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總結的關於其自身5個特質:保持自律、終身學習、渴望成功、保持危機感、不做差不多先生。
這個世界總是變化無窮,人的心情也是高低起落不定,一段時間好,一段時間壞。好的時候,覺得人可以掌握什麼,壞的時候,覺得面對生活的種種,心中有一種無力感。更多的時候人就像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一樣,覺得世間冷暖和人無關,但人總處於一種渴望的狀態,又害怕一旦敞開心扉就會受到傷害。
其實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人的無知,因為人的無知,於是面對困難、挫折、質疑的時候,害怕暴露出人的無知,害怕無力掌控失敗的局面,進而被別人給於失敗者、無能者的評價。無論在窘迫的局面,也終有解決的一個方案,無論多成功的人,也終有失敗的時候。所以在認知上,一定要強化人的認識能力。
李嘉誠對於終身學習的追求,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查理芒格說:學會怎麼學習的方式,會讓你超越許多人。
1-對知識宏觀的掌握
其中關於渴望成功這一點,按照李的論述是要讓人對成功的渴望大於對失敗的恐懼,同時也只有失敗才能夠讓人成長。如何面對失敗,這是多數人現階段要重點研習的功課。換句話而言即是,在面對失敗是如何能夠保持人內在的從容,這一定需要強大的智商和情商儲備。
就自身而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結合以前的《金字塔原理》可以說是奠定了自己職場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的基礎能力,當自己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後,發現人的信心也有所提升。這就是認知能夠改變一個人氣質的表現之一。當你有能力去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時候,人的心中也就沒有那麼慌亂了。無數的先哲們都告訴後人要堅持勤勉和修心,這個世界原本是很簡單的。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完全掌握之後,再去做下一件事情,這樣長久下來,人能夠掌握多項技能。而你選擇凡是淺嘗輒止,過了幾年之後看似數量上你學了很多東西,但是你卻不知道所以然。所以,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面,也要守住人那一顆沉浸的心靈,深入到事物的本子裡面去掌握事物的全貌和細節。當人能夠完全掌握之後,再去深入到下一個領域的學習中。
這一點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兩本書的學習過程中,人都用到了不斷重複的做法,每一次重複人都會有新的收穫。在以後的日子裡面,這兩本書還會被自己無數次的翻閱,並且還會傳授給朋友和家人。這兩本書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閱讀和寫作都有各自的模型框架,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整體閱讀和寫作框架,然後去結構框架之間的關係,最後達到爛熟於心。這個框架就像是手術刀一樣,當在做閱讀和寫作的時候,能夠快速的進行整體框架搭建和結構的分解。當在了解到世界著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在投資中,最常用做的決策工具是「檢查清單」時,心裡一喜,說明在很多領域這是一個共通的工具。
因此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能夠讓人在多個領域裡面更快的上手學習新得知識,進而能提升知識儲備開拓人的眼界。
2-對知識細節的參悟
生活因為細節而豐富,知識因為對細節的掌握而深刻。這一點的感悟是來自於周國平《內在的從容》這本書裡面的描述。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同情?什麼是仁慈?什麼是正義?這些耳熟能詳的詞彙,你是否能夠說出他的含義?
「利己是人的本能,對之不應該做道德的判斷,只可因勢利導。同時,人還有另外一種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為基礎的,由之初發,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就是同情了。人覺得不利的事情,也不對別人做,這叫做正義,相當於孔夫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覺得有利的事情,也讓別人享受到,這叫做仁慈,相當於孔夫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社會中,利己和同情都不可或缺。沒有利己,則是對人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頭,對別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沒有同情,便如同禽獸,對別人的生命必冷酷」。
當人深入去體味這詞語深刻的含義時,有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感覺能夠讓人產生心理上的撫慰感。細節和結構之間就猶如建房子的磚頭和框架之間的關係,框架能夠讓人產生整體的印象,給人進行定性,而細節的裝飾則讓人產生豐富的體驗,體現一個人的心思細膩之處。
人和人之間的差別,除了與生俱來的外在之後,後天的經歷對每個人頭腦的改造則是決定人會取得多大成就的重要一點,所以成功的人都會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所謂,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優秀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