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2021-01-13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魏政權是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漢獻帝禪讓後建立的,曹丕沒有想到的是,45年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學著曹丕當年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那樣,逼迫曹奐讓位,最終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政權在蜀漢滅亡2年後,也滅亡了,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

曹魏雖然是曹丕建立的,但卻是曹操創業的,曹操從公元189年陳留起兵開始,到公元220年病逝洛陽,曹操用了31年時間創業,一步一步從一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在諸侯林立的東漢末年,成功地擊敗了像呂布、袁紹、袁術、劉備這樣的對手,統一了整個中原及北方。

曹操唯才是舉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曹操作為東漢末年的一支軍閥,想要有更大的作為,當然會不顧一切、不拘一格地招攬人才,曹操數次向天下頒布求賢令以招攬人才,並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人才推薦機制。

曹操發布的求賢令中有這麼一句話:

《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話的意思是說:諸位要幫我發現那些埋沒在底層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薦給我,使我能夠任用他們。

這就是唯才是舉的由來,現在的人看這句話感覺也沒有什麼大問題,本來就是有才能的人就應該得到推薦,但是,你要關注曹操當時所在的時代背景,那可是東漢末年,當時的人才推薦制度以察舉制為主,當時衡量人才的標準有三個:一是道德,二是才能,三是出身。

兩漢的察舉制

而且道德還排在才能之前,兩漢是以儒家治國為基本思想,兩漢的所有皇帝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孝就是兩漢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當時的人才舉薦有一個項目叫:舉孝廉。這完全就是考察人才的道德,把道德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說兩漢的人才推薦道德比才能更重要,存在大量有道德沒有才能的人也能做官,而有才能沒道德的人就不能做官,曹操的唯才是舉算是打破東漢的人才推薦制度,算是一個小小的改革。

事實上,雖然曹操打著是唯才是舉的旗號,但並沒有多少出身底層的人物被提拔起來,這是因為圍繞在曹操身邊的人,基本上是出自中上層的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比如荀彧和崔琰,前者是豫州潁川郡的士人領袖,為曹操推薦了不少人才,有戲志才、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等人才,後者是出身清河崔氏的名士,崔琰還是曹操手下選拔和考核人才的官員。

曹丕稱帝

儘管曹操打的旗號是唯才是舉,實際上選拔出來的人都是來自中上層社會的世家大族子弟和官宦世家子弟,這是因為底層人物有才能的並不能被人熟知,而且底層人物根本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教育很難有人才,除非能領兵打仗以軍功得到升遷,而曹操的兵權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就是在夏侯氏和曹氏宗親手中,所以唯才是舉的人才推薦方式,說到底還是落到了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手中。

曹操去世後,曹丕稱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自然也要提出一個全新的人才舉薦制度,東漢末年的察舉制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地方世家大族的控制,因為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輿論控制權,這些人有錢,有官場資源,有地方影響力,有良好教育的經歷,把握了地方上的人力資源,通過聯姻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地方上的政治集團,控制了人才推薦入口,地方上不管怎麼推薦,都是他們的人,雖然曹操在世時,開發了唯才是舉,但並沒有形成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內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負責品評人才,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等級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才能、道德。地方中正官送上來的人才名單到達中央後,再由大中正官負責審核,最終確定人才的品級,相當於職稱,然後根據職稱任命官職。

而陳群向曹丕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就解決了地方壟斷人才推薦這一問題,把人才推薦權收歸中央,這是有區別的,曹丕在中央和地方上設置中正官,這個相當於人才推薦官,其人事是由朝廷任命的,朝廷對中正有任命權,自然也就能控制人才推薦,而察舉制的人才推薦是由地方官吏推薦的,這些地方官與當地勢力相勾結,曹丕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事實上,曹丕這個皇帝也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坐得安穩,但曹丕並非不知道這些世家大族對自己政權是有威脅的,所以也是時刻防範的。

曹睿託孤司馬懿

但是,曹丕同時還做了一系列的加強皇帝權力政治安排,比如禁止宦官幹政,禁止外戚幹政,這都是吸取東漢滅亡的經驗教訓,同時曹丕對皇族也是嚴加防範,像曹植和曹彰這樣直系曹氏宗親是禁止參政的,而像曹真、曹休這樣的旁系曹氏宗親是委以重任的,這樣,皇帝的權力就空前加強,這就是曹魏的中央集權制。

曹丕這麼做也沒有毛病,問題是皇帝英明這樣做是好的,一旦皇帝不英明,或者皇帝不能掌權的話,整個國家的權力就會旁落,沒有外戚,沒有宦官,沒有皇族的曹魏政權權力旁落只會落到那些手握權力的朝臣手中,而這些朝臣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曹丕和曹睿兩代皇帝在位時沒有任何問題,他們都是明君,能夠自己把控權力,但是,曹睿去世後,找了個年僅8歲的小皇帝曹芳,這個時候皇帝不能親政,權力就在兩個輔政大臣手中,分別是曹爽和司馬懿,權力就是這樣,越有越想排斥他人,所以曹爽和司馬懿為了獨佔權力開始內鬥,最終司馬懿笑到了最後,獨掌了曹魏的大權。

司馬懿篡位控制皇帝

因為沒有人能制衡司馬懿,因為曹魏沒有宦官,沒有外戚,沒有皇族掌權,所以司馬懿掌控的其實就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皇權,而且沒有力量能制衡他,所以司馬懿就開始了篡位之路,首先把所有政治對手全部屠殺,然後再把權力世襲,也就取代了曹魏政權。

司馬代魏其實跟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沒有太大關係,九品中正制是一種人才推薦制度,曹魏的滅亡是因為權力沒有制約,無論是皇權還是權臣,其實都需要制約才能長久。

舉個例子,東漢雖然從第四位皇帝開始,剛即位的皇帝不是傀儡就是小孩子,但東漢仍然存在了195年,比曹魏的45年長多了,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東漢的權力是有制約的,因為有宦官和外戚以及朝臣的權力相互制約,就給了皇帝一個生存的空間,皇帝可以利用外戚、宦官、朝臣之間的政治鬥爭而重新掌控權力,但是曹魏就不行,曹魏的朝臣掌握了權力,沒有任何能制約,只能一方獨大,最終產生篡位的想法,這就是曹魏滅亡的主要原因,跟九品中正制無關。

相關焦點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如果曹魏國力是100,那麼東吳和蜀漢國力將分別為66和42
    既然曹魏的國力按100分做為標準,我們不妨設計一個四個維度模型,分析三個國家的存在時間、地盤大小、人口數量和軍隊數量的數據,從這四個維度來說明東吳和蜀漢的國力大小。其中,每個維度按25分做為標準來計算,四個維度標準總分為100。維度一.存在時間1.曹魏建立於公元220年,當年曹丕廢漢稱帝,國號魏,曹魏是三國之中最早稱帝建國。
  • 中國皇帝順序大全,16朝225位,收藏這張表就夠了!(秦朝-隋朝)
    漢武帝三國(魏、蜀、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各具特色,充滿生機。184年黃巾起義後,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紛爭,東漢名存實亡。208年的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 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從世卿世祿到科舉制
    我國歷代的選官制度按照發展脈絡,分為以下四種:一,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期;二,察舉制,從春秋開始到漢武帝時期形成;三,九品中正制,曹丕所創立至隋唐;四,科舉制,隋朝至1905年;這四個階段我來簡單解釋一下:1,世卿世祿制所謂世卿世祿制是奴隸主貴族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來分封親屬做官的一種制度
  • 同樣是漢人南遷政權,南宋得以存國152年,為何南明卻是短命鬼?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農民軍破北京城之際以身殉國。同年,南明政權建立,1662年,明昭宗 朱由榔(永曆皇帝)被緬甸國王交給吳三桂處死,標誌著正統的南明政權滅亡。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南明最後一個政權也徹底覆滅。
  • 曹魏都城形制影響深遠
    上承兩漢 下啟隋唐 曹魏都城形制影響深遠 2017年12月22日 15: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關鍵詞:都城;形制;洛陽城;曹魏;北城;太極;後世;軸對稱;正殿;考古發掘
  • 西漢雖然只存在200多年,但西漢的皇位卻傳了近800年,被隋朝終結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都洛陽,三個月後定都長安,西漢正式建立。西漢建立後存在兩百多年的時間,歷經十二個皇帝。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西漢雖然滅亡了,但西漢的皇位卻傳了近八百年。一直到隋朝在被終結。我們看一下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 坐擁江南卻裹足不前,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為何偏安一隅?
    名不正,言不順的東吳政權同為割據政權,東吳對比另外兩個有先天的致命劣勢,那就是正統性。持續400年的大漢,在士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部分人仍然把衰微的漢室視為正統,即使是割據政權也要盡力與漢室「套關係」,與漢室關係越近,政權勢力就越名正言順。蜀漢政權有劉備這一宗族身份的加持,曹魏政權挾持著天子本人,而東吳呢?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怎麼處置十萬蒙古女人的?僅用一招永絕後患
    元朝到了後期更是因為政治腐敗權臣幹政,使得民不聊生,這才有了後來的農民起義和朱元璋這個草根皇帝。    都知道當一個朝代滅亡後,高級階層遺留下來的人是留不得的,以免留下後患慘遭政權顛覆。    而當漢族人建立的明朝與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產生政權更迭的時候,就不僅僅是貴族遺留人員的處置問題,而是將範圍擴大到了整個蒙古族。其實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以後,曾下過徵伐令: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二 中國紅色政權⑹發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發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第一,它的發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的國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⑺,必然是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
  • 牛繼馬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真的是夏侯光姬與小吏私通所生嗎
    晉元帝是晉武帝堂侄,西晉琅邪恭王司馬覲與琅琊王妃夏侯光姬之子,東晉的開國皇帝,在西晉滅亡後於江南重建東晉,使得晉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但在許多正史中(《晉書》、《宋書》)卻記載了一條「牛繼馬後」的讖語,稱晉元帝並非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而是一位牛姓小吏與夏侯光姬的私生子。那麼晉元帝司馬睿真的是牛姓小吏的兒子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1947年民國政權快速垮塌的原因,晉商孔祥熙放棄了最後的努力
    小編只能說南宋在蒙古鐵騎面前堅持了很多年,貌似政權軟弱的南宋,蒙古攻打南宋耗費的軍事經歷要比其他地方耗時長了很多,南宋最後的垮塌,其實蒙古人已經控制了海上貿易線,南宋後期的經濟已經開始落後。中華民國在抗日戰爭結束後,1947年蔣氏政權為什麼會敗的如此的快,法元的通脹,金融系統的崩潰是主要的原因。
  • 六步讀懂魏晉南北朝,歷數389年的乾貨歷史知識!
    魏晉南北朝,具體來說是魏、晉、南北朝三個階段,拆開來說是三國曹魏、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四個歷史階段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最亂套,老百姓最鬱悶的389年。這389年一直是廣大愛好歷史知識的朋友最不願觸及的歷史!
  • 清朝存在268年,大牢裡的關押犯人不計其數,清朝滅亡時都去哪了
    中國古代的改朝換代時期,一般都是混亂而又灰暗的,在這段日子裡,各式各樣的政治體系會逐漸地土崩瓦解。 國家會出現短暫的混亂,就連那些曾經被繩之以法的罪犯,也會因此得以重生。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齊愍王窮兵黷武,再強大的國家,如果四處徵伐,樹敵四面楚歌,也會招致所有諸侯國的反對,而齊愍王又被縱橫家蘇秦所騙,蘇秦實際上是燕國的密探,包括齊國四面楚歌也有蘇秦的協助,最終在齊國吞併宋國後,引起嚴重的政治危機。
  • 曹魏後期一位大臣,弒殺皇帝曹髦,最終是什麼結局?
    賈充(217年—282年),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魏晉時期大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賈逵去世,賈充尚未成年,居喪時已得孝名。賈充承襲父親陽裡亭侯爵位。後入仕曹魏,任尚書郎。再遷任黃門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