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短命年號「祺祥」由來

2021-01-10 騰訊網

「祺祥」是載淳登基後所立的年號,原定於1862年正式使用,但這個清朝歷史上最短命的年號在鹹豐十一年因為「辛酉政變」夭折了,只存在了六十九天。

清朝最短命的皇帝年號

1861年8月,鹹豐皇帝病逝於熱河行宮,鹹豐帝年僅六歲的長子載淳繼位,三個月後,小皇帝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慈禧太后,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身份優勢奪取這個末路皇朝的最高統治權,奪權事件多被稱為「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事件的第三種稱呼「祺祥政變」反而讓人感到陌生。

「祺祥」是載淳登基後所立的年號,原定於1862年正式使用,但這個清朝歷史上最短命的年號在鹹豐十一年因為「辛酉政變」夭折了,只存在了六十九天。

「祺祥」年號被取消後,原定發行的「祺祥重寶」「祺祥通寶」貨幣未及發行即被銷毀,有少數樣幣保留下來,成為這一轉瞬即逝的年號存在的證明。

辛酉年農曆十月五日,從大學士周祖培上疏言表稱「怡親王載垣等擬定『祺祥』年號,意義重複」,請求更正,兩天後,清廷詔改「祺祥」為「同治」。周祖培上疏所言的「年號意義重複」含義模稜兩可,很難說清「祺祥」錯在兩字同義,還是與前代帝王的年號雷同。

有清以來,同治之前的九位皇帝共有十個年號,清朝沿襲明制,遵循一位皇帝一個年號的模式,同治皇帝以前只有清太宗皇太極先後使用過「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其他皇帝無論統治時間長短、是治是亂,都只有一個年號。滿清為了保持民族的文化特徵推行「國語騎射」政策,至清朝末期「國語」滿語的使用者已經寥寥無幾,滿族的「騎射」之能也消失殆盡,但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表徵,年號一直都是滿漢雙語對照的。

皇帝年號的構成方式:聯合型與偏正型

從語言學角度來講,清朝皇帝的年號的構成無外乎兩種。一種是聯合型結構,即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詞根並列組合而成的合成名詞。

例如清太宗的後一個年號「崇德」,其滿文發音為wesihun erdemungge。wesihun是在動詞「上升,升高」(wesimbi )的基礎上根據元音和諧律在一些動詞詞根上分別綴以附加成分而派生出的形容詞。wesimbi去掉了原詞的詞尾 「-mbi」之後,在詞根上綴以附加成分「-hun」構成的派生形容詞wesihun,意為「崇高的」。Erdemungge一詞是由名詞「德行」(erdemu)根據元音和諧律,在詞幹上綴以附加成分「有……的」(-ngge)將名詞形容詞化,變成「有德的」一詞。Wesihun 與erdemungge兩個經過變化的詞語構成聯合型結構專有名詞,即皇太極的年號「崇德」。

與之同理的還有清聖祖康熙皇帝和清世宗雍正皇帝。

蒙古人稱康熙皇帝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意為「平和寧靜」,與滿語中康熙的含義十分相近。「康熙」的滿語年號為elhe taifin,構成方式遠不如其祖父那樣複雜。Elhe意為「安康」,taifin意為「太平」,詞義相近。「雍正」的滿語年號為huwaliyasun tob。其中,huwaliyasun為「穩重、和順」之意,tob意為「公正、端莊」,也是兩個含義相近的詞放在一起構成了年號「雍正」。

與聯合型結構並駕齊驅的另一種構成方式是偏正型結構,即前一個詞的詞根修飾限制後一個詞根而構成的合成名詞,其中表示修飾的詞根一般是形容詞或是帶有修飾色彩的名詞。

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一個年號「天聰」,由sure和han兩個滿語詞彙構成,前者是「聰明的」的意思,後者是遊牧民族首領的稱謂「汗」,滿洲人從漢文化中吸收了「天子」一詞,因而轉譯為「天聰」。載淳的父親鹹豐皇帝年號由gubci和elgiyengge兩個滿語詞彙構成,gubci意為名詞「全部」,elgiyengge是由名詞elgiyen派生出來的關係形容詞,意思是「富裕的」。這一年號中用名詞gubci修飾形容詞elgiyengge,直譯成「全都富裕」,漢譯為「鹹豐」。

「祺祥」與「嘉慶」意義重複

載淳的兩個年號「祺祥」和「同治」分別對應著上述兩種滿清年號的構成方式。「祺祥」在滿文讀作fengsengge sabingga,fengsengge是由「福祉」這一名詞fengsen派生出來的關係形容詞,意為「有福的」,同理sabingga也是由名詞「吉祥」(sabi)派生出來的,意為「吉祥的」,與「崇德」、「康熙」、「雍正」一樣屬於聯合構詞,漢譯為「祺祥」。「同治」這一年號由形容詞 yooningga和名詞dawn組合而成,yooningga是由名詞「全部,共同」(yooni)派生的關係形容詞,意為「全部的,一起的,共同的」;dawn的含義是「政治」,用全部的yooningg偏正修飾名詞dawn,滿語直譯為「共同的政治」,漢譯為「同治」。

有清帝王祖先的例子在前,周祖培上疏所言的「意義重複」所指的不可能是「祺」與「祥」兩個字的含義重複問題,而是「祺祥」與祖先的年號意義重複。被重複的是清仁宗嘉慶皇帝。「嘉慶」滿語讀作saicungga fengsengge,這一年號的構成方式屬於第二種,偏正型結構。Saicungga有「吉祥,美好」之意,fengsengge是由名詞「福祉、喜慶」(fengsen)根據元音和諧律,在詞幹的基礎上加上後綴「-ngge」派生出的關係形容詞,意為有福的、喜慶的。《漢書宣帝紀》中有「蒙獲嘉瑞,賜茲祉福」,取的就是「嘉」字吉祥之意。所以「祺祥」和「嘉慶」除了用字不同,在含義上是基本一致的。

同治」從含義上避免了與祖先的雷同,這一年號的字面含義雖然簡單,但政治含義頗深,很難說清政府的共同治理者到底包含了多少人。與「同治」一樣,很難說「祺祥」這一名號的擬定不是當時清廷內部的政治工具。清廷詔改年號的同時,擬定「祺祥」這一年號的怡親王載垣等被詔賜在宗人府空室自盡。(文/戴桃疆)

相關焦點

  • 「祺祥」:清朝最短命的年號是怎麼來的
    「祺祥」:清朝最短命的年號是怎麼來的 戴桃疆 2015-03-20 08:06 來源:澎湃新聞
  • 不書年號罪是什麼罪 陶淵明的行為到清朝為什麼會變成一種死罪
    文字獄自古有之,但以清朝初年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文字獄的種類也有各式各樣,有因詩文獲罪的,有因寫史書獲罪的,也有些工匠商人因為參與了書的出版印刷而遭遇無妄之災。今年要給大家介紹案例則屬於另一種類型,叫「不書年號案」。
  • 年號那些事兒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基本上每個皇帝登基之後都要改的,除了其少數例外。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在漢武帝之前都使用王號紀年,比如漢文帝某某年,到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十九年)有了第一個年號,年號為「建元」。年號與改元密切相關。
  • 貞觀、文明、乾元……這些古代皇帝年號原來都和易經有關
    「貞觀」的年號有何寓意《周易·繫辭傳》寫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其寓意為正道治理國家,具體的解釋來說,就是天地之道,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因此唐太宗以「貞觀」為年號。
  • 清朝長相特殊的皇后:凸眼齙牙短命相,得皇帝一生專寵
    在清朝時,「臉若銀盆」的女人才叫美女。圓圓的臉、兩頰還必須有肉,這樣叫做有福相,能旺夫,好比說《紅樓夢》中的薛寶釵。 而現代人喜歡的網紅臉,尖下巴兩頰消瘦,則是一種短命相。在清朝后妃們的畫像中,大多都是以「銀盆臉」為主。但唯獨有一位皇后長相頗為奇特,用「尖嘴猴腮」四個字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她就是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
  • 廟號、諡號、年號,應該如何區分?為什麼皇帝那麼多稱謂?
    高宗就是乾隆的廟號,清指的是清朝。其實高宗這個廟號很有意思,歷史上叫這個廟號的皇帝,大多都是處於王朝由盛轉衰時期。乾隆早期效仿康熙,使清朝延續了康乾盛世,可是後期奢靡浪費,使清朝國庫空虛。交給嘉慶的時候,已經是個爛攤子了。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人才稱乾隆為高宗,間接表達對他執政期間的評價。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仿佛無窮無盡的寶藏,創造出許多最有價值的文化。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大明的鐵粉朝鮮:明朝滅亡後,該國仍用崇禎年號表示年份,後來漸成...
    說到這裡肯定很多人會有疑問,明朝滅亡之後朝鮮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為什麼不使用清朝的年號呢?其實,要說朝鮮為什麼寧願使用明朝年號300多年,而對清朝年號不理不睬,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日本侵略朝鮮,明朝不顧內憂外患援助朝鮮,打敗日本侵略者,防止李氏朝鮮王朝滅亡。講起李氏朝鮮對於大明的熱愛,那肯定繞不開另外一個攪屎棍國家「日本」。
  • 古代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尊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能分得清古代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今天虎臣就來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咱們挨個來說。先說年號,古代的主要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幹支紀年。漢武帝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年號。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排除像晉惠帝這樣瞎胡鬧的,帝王改元總結下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帝王繼位,換年號(由於在位時間實在太過短暫,倒黴蛋劉賀同學沒機會公布自己的年號)一般來說,新君登基為了彰顯新朝氣象繼位必定改元(一般是第二年更換年號,老皇帝的舊年號會用到當年年底)這成了歷代帝王約定俗成的慣例,幾乎沒有人打破,當然了,如果新皇帝短命到連一年都沒撐過去自然也就沒機會頒布年號,比如在位才短短二十七天的作死小能手劉賀和在位僅兩三個時辰的金末帝完顏承麟估計有話要說
  • 什麼是年號,封建時代第一個年號是什麼,年號的作用又是什麼
    年號實際上就是國家的紀年,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起始於漢武帝。終結於滿清溥儀,漢武帝的年號為建元。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第一個年號,此後形成制度。新君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改元。溥儀登基後,年號是宣統,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年號。建元宣統聽著挺押韻。
  • 下一任日本天皇的年號會是什麼呢?
    1、先說什麼是年號年號是皇帝在位時期的紀年表示方法,同時也往往是他死後追封的名號。它源自中國大漢皇帝。有的皇帝從繼位到死,就一個年號,有的隔幾年重新開始啟用一種新的年號。日本天皇的年號是一用一代,死亡後兒子繼位,立刻就改。
  • 歷史之見證文物之奇葩 中國錢幣之最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鹹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鹹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並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於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並將肅順等三人處死。
  • 歷史上的今天——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
    年號定為「祺祥」。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還有原來的五個軍機大臣中的四個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鹹豐臨終前,又將自己刻有「御賞」和「同道堂」的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
  • 中國皇帝為何一遇大事,就要更改年號?這樣年份不是很亂嗎?
    說起年號,也許有的朋友不是十分的了解,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電視上一直在播放《如懿傳》,演的是乾隆皇帝的後宮,乾隆就是愛新覺羅弘曆登基之後所設定的年號,取其「天道昌隆」之意。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獨有的。
  • 從古至今紀年法的由來?
    廉頗藺相如列傳2、帝王年號紀年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元,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該紀年法始於漢朝,與年號紀年法同時並用。如公元184年為東漢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土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
  • 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啥區別?
    清朝除了開國君主清太祖努爾哈赤外,還有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總共出現了三個「祖」,簡直就是泛濫。明代也出現了兩個「祖」,一個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則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嘉靖皇帝追加的)。不過大多數朝代還是嚴格按照規矩來的,只有一個「太祖」或「高祖」,其他的皇帝都叫「宗」。至於「太祖」和「高祖」的區別?這篇文章就不講了,比較麻煩。
  • 中國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沒有年號以前用什麼紀年?
    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為什麼叫「建元」呢?《說文》解釋說:元,始也,從一從兀。這個「元」就是開始的意思,漢武帝選的第一個年號很直白,意思就是建立年號的第一年,所以叫建元,他也很喜歡用「元」這個字眼,譬如後面接著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等。
  • 史上最短命的皇帝,被清朝抹黑「屠夫」,還給他立了「七殺碑」
    歷史一向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對於曾經的敵人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的,所以後世對於張獻忠屠蜀一事還是有著很大的爭議。當張獻忠在武昌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後,自稱「大西王」,隨後又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他這一路攻佔,作風就像土匪盜賊一般兇猛,但他是農民起義的領袖,自然是受到了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