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了解我們身邊那些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2020-11-25 解毒時光

生在一方土地,不僅要努力的適應自然環境,讓其為我所用,更要學會與他人相處。而相處的前提,是溝通和理解,了解彼此的思維方式,則是達成理解的一個重要內容。

往往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會形成趨同的思維方式,而這些共同點,也被秘密的寫入了文化基因當中。就如一直被拿來作比較的東西方文化差異,本質上是歷史積澱之下的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東西方溝通失效和現實摩擦。

雖然這種對不同的文化和思維理解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實際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想要了解一種文化,如果只站在外部觀察,不深入其中體驗是很難有真切的理解。就好比會幾個說唱的詞彙是無法真正做到與那些非洲裔美國黑人真正溝通的。

但長期浸淫在一種文化之中,又會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況。所以無論是持有內部或外部的視角,或某一種單一的視角都無法確切的捕捉文化迷雲中的思維真相。只有通過在文化中尋找內核,並與其他文化進行比對的時候,才能略微揭開思維幕布的一角。

作為中國人,如果想要彼此了解形成互助群體,想要了解外部形成合作關係,都必須要窺探繼承了傳統的東方文化所形成的中式思維。那如何去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找到具體的線索?都說人要「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實際上換做哲學話語來說,就是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不妨從這個分類的維度,通過簡單的東西方對比,來回溯一下那早就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文化基因,去破解中式思維的內核密碼。

天地密碼:結構、美學、描述

如果說,古典中式思維有著一種「結構」式的整體思維,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從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思維,到五行裡的相生相剋,傳統東方文化中,總透露著一種「結構主義」的韻味,放在心理學中,也被稱為格式塔。

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中式思維的第一個大的特色就是「結構性」——把世界當作一個整體,通過對整體的理解去把握世界。通過構建一種「結構」將世界放置在一個框架之下,去觀察其內部的互動關係。

無論是陰陽相合還是五行相生相剋,都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將世界進行分類,同時明確在這種分類之下的內部關係變動特點。而西方思維則是一種「解構」,就是將世界進行細分,再細分之下去掌握局部的特點。

如果用傳統中醫和現代西醫作類比,就很好理解這種「結構」和「解構」的差異。中醫講究人是一個整體,牽一髮動全身,木火土金水對肝心脾肺腎,再到溫熱平涼寒,內病可以外治,上病也可以下治。結構意味著整體,人的整體是自然平衡的,病就是失衡,治病就是對平衡的回歸,重要就是對症下藥。而西醫則通過解剖的方式,把人的內臟進行深入的「解構」,同時了解不同器官之間的作用和關係,病就是變化,治病就是阻止變化,西藥就是對點下藥。

在「結構」和「解構」的背後實際上是整體和局部的關係,這種關係本身只是一種視角,並不是觀念差異的最核心內容。但這已經非常接近了,在剛才的傳統中醫和現代西醫的例子裡,其實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差異,就是「描述」和「解釋」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語言描述有著獨特的偏好,甚至有著一種近乎盲目的崇拜。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好像什麼東西只要用語言和文字描述出來,就掌控了這個東西。這種思維緣起於最早的巫術,後來逐漸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扎小人」,就好像賦予小人名字就能與那個真人聯繫在一起。

而西方文化中,偏向於「解釋」,去探究事情背後的因果聯繫,找到核心的影響因素,用解釋來去代替描述。在「描述」和「解釋」中,還能發掘出一個限定性的特點,就是中式思維偏向於「美學描述」而西式思維偏向於「科學解釋」。

回顧各種經典,無論是道生一、陰陽相生還是天地人三才,中國傳統文化裡似乎總是傾向於一三五九這些神秘的數字,並有一種把萬事萬物都規劃到這種「美學」的偏好裡。就像我們把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而西方則用門綱目科屬,東方智慧是美學偏好的,而西方則是用科學服務對因果的探索。

另外「在意不在形」這句話,似乎是中式思維的另一種美學傾向,無論是國畫還是文學都對這句話有著強烈的呼應。其實中式的「意」,也並不是西方強調的真理,而是給觀看者的一個留白。就好像現在的漫畫雖然每個部位畫的都不像,但整體卻讓人一眼就能識別出來。整體的結構對了的情況下,細節就算有些偏差,也不影響整體的認知,這種美學也是中式思維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來看,中式思維是一種「對世界結構式的美學描述」,而西式思維則是一種「對世界解構式的科學解釋」。不能說哪個更高明一些,前者的重點在與人核心,而後者則在外和物。

眾生密碼:差序、親緣、地緣

費孝通先生在解剖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時提出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差序格局,每個人的社會關係都像是在水中投入石塊所產生的波紋一樣,最內層是至親,再往外是血緣的其他關係,依次擴散。

在這些關係裡,越靠內的關係給我們的幫助也就越大,但同時限制也就越多,越靠外,跟我們的關係也就越小,相處起來的自由度也就越高。相比起來,西方的人際關係似乎有點「等序」的味道,也就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趨向於幾乎相同,遠近親疏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

在中式差序的關係中,基本上是由兩個核心要素決定的——血緣與地緣。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基本上就概括了中式關係的一切,親和近、疏和遠。血緣永遠是優先的,在中國傳統社會的信任關係鏈條裡,血緣是無條件的。除此之外,由於地緣關係,組合在一起的社區、社群會是人們構築信任的一個天然要素。

如果說西方的信任關係建築在契約之上的話,那麼東方的信任大多都建立在血緣和地緣上,幾乎無他。

自我密碼:歷時、群體、責任

與他人的關係,往往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在西方偏於「涼薄」的平等人際關係中,往往會滋生強烈的自我意識。而在血緣和地緣控制的東方關係裡,則會生長出群體主義的大樹。

但群體並不是東方人最核心的自我解讀。從一個文化對待生死的態度上,往往能瞥見其對自我的認知。在西方文明裡,特別是基督教文化之下,死後上天堂是人們所追求的,也就是人在死後,還能保存著「我」,我的靈魂是不死的,這帶有很強的個人主義色彩。

反觀東方人的生死觀,則會發現另一種面貌。如果深入到傳統文化依然很強烈的地區,往往都會有祖先的祠堂,而在人們的口語裡,生孩子是要留下「香火」。在強烈的血緣關係影響之下,中國人對於生命似乎有著一種「歷時」的看法。也就是人的生命從祖先而來,並延續到子孫身上,一個人的生死並不決定什麼,生命好像是一條大河,雖然每個人都只能在河中流經一段,但整個氏族則在每個人的努力之下綿延不息,奔流向前。

所以西方人看待個人像棵樹,強調的是個人和當下,而東方人看待個人像條河,從祖先流來,並傳向後代,強調的是群體和傳承。

在這樣的認知下,西方人強調的是我對於我個人的責任,我需要對我和上帝負責。但東方人則在意的是對祖先的責任、對家族的責任和對後代的責任,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每個人都有延續自己這條支流的重大責任。

當然,除了天地、眾生、自我之外,還有很多中式思維的特色,比如信仰、文學等等,展開來看,可能無法窮舉。

如果希望從一個廣泛的角度,對中式思維的特色有一個概括的話。相信「描述」是中式思維的核心,「結構」式的整體性是特點,對「美學」的追求則是一種偏好。在這樣的思維模式裡,人們用差序的方式去思考與他人的關係,並用「歷時」的態度去反思自己的責任。

簡要的概括往往是危險的,但也是有必要的,以上的文字,不足以說明有著幾千年文化的十幾億中國人的特色,但卻可以讓我們在思維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儘量的去理解自己所置身的國家、民族的群體思維共性,並實現與他們更好相處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相見恨晚,我們錯過的那些思維方式
    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那些被我們錯過的但是很重要的思維方式。第一個,底層溝通思維。不要看對方說了什麼,而是思考對方為什麼要說這個。拿我一個小侄女舉例,特別喜歡吃冰糖葫蘆,但是她知道爸媽不怎麼會給他買,但是她也不好直接問我要。所以她只會說讓我陪她逛街,如果逛一次沒有碰到,沒過一會兒她還會讓我陪她逛兩三次。
  • 深度了解我們身邊那些不為人知的神聖守護力量
    第一部分·了解龍以及龍如何在古老時代幫助整個星球·龍--顯化過程的大師·遇見你的守護龍 第二部分·了解四維度的元素之龍:土龍、火龍、水龍、風龍·了解龍如何幫助你、幫助人類療愈並幫助整個世界·學會與土龍、水龍、火龍、風龍連接並感受它們的能量·了解土龍、水龍、火龍、風龍如何幫助你、療愈你並幫助整個世界
  • 計算思維≠編程,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思維?
    很多人會把計算思維和編程混在一起。計算思維是人大腦的一種思維方式,編程則是人輸入計算機的一種語言運算方式。編程是實現計算思維的具體的語言和數據的運算方式。如何去實現這一過程的整個思維過程,就是計算思維。先有了計算思維,再運用計算機可以理解的語言和能計算的公式,編程為詳細的步驟,讓計算機進行處理要實現的目標。把實現的流程和步驟,通過計算機語言表達出來,輸入計算機系統,讓計算機可以自動運算出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編程。也就是編程是實現計算思維的一種方式。
  • 中國人為什麼不需要上帝——「陰陽」思維與古代中國人的信仰
    當然,宗教精神不濃厚未必是什麼壞事情,正如我們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筷子,而西方人用餐用的是刀叉一樣,本身僅僅具有事實上的差別,而沒有價值上的優劣。但是,任何一種信仰體系的形成,除去特定的歷史、經濟因素,還應該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中去尋找。對中國文化而言,《周易》所打造的「陰陽」思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代中國人的信仰和生存法則,呈現出異於其他文明的特殊形態。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在電腦剛剛誕生的那些年裡,如何讓中文能夠與電腦匹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五筆的發明者王永民認為:「當電腦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外人士曾有一大困惑——成千上萬的漢字,能夠進入只有 26 個字母鍵的計算機嗎?那個年代,國內外報刊上登出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產士』的文章,宣揚漢字『走進了時代的死胡同』,該『壽終正寢』了。」
  • 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的,中國人的腦袋會跳躍,指桑罵的是槐
    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兩種不同的文化思想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究竟哪一種更有優勢,至今都未曾有定論。 有人說,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的,中國人的腦袋是會跳躍的,因為我們可以指桑罵槐,那麼,究竟是直線思維更能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還是跳躍的思維更能煥發出人的無限潛力呢?
  •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的思維方式,從小就要學
    今天呢,我們會著重講一講,思維和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如何進行思維訓練,尤其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正向思維,因為它將直接影響孩子日後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過呢,在正式開始講思維方式的培養之前,讓我們先運用一下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深入思考一下有關「思維方式」的本質問題,到底什麼是思維?什麼是思維方式的培養?
  • 好設計,是感性思維在起作用?還是理性思維呢,你因該了解下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創作思維方式同樣決定了你的設計結果的好與壞,或者說設計結果的多樣性,那麼是什麼導致這樣的設計結果呢?我總結的是兩點,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輕文是當年國家經濟建設時期,根據需要的人才提出的指導教學方針。數理化的思維方式,我們把它定義為理性思維。導致我國在藝術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藝術的同學都有被認為不是什么正經學生的思想。
  • 黑盒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的犯錯
    我們跟失敗的正確關係又是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理性的認知犯錯,理性的對待犯錯這件事,並且理性的處理犯錯後帶來的後果。本文將介紹一種叫做「黑盒思維」思維模型,幫助我們跟失敗建立起更好的聯繫。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黑盒思維」:l 什麼是黑盒思維?黑盒思維跟我們對待失敗的傳統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
  • 思想的天空 ———《新媒體觀———信息化生存時代的思維方式》後記
    一、結構主義的分析方式  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方式,是人類思想史的重要發現,是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認識方式的重要貢獻。在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看來,人類的思想是各種自然物質的貯存庫,從中選擇成對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種結構。儘管結構主義思潮的黃金時代是20世紀60年代,但其成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 「陰陽」思維與太極人生
    而我們的《周易》,一開始就以一種不同於西方人的方式對生命和人生進行了關照。別忘了,《周易》一開始就是用來預測吉兇、佔卜人生的。「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易傳·繫辭》)雖然《周易》特別是《易經》裡面有著很多關於「天人感應」的內容,但拋開這些所謂的「糟粕」,撥開「算卦」的迷霧,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發現中國人對人生的獨特理解。
  • 我們該如何老去?
    所以我自問:該如何老去?李健說「希望我能越老越開闊。」我也這麼想。即便沒有什麼見識,也不會因為沒有見識而狹隘孤僻。即便有一些見識,也不會因為有一些見識而偏激固執。一路看過,平凡的老去。然而,我終究不能接受自己如那些老人一樣,平凡不意味著失去靈魂。如果說此生最大的收穫,就該是一個鮮活的靈魂!可以變醜,但不能變臭。很多老人有嚴重的臭味,口臭、體臭、腳臭……一直蔓延到很遠。
  • 如何訓練孩子的少兒英語思維呢
    學習少兒英語呢,如何選擇培訓呢?其實,並不是認知單詞越多越好,而是在鍛鍊英語學習能力。當有了純熟的方法,靈敏的思維,還怕不能掌握英語嗎。單詞是很多的,要的並不是包括它的能力,而是消化單詞的水平。當輸出能力越強,學習就有興趣,更容易取得進步和成長。在事上練,孩子不僅能學會了做事。
  • 如何評價身邊那些沉迷於購買動漫周邊的學生朋友?
    如果題主不能夠接受的話,那麼我就換個例子,你是如何看待身邊那些沉迷於那些買衣服的女性呢?也許這時候題主便會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人家女孩喜歡啊,她們從中得到了滿足。那麼同理,題主的土豪朋友也僅僅是在夠買自己喜歡人物的手辦中得到了滿足感。只是兩種人群在獲得滿足感的方式上多少有些不同而已。我覺得題主在觀念裡認為動漫周邊是無用的物件。因而會對它價值產生錯誤的估計。
  • 這四個思維陷阱,使我們裹足不前
    我想說的是: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和煩惱,其實都不是源於外界,而是源於我們的認知。你一定記得我講過的 ABC 模型,以及「自動化思維」和「信念」—— 它們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外界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我們如何認知它們,它們在我們的「心智世界」中,產生什麼樣的反應,這才是最重要的。
  • 那些厲害高手都擅長的一種思維顛覆能力
    那些厲害高手都擅長的一種思維顛覆能力!現實中,你會發現一些成事的人大多是資質平平。而絕非那些多才多藝,才智超群,聰明絕頂的人。你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電影中的阿甘,電視劇中的許三多,比身邊太多的人平庸,智商恐怕也遠不如他人,成就卻反而遠超那些所謂的聰明人。
  • 高階思維方式:維度思考
    市面上的思維課程常常鼓吹習得某種思考方式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實際上,思維方式有不同類型,每種適用的場景也不同。只學習一種只能處理某種情境的問題。 例如跨學科思考適用於創造性解決問題、獲得洞見。種屬結構思考(下面會解釋)可以快速理解事物甚至構建新事物,例如創造新的玩法、新的程式語言等。全局思考適用於戰略制定。這幾種都是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理解世界的。而批判性思考幫助我們衡量別人的觀點。
  • 底層有一套強大的思維方式-虎嗅網
    不過,如果你了解這個特立獨行的「鋼鐵俠」之前的演講和訪談,你就會知道這些話恰恰濃縮了他的「商業思想」。他知道如何創造財富,不過更關注自己創造財富的目的。有個細節體現得很明顯。2014年5月,他受邀參加極客公園奇點大會,首次在中國亮相。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在整個社會還沒有出現新的變化之前,面對這個「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跳脫出簡單自我重複的圈層,實現人生的躍遷呢?最近和朋友吃飯,了解到他已經跳槽到一家新公司,在原來公司鬱郁不得志的狀態一去不返,整個人樂觀積極了起來。在聊天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他的思維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細問下來,才知道他這一年一直在閱讀,發現了自己過去很多錯誤的認知,所以一直在思考在改變。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實踐,去行動。
  • 《周易》在完成對自然、社會規律的同時,告訴我們該如何思考
    通過學習可以認知我們的天時與地利規則,以及對生命的影響;文王拘而演周易,完成了對社會規律的探索。通過學習周易可以完成對社會的認識,國家的治理。五十歲後孔子,刻苦專研《周易》韋編三絕,貫通自然、社會與思想,完成道德學說,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成為後世公認的聖人。你在反思一下,有你關心的任何問題,可以逃脫周易的思維。