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孔廟戟門內兩側,有兩件國寶級文物。其一是位於西側的大夏石馬,其二是位於東側的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唐景雲銅鐘。
景雲鍾因鑄造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而得名。相傳這一年,唐睿宗李旦巡遊至周至,夜宿行宮,夢見霞光滿天、祥雲繚繞,以為吉兆,遂下令鑄鐘以志。
景雲鍾重6噸,口沿為六角弧形。鐘頂端趴有一隻神獸,名曰蒲牢。傳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喜歡嘶鳴長叫,於是古人就將它鑄造於鍾鈕之上。
整口鐘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又分六格,每格都鑄造有不同的圖案,有飛鳳、走獅、祥雲、仙鶴、獨角牛、飛天等。鐘上還均勻地分布有32枚圓形鍾乳,十分對稱,起著裝飾和調節韻律的作用。鐘身從上往下數第三格正中,鑄刻著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的駢體銘文,共292字,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個,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內容以宣揚道教教義為主,闡述了景龍觀的來歷、景雲鐘的製作過程,以及對鐘的讚揚。李旦傳世的書法作品極少,此段銘文為其中之一,故歷來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此鍾起初被懸掛在剛落成不久的唐景龍觀(位於唐長安城崇仁坊西南隅,今西安下馬陵一帶)裡的「行三重樓以憑觀」的鐘樓上,所以,這口鐘也被稱為「景龍觀鍾」。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唐長安城鐘樓舊址上建了一座鐘樓,以保存這口富有神話色彩的景雲鍾,並用來報時。據說,每天撞擊景雲鍾報時時,全城都能聽到它清亮悅耳的鐘聲。萬曆十年(1582),擴建西安城,將鐘樓遷往今天西安鐘樓的位置。據負責遷移鐘樓任務的陝西巡撫龔懋賢所撰《鐘樓東遷歌》碑記載,當鐘樓移建工程完結,把景雲鍾搬來,懸掛起來之時,這鐘卻怎麼也敲不響,只好又把它送回原處。民國初年,景雲鍾曾在西安亮寶樓展出,後長期存放於此,供人觀賞。抗日戰爭爆發後,民國政府將景雲鍾拆卸外運,埋於鄉下避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才將景雲鍾迎回古城,於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建亭保存景雲鍾。
1964年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大賽中,景雲鍾憑外形和聲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還對景雲鍾鐘聲進行錄音,於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一直沿用至今。2000年年底,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一套《中國古鐘》紀念郵票中,就選用了景雲鍾。
附:景雲鍾銘文
原夫一氣凝真,含紫虛而構極;三清韞秘,控碧落而崇因。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景龍觀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寫質,閬苑圖形。但名在騫林,而韻停鍾簴。朕翹情八素,締想九玄,命彼鼓延,鑄斯無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晉曠之宏規。廣召鯨工,遠徵鳧匠,耶溪集寶,麗壑收珍。警風雨之辰,節昏明之候。飛廉扇炭,屏翳營爐,翥鶴呈姿,蹲熊髮狀。角而不震,侈而克揚,庶其曉散靈音,鎮入鵷鸞之殿;夕騰仙韻,恆流鵲之闈。聾俗聽而鹹痊,迷方聞而永悟。洪鈞式啟,寶字攸鐫。其銘曰:紫宸御歷,青元樹因。傾巖集寶,竭府收珍。杜夔律應,張永規陳。形包九乳,儀超萬鈞。上資七廟,傍延兆人。風嚴韻急,霜重音新。自茲千歲,從今億春。懸玉京而薦福,侶銅史而司辰。景雲二年,太歲辛亥,金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鑄成。
(原載於《風雨滄桑九百年:圖說西安碑林》 西北大學出版社)
景雲鍾
景雲鍾移入西安碑林現場老照片。
景雲鍾
景雲鍾銘文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