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日本迎來了「令和」時代)
這兩年日本的頭號大事自然是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登基,長達三十年的「平成時代」宣告結束,日本制定了新的年號「令和」,從此走向了「令和時代」。
(「令和」是日本新的年號,出自日本古籍本《萬葉集》)
根據日本的解釋,「令和」年號用典首次沒有出自中國古籍,而是採用日本《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大意是希望這個年號讓每個國民都綻放自己的花朵。
拋開網友們對新年號的調侃和玩梗,我們來聊聊這既熟悉又陌生的「年號」。
(儘管不再使用年號,由於文學作品的普及我們對於年號並不陌生)
說陌生是因為和日本鋪天蓋地的「明治」、「平成」、「昭和」比起來,我們的中國最後一個年號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過遙遠,而說熟悉是因為年號本身就是中國首創,即便沒再使用,因為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普及我們也經常能接觸到年號,《三國演義》裡的「建安**年」就不說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這些都是年號,隨著明清兩朝一帝一年號慣例的形成,我們甚至還用年號指代起了帝王,什麼康熙、乾隆、嘉靖和天啟等等。
(年號是君主用來紀念的方式,同樣的還包括佛曆紀年、伊斯蘭曆紀年等等)
那麼年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封建君主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所謂紀年簡單來說就是確定今年到底是几几年,看到這您肯定會回答:今年不就是2020年嘛!沒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公曆紀年法今年的確是2020年,可世界上並不只有公曆這一種紀年方法,如果您是在部分佛教國家或伊斯蘭國家問起對方時間,多半得到的答案是2564年(根據佛曆)或1441年(根據伊斯蘭曆),紀年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不同。我國在辛亥革命以後才採用公元紀年法,在此之前古人大多使用的就是年號紀年,如果您有機會穿越到赤壁之戰時期,別人會告訴你:今年是建安十三年。
(漢武帝發明了年號紀年法,在此之前,包括《國語》、《左傳》都使用的是君主在位時間紀年)
年號紀年法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不過在年號以前中國一直使用的是幹支紀年法或帝王紀年法,所謂幹支就是以天幹地支計數,六十為一輪迴,戊戌年變法、甲午年中日戰爭,都是通過幹支法進行紀年;至於帝王紀年法就是以君主在位的時間進行計算,如「漢高祖元年」、「魯恆公三年」等等。這種紀年方式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登基,可能覺得這樣計算時間不太炫酷,於是在繼位當年武帝定年號為「建元」(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從此後世以年號紀年,而改換年號則稱之為「改元」。
與乾巴巴用君主在位時間來紀年相比,年號紀年有著更為豐富的政治含義,所以自漢武帝以後,年號便被歷代帝王所採納,除了作為記錄時間的符號,年號承載著統治者們美好的政治願望,封建君主們命名年號或宣誓正統,或昭顯德行,或慶祝祥瑞,或懇求上天消弭兵禍,毫不誇張的說,年號算得上是封建政權施政的宣言書和綱領性文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也形成了獨特的年號文化。
從漢武帝開始到宣統退位結束,大一統王朝的君主們使用過的年號就多達513個,再加上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等地方割據的小政權、揭竿而起的農民軍等等,有史可載的年號就在900個以上!可見年號影響之深遠。
(充滿中二氣息的武周年號)
年號可長可短,一般來說都是兩字,當然也有像王莽時期「始建國」、梁武帝蕭衍時期的「中大同」、「中大通」(這都是什麼稀奇古怪的玩意?)、武則天「萬歲通天」亦或是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天賜禮盛國慶」這樣的多字怪;年號可多可少,像明清兩朝的帝王一生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可以用年號來指代皇帝),也有像武則天這樣的改元狂魔,在位十五年換了十四個年號,往往是這個年號還沒捂熱乎了馬上就換一個,西晉皇帝司馬衷同志也是個奇葩,他創造了一年之內換四次年號的記錄(公元304年朝廷改年號「太安」為「永安」,用了半年後覺得不好便換成了「建武」,接著又在十月份又換回「永安」,最後又趕在年底前改元「永興」)我估計當時官員百姓們的表情是???老大你玩我們是吧!
那麼換年號有什麼講究麼?排除像晉惠帝這樣瞎胡鬧的,帝王改元總結下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帝王繼位,換年號
(由於在位時間實在太過短暫,倒黴蛋劉賀同學沒機會公布自己的年號)
一般來說,新君登基為了彰顯新朝氣象繼位必定改元(一般是第二年更換年號,老皇帝的舊年號會用到當年年底)這成了歷代帝王約定俗成的慣例,幾乎沒有人打破,當然了,如果新皇帝短命到連一年都沒撐過去自然也就沒機會頒布年號,比如在位才短短二十七天的作死小能手劉賀和在位僅兩三個時辰的金末帝完顏承麟估計有話要說。
封禪祭祀,換年號
(封禪泰山,如此亙古未有的喜事當然要改年號啦!)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封禪天地、祭祀祖宗在封建王朝從來都是一等一的大事,為了求得老天垂憐、祖宗護佑,封建帝王們因封禪、祭祀等原因而改元也就不足為怪了(歷史上因為祭祀而改元最少有50次以上),其中又以封禪泰山為重頭戲,畢竟歷朝歷代都以能夠封禪泰山為榮,為了紀念這樣的盛世帝王都會改元以示慶賀。
漢武帝朝拜泰山後改元為「元封」,光武帝封禪泰山改元「建武中元」,唐高宗封禪泰山改元為「乾封」,最有趣的就是宋真宗,在遼宋澶淵之盟後他也做起了封禪泰山的美夢,可不管是文治武功、疆域聲望他連漢武光武的尾燈都看不到,那該怎麼辦?編!在他的指示下王欽若等大臣裝神弄鬼的捏造起了祥瑞,一會有天書降世,一會又地現神符,這說明是老天爺認可我治國的功績嘛!於是宋真宗改元為「大中祥符」,接著就將封禪提上了日程。
局勢動蕩,換年號
政局動蕩,戰亂不休之際,皇帝也會想著通過改元的方式來祈求戰事順利,國家安定。
(打勝仗為了祝賀要改元,打了敗仗國勢危機就更要改元了)
漢靈帝末年黃巾並起,為了鎮壓叛亂靈帝改元為「中平」,隨後董卓亂國,漢獻帝顛沛流離遷都許昌才過上了幾天安生日子,於是他迫不及待的改元為「建安」,祈願國家安定的意思非常明顯。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季漢景耀六年)魏國發兵數十萬攻打季漢,氣勢洶洶大有滅國之勢,季漢方面除了調兵遣將抵抗敵軍入侵以外,劉禪還宣布當年改年號「景耀」為「炎興」,這是因為漢乃火德,劉禪希望通過改元的方式能夠祈求上天保佑炎漢不絕,只可惜事與願違,隨著鄧艾偷渡陰平進逼成都,劉禪無奈出城投降,而這個所謂的「炎興」也只使用了短短四個月。
(雖然改元「仁壽」,但楊堅的一片苦心終究是落了空,楊廣的騷操作下隋朝是既不仁也不壽)
公元601年,隋文帝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自己已是花甲之年,又加上太子新立,老皇帝衷心希望儲君仁德,自己長壽,於是便將年號從「開皇」改為「仁壽」,只可惜楊廣老兄辜負了老父親的一片期望,隋朝是既不仁也不壽,傳位僅二世便滅亡,成為後人笑柄。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唐高宗時期,廢太子李忠改立李弘時朝廷改元為「顯慶」,李弘病死後立李賢為儲君,廢李賢改立李顯為皇太子時皇帝又改元「永隆」,反正傳達的就是一個意思:國家換了儲君只會越來越好!
祥瑞喜訊,換年號
皇帝在位時天地之間有祥瑞誕生,這說明是老天認可你的統治,如此普天同慶的大喜事自然要改元。
(國有瑞獸,天降大喜,也是君主改元的重要原因,什麼白虎、鳳凰、大象,哥幾個一起出現吧!)
如果是天降甘露,那就改元為「甘露」,黃河水清,那就改元「河清」,漢元帝時期黃河水患得到治理,高興地皇帝馬上取年號為「河平」,龍鳳等瑞獸也是君主們更換年號的最愛,漢武帝時期的「元狩」就是因為皇帝在打獵時獲得瑞獸白麒麟,「元鼎」則是在汾水挖出了寶鼎,更改年號以作紀念;唐高宗時期有鳳凰出現,改元為「儀鳳」,漢宣帝、東吳孫權在位時都有黃龍出沒,所以都把年號定成了「黃龍」,除此以外還有什麼「五鳳」、「神龍」、「龍朔」、「大象」、「神龜」等等不一而足。
最誇張的非武則天莫屬,為了昭示自己繼位正當合法,老武恨不得國家一年一祥瑞,一年一改元(更恐怖的是她真的做到了!)所以我們看武周時期的年號,什麼「長壽、「天授」、「如意」、「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等,祈福祝願,表達吉祥的寓意相當濃重。
(懿德太子墓葬圖,因為議論武則天的面首,李重潤和妹妹都被狠心的奶奶賜死)
如果趕上皇室添丁進口,朝廷自然也要改元以示慶賀,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誕生後,有了嫡長孫的高宗就樂的合不攏嘴,等到孩子滿月,皇帝不但大赦天下還宣布改元為「永淳」以示對孩子的祝福—帝為皇太子時,生東宮,高宗喜甚,乳月滿,為大赦天下,改元永淳。是歲,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
(病重恢復後,宋仁宗改元「嘉佑」感謝老天保佑)
而為了祈求病體復原或慶賀身體康健,君主們也會通過改元這種方式來「衝喜」,武則天在大病初癒後將年號改為「久視」(出自老子道德經「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意思就是長生不老)—「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宋仁宗一度病篤,病糊塗的他嘴裡還嚷著曹皇后要造反,嚇得曹氏不敢出現在她眼前,再加上仁宗子嗣艱難,一直沒有指定儲君人選,眼看著皇帝就要嗝屁帝國後繼無人,滿朝文武都恐慌無比,好在命不該絕,仁宗很快就恢復了健康,為了感激老天保佑,宋仁宗改年號為「嘉佑」。
如果戰事取得勝利君主們也會改元進行慶賀,平定了徐敬業之亂武則天改年號為「垂拱」(出自「黃帝垂拱而天下大治」),漢元帝時期南匈奴向朝廷臣服,為了慶祝這一大事劉奭宣布改元「竟寧」,「竟寧」即「境寧」,祈禱邊疆無兵戈之事;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大唐兵馬大敗突厥和阿拉伯帝國,老武馬上美滋滋的改元為「神功」。
(對於小國們來說,效忠大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其年號,以示順從和臣服)
年號的重要性
除了寄託君主的政治訴求,年號也往往代表著帝國對外影響力和外交尊嚴。畢竟古代不像現在大家都用公元紀年,要是在大一統王朝還好,如果趕上亂世,割據勢力各有各的年號,用你的還是用我的?那就得看雙方的國力和政治影響力如何了。比如在五代十國時期,各割據小國往往會使用大國的年號以示順從,大唐滅亡,後梁佔據中原實力最強,吳越、閩、楚、南平這些小國使用的都是後梁年號,隨著後梁被後唐所滅,後唐統一中國北方,這些小國們又紛紛來拜碼頭認大哥,接著又是後晉滅後唐,後周滅後晉,等到北宋成為天下霸主後,這些小國自覺的使用起了北宋年號,總結下來其實就是一句話:誰牛逼,誰的拳頭硬,我們就用誰的國號。
所以在外交談判上,對於國力相對弱勢的一方,如果能夠保留並使用自己的年號在政治上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啊!
(儘管夾在宋和遼兩個超級大國中間,但西夏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終都十分強硬)
(堅持只用自家年號的西夏人:不要慫,就是正面剛!)
西夏就是這麼一個混不吝,儘管開國最晚,還夾在遼、宋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但從開國君主李元昊開始,西夏曆代君主對外始終保持著相當強硬的外交態度:可以服軟,可以稱臣,但西夏只用自己的年號!即使是後來金攻遼滅宋成為新的巨無霸帝國,西夏也依然爭取到了「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號,遣使來聘,奉國書稱弟」的外交條件,也就是說西夏頂多表面上喊金一聲大哥,實際上雙方處於平等地位。
而與之相比南宋就要慘多了,除了每年要向大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的歲貢外(西夏則剛好相反,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還要賞賜巨額財物給西夏),雙方在外交地位上也極不平等,金為君,南宋為臣,趙構給金國皇帝的國書上更是一口一個「臣構」,後來經過斡旋金人才勉強同意南宋皇帝不再稱「卑臣」而改稱「侄兒」,但南宋好歹還是保留了最後一塊遮羞布:可以使用自己的年號,對外雖然是屈辱萬分,但對內總算是可以向大臣百姓們有個交代了。
(年號,也代表著國家的政治影響力和文化輸出,東晉軍事孱弱,但依然有割據勢力使用東晉年號)
年號,也代表著國民對帝國的認可度,王莽末年由於時局動蕩、民不聊生,眼看這個建國不過十幾年的帝國氣數將盡沒幾天蹦躂了,「於是海內豪桀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遍於天下」。也許是對西漢政權的深深留戀和認同,天下的貴族豪傑們廢除了王莽朝定的年號改用起了西漢帝國曾經的年號,這毫無疑問是對王莽王朝的拋棄,對漢朝復闢的贊同。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們除了揭竿而起外反抗隋朝外還拋棄了它的年號—「連歲災蝗,餓死人遍地,盜賊蜂起,六十四處煙塵,一十八處擅改元。」漢朝雖亡,民心不散;大隋未滅,年號不通,對年號的態度也折射出了百姓們對帝國的態度。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割據江南苟延殘喘,武都王楊盛雖被群胡環繞,但仍堅持使用西晉「義熙」年號,在西晉被滅亡後則使用劉宋「元嘉」年號,這也就表達了對中原王朝正統性的認可和支持。
(明朝滅亡後,朝鮮依然堅持使用崇禎年號長達數百年,其眷戀之情可見一斑)
(朝鮮官方會使用滿清政權年號,但私下都以使用明朝年號為榮)
這種認可不僅出現在本國百姓身上,隨著帝國對外文化、政治的輸出,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大明的屬國朝鮮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作為中華文化的狂熱粉絲,朝鮮成為大明的屬國忠心耿耿兩百餘年,不但習漢字說漢語,甚至使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公元1636年滿清出兵討伐朝鮮,次年正月朝鮮宣告投降並成為滿清附庸,滿清給朝鮮下達的命令裡就赫然包括斷絕與明朝一切關係,停用明朝「崇禎」年號,使用滿清年號。在正式場合朝鮮只能忍氣吞聲認了,但朝鮮人在私下裡卻仍然繼續使用崇禎年號,即使是明朝滅亡,崇禎年號名不副實後,朝鮮人仍然以「崇禎後」作為紀年方式,其對明朝的深厚感情通過對年號的堅持盡顯無疑。
(沒文化的趙普,因為制定的年號重名差點被宋太祖給罵死)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取一個寓意好的年號至關重要,但關鍵問題是這玩意足足用了兩千多年,再有多少寓意吉祥的好詞到後來用的也差不多了,所以就難免出現了混用、重複等情況—「歷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數,稍不祥考,未有不至重襲者」,大宋開國年號為「建隆」,用了幾年後宋太祖趙匡胤打算換個寓意更好更響亮的年號,但老趙自己是個丘八出身沒啥文化,於是便指派宰相趙普擬定年號,並叮囑他此年號一定要歷朝歷代絕無僅有。
可趙普早年為小吏不通詩書,憋了半天憋出個「乾德」,乾者,天也,此所謂大宋天子有老天眷顧,天德護佑,趙匡胤對此十分滿意。過了三年北宋滅後蜀,蜀主孟昶的妃嬪宮女們也被送往東京汴梁,這天老趙偶然到後宮遊玩,看到了蜀地宮女的化妝鏡上赫然寫著「乾德四年鑄」,今年才乾德三年,怎麼冒出個四年來了?趙匡胤大吃一驚,拿著銅鏡便質問趙普:你來解釋下這是咋回事兒?趙普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趙匡胤又只能問學者陶谷、竇儀得到的回答是:這銅鏡是前蜀王衍時期的器物,王衍曾經用過「乾德」年號。
好嘛,原本是興高採烈的新朝開元,結果卻是個別人用過的二手貨,這可把趙匡胤給噁心了夠嗆,但改元的文書已經發布全國,只能捏著鼻子認了,不過在《石林燕語》裡老趙可沒這麼好脾氣,他大怒之下直接拿起墨筆就在趙普臉上一通亂抹:你看看你小子做的好事!嚇得趙普回去也沒敢洗,第二天上朝時趙匡胤看著趙普的黑炭臉哈哈大笑,此事才就此罷休。
(承載著中國光輝燦爛歷史的年號)
作為封建王朝的產物,自從民國建立後我們便不再使用年號,但蘊含中華文化的年號實際上早就融入到我們的血脈基因中,今天我們看著「開元」、「貞觀」、「洪武」這些大氣而恢弘的年號,想起在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為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