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韓戰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抗美援朝戰爭,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後,同聯合國軍進行的較量,以及支援朝鮮軍隊進行的戰爭。在這場大戰中,志願軍最大兵力達到了135萬,韓軍,聯合國軍最大兵力達到了120萬,總傷亡達到兩萬以上。1955年授銜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各軍軍長都是誰?被授予什麼軍銜?
第1軍軍長黃新廷:
1913年9月出生於湖北省沔陽縣黃家口鎮宋家墩,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6團團長,後升任358旅旅長,率部抵達延安,358旅成為解放戰爭時保衛延安的勁旅。抗美援朝爆發後,他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第1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16軍軍長潘焱:
1916年河南省新縣的一個貧農家庭,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紅4軍12師34團參謀長;抗戰爆發後,歷任抗大1大隊4中隊隊長兼軍事教員、第8軍分區參謀長;解放戰爭中,擔任第二野戰軍5兵團副參謀長;1954年入朝,擔任志願軍16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21軍軍長吳泳湘:
他是湖南湘陰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6軍第47團參謀長,獨立營營長,堅持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三野戰軍21軍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1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23軍軍長鍾國楚:
1912年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垓上村,1930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後期,擔任蘇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先後參加過金壇、黃甲、溧水、李家和黃金山等蘇南反「清鄉」戰鬥。1952年8月率23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24軍軍長梁金華:
1913年6月19日出生於汨羅市智峰鄉,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新四軍皖南支隊副隊長,支隊長兼皖南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三野戰軍24軍71師師長,24軍副軍長,參加了漣水、萊蕪、孟良崮、淮海等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第24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第46軍軍長肖全夫:
1916年9月3日出生於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吳家鋪,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第4區隊區隊長,冀熱遼軍區第17軍分區參謀長,參加代縣十里舖伏擊戰,圍殲敵「鐵血」部隊。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第四野戰軍第46軍137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楊杖子、豐潤、五嶺山等戰鬥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第46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54軍軍長丁盛:
1913年出生於江西省于都縣羅江鎮上溪村,1932年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紅二十八軍組織科科長、二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中,擔任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員,參加了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擔任45軍135師師長,參加了保衛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著名戰鬥、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第54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