如常為合格。
  • 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各軍軍長都是誰?1955年被授予什麼軍銜?
    我們所說的抗美援朝戰爭,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後,同聯合國軍進行的較量,以及支援朝鮮軍隊進行的戰爭。在這場大戰中,志願軍最大兵力達到了135萬,韓軍,聯合國軍最大兵力達到了120萬,總傷亡達到兩萬以上。1955年授銜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各軍軍長都是誰?被授予什麼軍銜?
  • 志願軍入朝先頭部隊有幾個軍?軍長都是誰?各軍第一仗打得怎麼樣
    打頭陣、第一仗,是人們非常關注和重視的大問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的先頭部隊有幾個軍?軍長都是誰?各軍的戰鬥力怎麼樣?入朝後各自的「第一仗」打得怎麼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幾個志願軍軍。
  • 25萬志願軍駐紮朝鮮五年,1958年,毛主席為何提出撤軍
    由於美國的這一政策,中國和朝鮮也籤訂了《中朝經濟及文化合作協定》,中國志願軍由此也就留在了朝鮮,並幫助朝鮮開始了戰後重建工作。二、志願軍在朝鮮都做了些什麼?在入朝作戰之始,毛主席就做出了指示要「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鐵原阻擊戰,軍長傅崇碧13天瘦了28斤,全軍衣服被燃燒彈燒破
    此次戰役,志願軍第一線作戰部隊增至3個兵團共11個軍33個師另4個炮兵師,加上人民軍3個軍團,總共60萬餘人,地面兵力居優勢。但是志願軍各部隊都是新入朝的部隊,在彈藥,糧食等物資補給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對敵情,地形也不了解。第五次戰役的目的是消滅敵人幾個師,挫敗其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
  • 彭老總到志願軍視察,看了一節目後,為何發飆:怎麼成這副樣子?
    然而麥克阿瑟的如意算盤算錯了,面對美軍的先進的軍事武器,毛主席無所畏懼、力排眾議,派出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志願軍奔赴朝鮮與美軍作戰,經過三年多的鏖戰,硬是把美軍打到談判桌上簽訂停戰協定
  • 毛主席想繼續打,蘇聯朝鮮不想打了
    正是因此,由於美國的默許和縱容,2.1萬餘名志願軍俘虜之中,有超過2/3、也就是1.4萬餘人「選擇」去臺灣。再比如,最先談判時,毛主席還提出了雙方軍隊徹底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海軍艦隊必須離開臺灣等條件,然而,這些要求都沒能得到滿足。為什麼最終籤訂朝鮮停戰協定的時間會是1953年7月?中國真的想妥協停戰嗎?朝鮮和蘇聯又持有怎樣的觀點?
  • 88年授銜3位河南人被授上將,2位開國少將,另一人是誰?什麼資歷
    解放戰爭時期,尤太忠任晉冀魯豫第6縱隊16旅旅長。當時縱隊司令員就是王近山將軍。新中國成立後,尤太忠將軍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升任副軍長。1955年授銜少將銜,1988年8月任中央軍委紀委第2書記。1988年9月尤太忠被授予上將軍銜。1998年7月24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0歲。
  • 毛主席為什麼要派毛岸英去朝鮮?有傳言是為了鍍金?其實並不是
    而在場的只有3個人:毛主席、彭德懷以及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當場,毛岸英就向彭德懷請求上朝鮮戰場前線。可是彭德懷怎能忍心讓毛岸英再去朝鮮冒險呢?於是他拒絕了毛岸英的請求:「不行,去朝鮮有危險,美國飛機到處轟炸,你還是在後方,搞建設也是抗美援朝!」不過這時毛主席答應了。
  • 懷念·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
    這一年的9月9日,毛主席離開了我們。時代的發展,歲月的流逝,毛主席一刻也沒有離開他深愛的人民。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的紀念日。無盡的懷念都在這一張張包含深情的照片裡。  1952年,毛主席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團文藝戰士代表謝秀民籤名留念。
  • 韓戰第3次戰役志願軍佔領漢城:1951年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
    李奇微這麼說:我聽說,某軍長在給一位師長的指示中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扼守某個陣地。於是,我命令馬上把這段話勾銷。只有集團軍司令本人才可以向一支大部隊下達這樣的命令。我對他們說,除非我親自勘察了地形,觀察了現場的情況,並確定有這樣做的必要,否則,我決不下達死守陣地的命令。美韓軍為了防守250公裡寬的正面,集結了34萬人,防線的實際兵力為13個師另3個旅約20餘萬人。
  •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將近3年,到底投入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例如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的火力情況、志願軍的統帥人選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的總兵力問題。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將近3年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其實,每個階段的兵力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聊聊韓戰的起源。
  • 朝鮮志願軍戰俘營中劉阿姨
    ——父親湯文林在敵工戰線的往事回顧湯向進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時候,比較熟悉我們家情況的戰友馬彥琪給我發來了很多媒體都報導過的一個戰地女兵的故事——志願軍女戰士劉祿曾的一段戰俘營經歷。這篇報導不禁讓我浮想聯翩,很多往事一下子就湧上心頭。
  • 毛主席不同意毛岸英和劉思齊早婚,並說:再急也不能違犯法律
    那天傍晚,劉少奇陪著思齊來到毛主席的住處,在那棵毛主席常常休息、吃飯的槐蔭下,劉少奇要思齊坐在一把藤椅上,悄悄地叮囑了幾句就離開了。毛岸英和劉思齊都在不適當的地方,選了一個不適當的時間,提出了請父親批准二人結婚這個不適當的要求。那時,毛主席正在籌劃如何用5年左右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受不得一點幹擾。
  • 周恩來慧眼識珠,他23歲就成軍長,蔣介石卻屢次與其失之交臂
    但他說服父母,決心棄教從戎,南下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被編入第2團第2營第3連。很多人認為林彪在黃埔軍校很內向,有點不入主流,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林彪在黃埔軍校擔任了他所在連的支部書記。黃埔軍校的黨組織工作是周恩來主持的,可以說,林彪在黃埔就進入了周恩來的視野。相比周恩來看人的水平,蔣介石就要差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