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起源
生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屬相,是我國和印度、越南、緬甸、日本等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種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依次分配於十二地支,是中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
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代學者眾說紛紜。當代學者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則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國外傳來的。古巴比倫文明早於中國文明,中東地區的居民,模仿巴比倫黃道十二宮制定十二生肖,在漢武帝時期通西域之時傳入中國。這種說法,並不為大眾所認同。
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先生,認為生肖起源於原始時代人們對動物崇拜。他認為,原始時期人們在認知自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一種依賴感,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一種恐懼感,對一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人們產生對動物的崇拜。十二種生肖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的確起源於中國。正如張秉倫先生的說法,生肖源於我國原始先民的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並與上古時期的天文學知識相結合而產生。現有文獻資料關於生肖的記載,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的記載,正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1975年,在湖北雲夢秦墓的出土的竹簡中,就清楚地記載著用生肖佔卜盜賊相貌特徵的文字。 這些文字記載,充分證明了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已經使用十二生肖了。
十二中動物是怎麼和幹支相結合的呢?上古時代,中原地區的人們使用的是「幹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幹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個地支符號: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來紀年。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順序依次相配,共六十個基本單位,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在中國西北地方的少數遊牧民族則以十二種動物來紀年,後來,在中原人同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兩種紀年法相互融合,形成12生肖。清代生肖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記載,「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這種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的解釋,已被多數人認可。
生肖取十二之數的原因
在古代中國,「十二」被視為傳達天意的「天大之數」,是非常神聖的一個數字。《周禮》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把時間以十二作為劃分標準,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更有十二天象、十二經絡、十二律、十二食、十二衣等等計數古代人民以動物來紀年,當然也取十二之數,也就有了十二生肖。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